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管理学原理》论文
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09级公共关系
姓名:***
学号:**************
日期:2011年4月26日
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前言:我们处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企业是点缀在这个时代上最眩丽的明珠,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令“管理”成为一个让人激动不已的词汇。

在这里起着决定作用的不再仅仅是冷冰冰的技术,人们在努力发展技术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获得令人瞩目的胜利的时候,突然发现,人类的问题远比自然的问题难解决得多。

对人类生存是这样,对企业的生存也是这样。

人是企业的主体,对人的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但最终人们的结论是:管理不仅仅只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而艺术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

关键字:管理者,素质,智慧,智商,情商,巴纳德
一.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管理就像一架神秘的机器,在机器的出口,几乎没有人知道将有什么东西会被制造出来。

它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它的产出,换句话说,就是它的效果。

不同的管理者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效果,即成功的管理或者失败的管理。

作为管理者最高层次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就像艺术家不是在课堂上就能培养出来的一样。

不过“高明的经理人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有一些基本素质是不可或缺的。

”[1]一个领导者要想履行好自己的职能,能灵活应付各种环境,自身必须具备一些相应的能力或者说特点。

巴纳德将这些特点一共分为了五种。

(1) 活力和忍耐力。

这里的活力不是指健康状况,而是指其精力、警惕性、后发力、机敏性等等方面的品质。

巴纳德认为,这些活力是领导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它们能促使领导者接受那些他们应该具备的知识,应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是这种活力非常有助于提高领导的说服力。

三是当领导者面临一些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及遭受失败时,正是这些能力能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

工作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个领导不具备这些方面的能力,他势必不适合做领导工作。

可见,领导的活力和忍耐力是其应具备的其他几个品质的基础,而且也是领导者开展工作应具备的一些最基本的个人品质,故之,巴纳德将其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是有其道理的。

(2) 决断力。

决断力或许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品质中最重要的品质,因为领导的绝大部分工作都是决策性质的,如果他不具备很优秀的决断力,其领导能力势必要逊色许多。

不管领导者做出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决策,都需要他有果断、正确的决策,适时、迅速的给组织一个决断,否则就会影响组织成员的“士气”,或者影响协作的努力程度。

(3) 说服力。

针对一项具体行为来说,如果说决策是其整个过程开端的话,那么说服就是该过程的最核心工作,因为这是直接促进组织成员或者说协作者努力工作的一种重要力量。

领导做出的决策不一定能被具体的协作者所理解,这时只能依靠领导者的说服来化解、排除这些疑难。

巴纳德认为,领导者要具备良好的说服力需具备众多才能,如在公众中的声望、对问题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兴趣等等。

此外,领导者还需具备一些和说服力密切相关的众多品质,如知识、经验等,不过这些是领导者开展工作的一些常识性必备条件,没有必要一一提及。

(4) 责任。

巴纳德将责任定义为,“领导者认为能做但从道德上不能做或者认为不能做而从道德上必须去做的事情给领导者造成强烈不愉快的一种感情条件。

”很明显,责任将领导者的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明显地分开了,很多领导者的个人行为因为他对组织的“责任”而不得不放弃,这正是领导者在情感或者道德上不同于普通人的一个重要体现。

而且,对领导者来说,他必须对组织负有“责任”,否则他就不能胜任领导工作;而个人或者普通成员对组织的责任感一般没有那么强烈,且也没有要求他必须对组织负责的强制保证。

领导者对组织是否负有责任,通过他平时的表现能很好的体现出来,组织成员能以此对其进行监督,而且领导的责任感会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到组织的运行状况,通过后者也能较好的发现他对组织的责任如何。

那些为所欲为、依个人感情来行事的领导者是很少能够成功的。

(5)智慧。

“智慧”是每个人(包括组织内和组织外的个人)都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或许正是因为它的极其普遍性、并非领导者所特有的这一特点才使得巴纳德将其列在领导者必备品质中的最后一位。

但排位只是一种方式,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认识和了解领导者的特点,而不是最终目的。

