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习题集答案

生理学习题集答案

生理学习题集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 急性实验慢性实验2.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3.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二、单项选择题1.C 、2.A 、3.D 、4.C 、三、双项选择题1. BD.四、多项选择题1. A B C D E2.A C D 3 A C D五、名词解释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发生有适应性意义的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填空题1. 主动转运被动转运胞吐和胞纳作用2. 高度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3. 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需要消耗能量4. 胞吐胞纳主动5.K + Na +6.Na + 增多 K + 增多7. 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8.Na + -K + 依赖式 ATP 酶维持细胞内外 Na + 、 K + 的不均衡分布,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体积和兴奋性9. 兴奋性动作电位10. 增大二、双项选择题1.B C2.B E3.A B4.A E5.A C6.B C7.A E三、多项选择题1.B C D2.A D E3.A B C D4.A C D5.A B C D6.B C E7.B C D E8.A C D四、名词解释•又称强度阈值或阈值。

指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强度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它与兴奋性呈反比关系。

•指细胞兴奋时产生的可扩布的一系列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分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

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指细胞安静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细胞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是指可兴奋细胞的兴奋能力。

也就是细胞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兴奋性是以兴奋细胞的极化状态为基础的。

五、简答题•答:活细胞、组织或机体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衡量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是阈强度。

兴奋性与阈强度呈反比关系,阈强度大,表示组织细胞的兴奋性低;阈强度小,表示兴奋性高。

•动作电位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而传导的。

在兴奋部位内为正膜外为负,邻旁未兴奋区膜内负外正,两者间存在电位差而产生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可使未兴奋区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便可产生动作电位。

于是兴奋就由原兴奋部位传向邻旁安静部位。

六、问答题•答:细胞膜转运物质主要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形式。

被动转运又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

单纯扩散是指一些脂溶性物质通过溶解于膜脂质而顺浓差扩散。

易化扩散是指一些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借助膜载体或膜通道的顺浓度差扩散。

被动转运形式和主动转运形式的不同主要有两点:第一,被动转运形式是一种顺浓度差转运,将物质从高浓度一侧移向低浓度一侧;而主动转运则是将物质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逆浓度差转运。

第二,被动转运不需要消耗细胞本身的能量,其扩散的动力来自物质的分子运动;而主动转运则需消耗细胞的能量( ATP )。

第三章血液一、填空题1.7.35 ~ 7.45 NaHCO 3 /H 2 CO 32.NaCl 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血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3. 不变不变4. 铁蛋白质5. 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愈大6. 下降增多7. 血容量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8. 促红细胞生成素肾脏9. 运输 O 2 和 CO 2 缓冲酸碱度的变化10. 细胞外液内环境二、双项选择题1.AD2.AC3.CE4.AD5.BD6.CE7.BE.三、多项选择题1.B D E2.A B C D3.A B D E4.B C E5.A B C E6.A B C四、名词解释1. 由组织损伤释放因子Ⅲ而开始的凝血系统。

参与该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除部分存在于血浆中,还需组织因子参与。

2. 血型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通常主要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凝集原命名,临床意义最大的是 ABO 血型系统和 Rh 血型系统。

五、简答题1. 凝血过程是一连串酶促反应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因子Ⅱ转变为凝血酶;•凝血因子Ⅰ转变为纤维蛋白。

2. 答:血浆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运输功能,作为载体参与体内许多物质的转运;•缓冲功能;•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参与血液凝固和生理止血功能。

六、问答题在 ABO 血型系统中,人类的红细胞膜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凝集原, ABO 血型鉴定根据红细胞膜上 A 、 B 凝集原分布的不同,将血液分 4 型。

仅有 A 凝集原者为 A 型,其血浆中则含有抗 B 凝集素;仅有 B 凝集原者为 B 型,其血浆中则含有抗 A 凝集素;兼有 A 、 B 两种凝集原者为 AB 型,其血浆中不含抗 A 和抗 B 凝集素;二种凝集原均缺乏为 O 型,其血浆中含抗 A 和抗 B 二种凝集素。

为防止引起凝集反应,输血时应首选同型输血,无法找到同型血液,也可考虑异型间输血,但只限于小剂量输血。

异型间输血选择原则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能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

例如 O 型血液,可输给其他任何血型的人。

又如 AB 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输血。

输血时必须严格遵循输血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一、填空题1. 长平台2.Na+ 胞外胞内3. 快大4. 窦房结心跳起搏点5.4 期电位不能保持稳定水平,可自动去极化。

