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部分简答与名词解释

(整理)部分简答与名词解释

注:考试题型:单选(五选一)30分填空:20分名词解释:20分(可能会考:单克隆抗体,超敏反应,人工主动免疫,消毒灭菌,水平传播,生物安全,抗原漂移。

)问答题:30分(内外毒素的区别,免疫应答三个过程,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1.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活性小分子蛋白质(分子量约8—80KDa),其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应答、免疫调节、炎症反应、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广泛参与机体其他生理功能和某些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

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编码,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T细胞抗原受体(TCR)& B细胞抗原受体(BCR)TCR是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结构,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也是所有T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BCR是嵌入细胞膜类脂分子中的表面膜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BCR的功能是特异性识别不同抗原分子,使B细胞活化并分化为浆细胞,进而产生不同特异性的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4.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抗原提呈(antigen presenting)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抗原提呈:主要指抗原提呈细胞(APC)将抗原肽通过MHC1类分子和/或MHC II类分子提呈给CD8+ T细胞的过程。

抗原提呈包括抗原的摄取(内源性抗原则在胞内合成)、处理、运输至细胞膜表面以及供T细胞TCR识别等过程。

5.免疫耐受(immunogical tolerance)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表现出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

6.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变应原(allergen)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

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

7.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immunization)人工主动免疫: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8.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固有免疫:亦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种群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是机体抵御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亦称为特异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为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

一、填空相关1、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抗原可分为几类异种抗原:指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

同种异性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特异性抗原,又称同种抗原。

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指一类存在于人、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2、补体的三条途径及相应的激活物质经典激活途径:是指激活物与C1q结合,顺序活化C1r、C1s、C4、C2、C3,形成C3转化酶(C4b2b)与C5转化酶(C4b2b3b)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激活物质主要是与抗原结合的IgG1—IgG3、IgGM分子。

旁路激活途径:又称替代激活途径,不依赖于抗体。

旁路途径的激活物质是为补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表面的成分,如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真菌以及异种哺乳动物细胞等。

MBL激活途径:又称凝集素激活途径,指由血浆中甘露聚糖结合的凝集素直接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进而依次活化MASP1、MASP2、C4、C2、C3,形成与经典途径相同的C3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3、细胞因子的分类根据其结构与功能分类1、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3、肿瘤坏死因子4、集落刺激因子5、生长因子6、趋化因子4、Th的分类及功能CD4+Th细胞的亚群:初始CD4+Th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Th0,Th0继续分化为Th1、Th2和Th3,三种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

Th1细胞分泌IL-2、IFN-γ、TNF;Th2分泌IL-4、IL-5、IL-10、IL-13等;Th3分泌TGF-β。

三种细胞亚群通过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调节其形成、扩增及效应功能。

CD4 + T细胞的效应功能:①Th1细胞的功能:主要效应功能是增强吞噬细胞的抗感染作用,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因此,Th1又称为迟发超敏反应性T细胞(TDTH细胞)。

②Th2细胞的功能:Th2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增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③Th3细胞的功能通过分泌TGF-β抑制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抑制B、CTL和NK细胞的增殖和功能,抑制淋巴细胞合成细胞因子,拮抗TNF的生物学功能。

5、B细胞亚群及功能依CD5分子的表达,可将B细胞分成B-1细胞和B-2细胞,B1功能:抗多种细菌感染。

B2功能:体液免疫,抗原提呈,免疫调节6、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呈细胞(APC )是指具有摄取、处理、加工、提交抗原信息给T 淋巴细胞功能的细胞群。

主要包括专职的单核-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 B 细胞,其次尚有一些兼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如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

7、CTL杀伤靶细胞的两条途径穿孔素/颗粒酶途径;TNF与Fasl途径8、传统疫苗的主要种类和新型疫苗的主要种类10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11. 丝裂原的种类刀豆蛋白A(ComA),植物血凝素(PHA),美洲尚陆(PWM),脂多糖(LPS),葡萄球菌A蛋白(SPA)二、主要问答题1、简述基因工程疫苗的种类不含感染性物质的亚单位疫苗、稳定的减毒疫苗及能预防多种疾病的多价疫苗。