对领导者来说,智慧对他显得似乎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他须具备的很多领导品质,如决断力、说服力等都是其智慧的一种体现,而且他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其他人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他在其行为中必须讲究一些策略以使其产生尽量好的影响,这些普通的领导表现也是其施展智慧的结果。

因此,智慧对领导者来说,是既普通又很重要的一个必备品质,领导者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中来不断地刻意强化自己在这方面的素质,方能更
好地胜任其工作。

除上述五个必备品质之外,领导者还需具备其他一些方面的优秀品质,如讲信用或者说诚实、勇气以及创造力等,这些品质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下会具有不同的含义,不单是依赖于个人的特点来进行解释,而且不同的观察者可能会给予不同的看法或评价,因此没有必要对其逐一分析。

二.智商和管理者职业素质的关系
1.智商对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修养等的影响。

在“情商决定论”盛行之时,我们依旧应当毫无疑问地肯定,智商对于一个人的成功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毕竟最基本的智商是成就任何事业的基本条件,较高的智商更是其有利条件。

在一些对智力要求特别高的高科技和专业研究领域,智商更是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智商高的人,思维敏捷准确,学习能力强,认识比较深刻,容易在某个专业领域作出杰出成就,或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由上文对智商构成要素和管理者职业素质的分析,智商与管理者职业素质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显然最紧密。

另外,智商对管理者的个性修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智商高的人往往是学校里的高材生,从小就逐渐养成了一种优越感,之后从事管理工作,有相当一部分会在受挫后表现出悲观失落的情绪,难以适应管理者职业素质所要求的自信、韧劲等等特定的个人品性。

而智商相对不太高的那部分非常踏实、勤奋的人虽然在学校并不见得爬尖,但一旦步入社会,则往往可以比上一种人更容易适应相应的(管理)岗位。

当然,如果最基本的智商都不具备,那么管理者必需的政治、法律、道德、社会常识更是无从谈起。

2.传统智商决定论及其缺陷。

智商对于管理人员的素质确实有这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塑造管理者知识能力素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正是因此,自现代意义的智商概念引入社会各界以来,曾一度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甚至早在此之前就一直有一种类似的观点,认为智商越高的人越聪明能干,所以它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

人们认为智商高低决定人的成就大小,决定人的社会地位高低,决定人的财富多少——简而言之,智商决定人的命运。

这就是传统的以智商决定一切的“智商决定论”。

长期以来,智商决定论在我国教育界体现为以学习成绩来判断一个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前景,在企业界则体现为用人唯文凭是用。

这些思维方式和做法曾一度流行,给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在企业管理这个领域,对管理者智商片面的高要求和对其他职业素质的忽视则常常导致管理人员不能胜任岗位的现象,并由此给企业的人才储备和经营效益带来
很大的影响。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智商”并不等同于智力,它只是通过一系列测试指标所得的量化模拟。

说智力不能决定一切现在看来是很显然的,因此说智商决定一切就更加不可靠了。

“实际上,除部分科研院所、产品研发机构或部门之外,大部分单位或部门不需要特高智商的人才,也不能拥有很多这些人才”[2]。

因此,在企业招聘、考核和晋升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避免智商决定论的误导,以做出较为准确的认识和合理的决策。

三.总结
归纳起来,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他需要具备很多条件,他的行为看上去简单,背后却要涉及到很多问题。

管理学界有句名言:一只狼领导的一群羊能打败一只羊领导的一群狼。

这句话说明了领导者的重要性,同时,也隐含着团队的力量。

对于管理者而言,智商和情商都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也就是说管理者应当智商和情商并重,尤其要利用其互补性把两者辩证地结合起来,决不能采取一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而偏废其中任何一个、陷入智商决定论或情商决定论的偏颇之说。

在实际的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者的职业素质又是本文所述三者中的核心和最终落脚点,因此,随着我国企业管理的日益成熟,明确智商、情商分别与管理者的职业素质的关系,越发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因为只有正确认识了智商、情商与管理者的职业素质的关系,才能为管理者职业素质的不断提升提供科学的依据,进而推动企业效益的增长、促进企业预定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促进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1]价值中国 2007年09月17日
[2]沈晓莺.情感智商主宰人生[J].河南教育,2004,5:4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