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第六章6.1亚洲与欧洲课文解析

湘教版第六章6.1亚洲与欧洲课文解析

6.1 亚洲及欧洲(六课时)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及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

2.通过归纳亚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掌握描述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征的方法,能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出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

3.能简要分析大洲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4.学会描述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并形成相关技能。

5.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6.通过了解咸海的生态危机,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亚细亚”和“欧罗巴”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大河众多的亚洲,亚洲的人口与国家共五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课程标准》鼓励探究学习,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而非简单地将结论呈现给学生。

把对区域的探索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是开展探究学习的前提。

教材把对整个区域的探索分解成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使区域地理学习成为递进式的探究活动。

为使得区域地理学习有着较强的探究性,用于探究的问题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学生有兴趣去探究;二是学生有“空间”去探究;三是学生有能力去探究;四是对学生来说该问题有意义去探究。

教材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将亚洲作为正文的主线,将欧洲作为活动的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亚洲的学习,认识学习大洲的方法,在探究欧洲的活动过程中,掌握学习大洲的相关技能。

在内容安排上,将对亚洲和欧洲的探索分解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人口和国家等五个方面,力争使本节内容的学习成为一种递进式的探究活动。

在活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可行性,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探究问题四个方面的特点。

“‘亚细亚’和‘欧罗巴’ ”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教材正文结合亚欧大陆轮廓图重点介绍了亚洲的地理位置,活动部分则突出对描述大洲地理位置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其立意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并形成相关技能。

此外,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亚洲和欧洲,教材正文部分还介绍了大洲名称的由来及亚欧大陆的特点。

“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不是课程标准规定学习的内容,因而大大降低了学习要求,采用“阅读”形式来呈现。

这部分内容采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重点介绍了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概念,以便为后面的学习内容特别是高中地理相关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和“大河众多的亚洲”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教材正文结合相关地图介绍了亚洲地形的四大特征、亚洲气候的四大特征和亚洲水系的两大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地形、气候、水系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活动部分则突出描述大洲地形、气候、水系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描述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其立意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描述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征的方法,并形成相关技能。

活动部分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特别是多种类型的统计图表,其立意在于引导学生提高从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此外,为学生学习亚洲水系作好铺垫,教材呈现了“流域和水系”的阅读材料;为方便学生了解亚洲独具特色的湖泊,教材在活动和阅读中精选并呈现了相关内容。

“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不是课程标准规定必须学习的内容,因而教材点到即止,结合“亚洲和欧洲人口分布” 图,只扼要介绍了亚洲人口概况,以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描述亚欧大陆人口分布状况,并结合气候条件分析其原因。

阅读“欧洲的人口”也比较简洁,扼要介绍了欧洲的人口状况和人口问题。

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一方面,虽然课程标准未规定学习亚洲、欧洲的人口与国家,但教材增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较为完整地了解一个大洲的情况;另一方面,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引导学生分析气候与人口分布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节最后的一个活动“‘我们最关注的大洲’学习方案”,其立意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本节所学到的方法,去主动学习其他的大洲。

教材通过这个活动向学生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接下来要学习的非洲和美洲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完全可以自主学习。

虽然大洲的相关知识不能迁移,但学习大洲的方法是可以迁移的。

只要掌握了学习大洲的方法,就完全有可能自主学习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大洲。

三、教学提纲(一)“亚细亚”和“欧罗巴”1.洲名由来2.亚欧大陆3.亚洲的地理位置4.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二)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1.亚洲地形四大特征2.认识欧洲地形(三)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1.亚洲气候特征(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2)各地气温差别显著(3)大陆性特征显著(4)季风气候显著2.了解欧洲气候(四)大河众多的亚洲1.亚洲主要大河2.亚洲水系的两大特征3.亚洲独具特色的湖泊4.熟悉欧洲水系(五)亚洲的人口与国家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亚欧大陆人口分布及其原因四、教学建议“认识大洲”导入:方案①:播放音乐,展示世界地图以及各大洲最具特色的景观图片,声情并茂地朗诵“认识大洲”这一章的导言。

