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良性肌炎63例临床分析

急性良性肌炎63例临床分析

急性良性肌炎63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诊断、临床热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至2008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良性肌炎患儿63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实验室资料及诊治情况。

结果本病起病急,冬春季发病高,多发生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男孩多见;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肌肉疼痛和行走困难或拒绝行走,43例有病前感染情况,其中36例有呼吸道感染,7例有消化道感染。

血清肌酸肌酶(cpk)激增高达数十倍以上。

结论急性良性肌炎是儿童期的独特的综合征,儿童晨起突发小腿肌肉疼痛和行走困难或拒绝行走,结合cpk显著增高可基本诊断本病,其预后良好。

【关键词】良性肌炎;急性;儿童
【中图分类号】r54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7-042-02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benign acute childhood myositis,bacm)是儿童在流感过程中发生的肌炎,是流感病毒直接侵犯肌肉组织而引起的肌肉炎性改变所致,又称儿童病毒性肌炎、急性短暂肌炎、流行性感冒肌炎等冬春季发病较高[1]。

由于该病发病突然,极易误诊、漏诊,现对2001年11月至2008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良性肌炎患儿6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63例,诊断均符合儿童急性良性肌炎标准[2]。

其中男47例,女16例。

年龄4~11岁,平均8岁。

入院前病程1~3d,住院3~10d,平均住院7d。

一年四季均有发病,春季22例,夏季6例,秋季6例,冬季29例。

可见该病发病以春冬为主。

前驱症状持续2~5d,43例有病前感染情况,上呼吸道感染36例,消化道感染7例,无明显症状6例。

患儿既往体健,无神经系统家族性遗传疾病史。

大多起病前有发热、咳嗽、流涕、咽痛不适或腹泻等症状。

所有患者均有前驱感染史,均于夜间睡醒或晨起时突然出现肌肉酸痛和行走困难或拒绝行走。

临床表现:均有下肢肌肉疼痛、乏力,双下肢肌肉触痛阳性,56例主要表现为小腿肌肉酸痛,大小腿肌肉均酸痛者仅7例。

63例均为双侧对称性疼痛,44例有明显触痛,皮肤感觉无异常。

37例走路跛行,18例脚尖踮地,8例完全不能下地。

肌力和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1.2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只有16例降低至
2.6×109/l,其余47例白细胞均在正常范围,但63例周围血象均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

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均高,最低580u/l,最高达1600u/l。

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a-羟丁酸脱氢酶(hbdh)也有轻度升高,31例天冬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30 iu/l),但以ck 升高明显。

血沉轻度升高34例,抗o抗体、类风湿因子、血电解质均正常,心电图异常者19例。

病原学检查:痰病毒分离3例为流感病毒,6例柯萨奇病毒igm抗体阳性,12例为b流感病毒, 42例未找
到病原体,24例摄x线片未见异常。

1.3 诊断、治疗及预后根据患儿根据患儿病史、病症、晨起突发小腿肌肉酸痛和行走困难或拒绝行走的典型临床表现,结合血清
cpk显著增高可明确诊断。

确诊后给予综合治疗,限制活动,疼痛严重者卧床休息。

治疗以病毒唑或穿琥宁为主,抗病毒,同时均给与维生素b12 0.25mg,立即肌注,维生素b1 10mg+维生素b6 10mg,一日三次,口服。

其中有17例疼痛剧烈者给与短期糖皮质激素治疗3d。

肌痛剧烈及肌酶显著增高者加服强的松1mg/(kgd),2~3天。

2 结果
经上述治疗,63例患儿肌痛及触痛均于4~7d消失,5~10d行走正常。

63例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7d,连上呼吸道感染一起治愈出院。

随访半年均未见复发及后遗症。

3 讨论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是儿童在呼吸道病毒感染病程中发生的肌炎,于1957年由lundbergt首次报道,是一种预后良好的自限性疾病。

多数资料表明流感病毒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3]。

本组资料中6
例血柯萨奇病毒抗体阳性,说明柯萨奇病毒也可能是致病病毒之一。

发病年龄以学龄前期及学龄期为主。

男孩发生率高,本组男性47例,占74%。

这可能与男孩好活动有关,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或尚未知的代谢障碍相关[4]。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本组有51例发病在春冬季节,占81%。

可能与冬春季呼吸道病毒感染增多有关。

急性良性肌炎肌痛以双小腿肌肉疼痛为主,有的还可累及大腿肌肉,偶
可累及颈部、肩胛部及上肢肌肉,肌痛多为钝痛,常在运动后出现,休息后可缓解,实验室检查的特点为血清cpk显著增高,增高水平可达正常的数倍及10倍以上。

随着病情恢复cpk迅速下降,并与临床恢复相平行。

由于年龄因素,患儿常不能表述可拒绝行走,治疗后肌痛恢复较快,迅速消失,本组病例经过积极治疗,63例患儿肌痛及触痛均于4~7d消失,5~10d行走正常。

应加强对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认识,注意与多发性肌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

该病为一良性疾病,发病率不低,诊断并不困难,根据患儿有上呼吸道前驱症状,有晨起肌痛,步态异常,无神经异常征,急性期血清cpk显著增高,即可正确诊断。

bacm无特殊治疗方法,以限制活动、卧床休息和抗病毒等综合治疗为主。

一般均于1周左右症状缓解,肌肉酸痛消失,能下地行走,且无后遗症,无复发病例。

参考文献
1. 朱彦碹,严小光.儿童急性良性肌炎24例临床特点及诊治[j].中国社区医师,2007,9(16):78.
2. 吴喘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3l8.
3. 凌春瀛.林俊儒.急性良性肌炎2o例临床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0.12(9):408.
4. 王家勤.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特点[j].河南医药信
息,2002,10:6-7.
(责任审校:陈克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