2、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1初次应答抗原刺激后,抗体产生的规律分四个时段:潜伏期、对数期、平台期及下降期。

2再次应答再次应答抗体产生规律较初次应答潜伏期短、产量高、维持时间长,抗体亲和力高,抗体类别以IgG为主。

一.名词解释1.灭菌(sterilization)与消毒(disinfection)灭菌:利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或介质中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后的物品中不含任何活菌,包括细菌的芽孢。

消毒:利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或介质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2.质粒(plasmid)与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质粒: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转座因子:又称跳跃基因,是指细胞基因组中能过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的一段DNA序列。

3脂多糖(LPS)和热源质(pyrogen)脂多糖:是位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最外侧的一层结构,主要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三部分组成。

热源质:泛指那些能引体机体发热的物质,按其来源可分为内源性热源质和外源性热源质。

4噬菌体(phage):是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或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因为噬菌体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5微生态平衡(microeubinsis)和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微生态平衡: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与人体以及菌群中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这种主要通过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建立的平衡称为“微生态平衡”。

菌群失调症:正常菌群中各种菌的比例严重失调并伴随有临床表现的现象称为菌群失调症。

6.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

7.CPE(细胞病变效应)和Had(红细胞吸附)CPE(细胞病变效应):病毒感染细胞后引起不同的细胞变化,其中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所引起特有的细胞病变,称为细胞病变效应。

Had(红细胞吸附):流感或副流感病毒等感染细胞后,由于细胞膜上出现了血凝素(HA),具有吸附脊椎动物红细胞的能力,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吸附,常用来测定具有HA的粘病毒与副粘病毒的增殖。

8朊粒:又称传染性蛋白粒子,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PrP)。

三,问答题1,详细说明细菌的生长繁殖规律及生长曲线的意义。

细菌的生长繁殖规律可以用生长曲线来描述,其可分为延迟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生长期限。

延迟期:细菌细胞不分裂,菌数步增加,但细胞内合成代谢旺盛,胞内RNA和蛋白质大量增加,细胞体积变大,为分裂做准备;对数期:细菌数目按几何级数递增,处于这一时期的细菌繁殖速度是最快的。

该期代谢活性,酶活性高且稳定,大小比较一致,生活力强;稳定期:分裂增加的细胞数等于死亡数。

该期活菌数相对稳定,芽孢多在此期形成,次级代谢物如抗生素,外毒素等也开始积累;衰亡期: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或菌数减少,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

细菌的生长规律对生产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在工业生产上可通过控制菌龄,接种量以及接种前后培养基成分的差异等缩短延迟期,延长对数期和稳定期,以提高菌体细胞核代谢产物的产量。

由于对数期的细菌在形态,结构及活力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而广泛地在生产上用作“种子”和在科研上作为理想的实验材料。

2,乙型肝炎者主要的血清学标志物有哪些,并说明其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意义。

3,试述比较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毒素特征外毒素内毒素来源革兰阳性及阴性菌革兰阴性菌存在部位从活菌分泌到细胞外,少数菌崩裂后释放细胞壁成分,细菌崩裂后释放化学成分蛋白质糖脂类物质热稳定性60~80‘C,30min 250’C, 30min毒性作用强,作用部位有较强选择性弱,毒性效应大体相同免疫原性强,能被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类毒素可弱,不能脱毒成为类毒素,刺激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机体产生抗毒素的能力弱4,讲述HIV的生物学特点,致病机理,防治原则。

HIV生物学特点:HIV病毒体呈球形,内有致密核心,含病毒RNA,逆转录酶和核心衣核蛋白;外层是双层脂质蛋白膜,嵌有gp120和gp41特异性糖蛋白,分别组成刺突和跨膜蛋白;内侧为p17蛋白构成的衣核。

致病机理:HIV选择性侵犯带有CD4分子的细胞,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并与宿主基因整合,进行复制繁殖。

病毒释放入血,引起病毒血症,淋巴系统及T细胞丧失正常功能,细胞溶解死亡。

防治原则:一般预防(1,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

2建立监控系统。

3确保血液制品安全。

4加强国境检疫,严防传入),特异预防,抗病毒治疗。

5,试述抗生素的作用机理及其相应的类型。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主要作用于微生物的某一代谢环节,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或致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