要求所呈现的图片与导言内容应有关联,音乐要轻柔、和缓。

方案②:暂无条件的学校,可由教师配合世界地图声情并茂地朗诵本章导言。

教学导入:提问: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个大洲?它与哪一个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由这个问题切入本节学习之中。

【“亚细亚”和“欧罗巴”】教学导入:方案①:展示图6— 1,由亚洲、欧洲的英文单词引入到两洲的名称由来、范围以及亚欧大陆的特点。

方案②:读图6—1,由学生找出亚欧两洲的界线。

然后,由教师介绍亚洲、欧洲的名称由来、范围以及亚欧大陆的特点。

在介绍亚洲的地理位置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教材P. 3 活动了解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

活动1:提问: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分别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在图6— 1中找到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最后,判断出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活动 2:读图 6 1,说出亚洲东面、南面、北面分别濒临的大洋,找到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小结提问: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学生答: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一般可以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主要方面来描述。

教学指导:在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后,应引导学生尝试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可通过读图6-1,大致说出欧洲的经度范围为9°W向东至66°E,纬度范围为36°N~ 71°N。

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欧洲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大陆部分与亚洲连为一体,好似亚欧大陆伸出去的一个大半岛,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阅读“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不是课程标准规定必学的内容,教学时不宜盲目拓展挖深,引导学生结合图 6 2 “世界时区”了解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重要概念,并学会简单的时间换算即可。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教学导入:方案①:播放《亚洲雄风》这首歌曲,同时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片,利用歌词“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引入亚洲地形的教学。

本内容为教学重点,应让学生掌握归纳大洲地形特征的方法。

方案②: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提问:陆地地形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亚洲以哪几种地形为主?亚洲地形有何特征?教学指导:读图 6-3,可以看出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形类型是海拔超过 1000 米的高原和山地;读图 6-4,可知亚洲平均海拔为 950 米。

据此,可归纳出“亚洲平均海拔高”的特征。

在图6-3 中,找到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等主要地形区的位置,根据高度表可以看出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之间的高差非常大,根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相对高度。

据此,可归纳出“亚洲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出亚洲地形的其他特征:1.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什么部位?(中部)2.亚洲有哪些山脉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3.亚洲地势有何特征?(中部高,四周低)4.亚洲大陆边缘有哪些大平原?(除西西伯利亚平原外,还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印度河—恒河平原等)5.读图6-3,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一说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

(这组弧形群岛从北往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马来群岛,其形成原因可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而形成的。

这里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6.你能说出亚洲东侧、东南侧有哪些国家或地区多火山、地震现象吗?(日本、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小结提问:说一说,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归纳?学生答:大洲的地形特征可以从平均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格局和特色地形等方面来归纳。

教学指导:根据以上归纳亚洲地形特征的方法,依据图 6 3 和其他资料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方案①:读图6-4,可以看出欧洲的平均海拔在各大洲中是最低的。

同时,可估算各大洲的相对高差,经比较后可归纳出欧洲地面起伏不大、相对高差较小的特征。

读图6-5,可看出欧洲小于200 米的陆地面积比重约占57%,可见欧洲地形类型以平原为主。

读图6-3,找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阿尔卑斯山脉,可知它们分别位于欧洲的北部和南部,可以归纳出欧洲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的特征。

阅读教材P. 6 活动中提供的有关欧洲冰川地貌的图文资料,可以归纳出欧洲最具特色的地形。

在完成欧洲地形特征的相关归纳后,由学生独立完成亚、欧两洲地形比较的填表练习。

方案②:采用讨论法,教师先将讨论提纲板书在黑板上:认识欧洲地形:1.平均海拔高度2.地形起伏状况3.主要地形类型4.地形分布格局5.特色地形学生读图 6-3、6-4 和 6-5 以及教材P. 6 有关欧洲冰川地貌的图文资料,按照讨论提纲完成欧洲地形特征的归纳。

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亚、欧两洲地形比较的填表练习。

【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教学导入:方案①:提问:地球上的五带是怎么划分的,从纬度位置来看,亚洲地跨哪几带?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从海陆位置来看,它对亚洲的气温、降水有什么影响?从地形特征来看,它对亚洲的气温、降水有什么影响?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学生可进一步理解亚洲气候的成因,从而顺利地导入亚洲气候的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