6. 房室交界浦肯野纤维网7. 增高8. 相对不应期超常期9. 绝对不应期超常期10. 有效不应期长收缩期和舒张早11. 胞外胞内增强12. 长强直13. 短长14. 心率心率15. 关闭开放16. 心室舒张充盈期房缩期17. 开放关闭18. 快速射血快速充盈19. 等容收缩等容舒张20. 收缩初收缩二、双项选择题1.B E2.B C3.B D4.B D5.A E6.B D7.A D8.B C9.C E 10.A B11.A D 12.A D 13.B E 14.A C 15.C D三、多项选择题1.B C D E2.C D E3.A B C DE4.A C D5.A B D6.B C D7.A B C8.A B C9.AB D 10.A BC D四、名词解释1. 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 = 搏出量×心率,正常值约为 4.5~ 6.0 升 / 分。

左、右两侧心室的心输出量基本相等。

2. 在每一心动周期中,随着心脏的收缩、舒张,动脉管内压力发生周期性升高、降低,使动脉管壁相应地产生扩张和回缩的搏动,这种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3. 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肌收缩和舒张,瓣膜启闭、血流冲击心室壁和大动脉壁及形成湍流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称为心音。

4.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正常成年人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约为 125 毫升 , 搏出量约为 70 毫升。

射血分数则为 70 毫升 /125 毫升× 100%=56% 。

正常人安静时射血分数的正常范围是 50~60% 。

5. 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它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包括七个组成部分和三条通路。

6. 由体表一定部位引导的心脏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的综合电位变化称为心电图。

它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播和恢复过程。

正常心电图的基本波形包括 P 波、QRS 波群和 T 波等。

五、简答题1. 答:心室肌动作电位分 0 、 1 、 2 、 3 、 4 期五个时期,与神经或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相比,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是时程特别长,复极化过程缓慢,有平台期。

心室肌动作电位 1 、 2 期形成的离子基础是: 1 期是 K + 的一过性外流形成,2 期主要是 Ca 2+ 内流与 K + 外流引起。

2. 答:一个心动周期可分为 7 个时期:①等容收缩期;②快速射血期;③减慢射血期;④等容舒张期;⑤快速充盈期;⑥减慢充盈期;⑦房缩期。

②③期为心室收缩射血期,此两期血液从心室流向主动脉。

⑤⑥期为心室舒张充盈期,⑦期心房收缩,心室继续充盈,这 3 期内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

3. 答:动脉脉搏压是指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值。

可使动脉脉搏压特别增大的因素主要是:①大动脉管壁弹性变差,使收缩压明显升高而舒张压降低;②每搏输出量增加使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明显;③外周阻力明显减小使舒张压明显降低。

4. 答: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它们对心血管的作用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

共性是都可以与心肌细胞β 1 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活动增强。

但由于两者受体结合能力不同,肾上腺素与β 1 结合的能力较强,因而有明显的强心作用,临床常作为强心急救药;肾上腺素对于血管的作用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中α受体与β 2 受体的分布情况,小剂量肾上腺素常以兴奋β 2 受体的效应为主,引起血管舒张,只有在大剂量才引起缩血管反应。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能与α和β 1 受体结合,使全身各器官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明显升高,故临床上常用作升压药。

去甲肾上腺素虽有强心作用,但在完整机体内,却由于升高血压而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使心率减慢。

六、问答题1. 答:形成动脉血压需要四个条件:血管系统有足量的血液充盈是物质基础;心室收缩射血是基本条件;外周阻力阻止血液迅速流向外周是维持舒张压的必要条件;大动脉管壁弹性的弹性贮器作用是缓减收缩压、维持舒张压的重要条件。

因此,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包括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弹性和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

使动脉血压下降的可能因素有:①心肌收缩无力或心率过快或过慢,心输出量减少。

②血管扩张。

小动脉扩张外周阻力下降;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

③大失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充盈度下降。

④全身血管容量增加,回心血量减少。

2. 答:心脏活动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该递质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 1 受体结合,可引起心率加快;心肌兴奋传导加速;心肌不应期缩短和收缩增强、增快。

总的是起增强心脏功能的作用。

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 M 受体结合,可引起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和房室交界传导速度减慢等。

总的是起抑制心脏功能的作用。

第五章呼吸一、填空题1. 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组织换气2. 肺通气肺换气3. 通气功能加温润湿作用防御作用4. 收缩减少5. β 2 型肾上腺素舒张减小6. 增大增加降低入肺7. 膈肌肋间外肌呼吸辅助肌8. Ⅱ 维持肺泡容积相对稳定9. 相等低10.HbO 2 HCO 3 -二、双项选择题1.A E2.A B3.B C4.B C5.A C6.B C7.A D8.C E9.A E 10.A C三、多项选择题1.A B C E2.A B D3.A B C D E4.A C D5.A B C D E6.A B C D7.A B C D E8.A B C9.A B D E 10.A C D E四、名词解释1. 平静呼吸的全过程,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称为胸内负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