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危险因素分层及预防策略
危险极度增加
危险极度增加
危险极度增加
Hale Waihona Puke 危险极度增加危险极度增加
SBP:收缩压, DBP:舒张压, CV:心血管,HT = 高血压,OD = 亚临床器官损害, MS: 代谢综合征
起始降压治疗
Blood pressure (mmHg)
Grade 1 1级高血压 SBP 140~159 SBP 140-149 或DBP 90~99 or DBP 90-99
NCEP ATPIII, JAMA. 2001;285:2486-2497
不同风险分层,给与不同强度干预
危险性分层
LDL-C目标(mg/dL)
冠心病和冠心病等危症
多重(2+)危险因素 0-1个危险因素
<100
<130 <160
NCEP ATPIII, JAMA. 2001;285:2486-2497
不同危险因素的分层
血压的分层
血压的分层
血压 (mmHg)
其他危险因素, OD或 疾病
正常血压
SBP 120~129 或 DBP 80~84
正常高值血压
SBP 130~139 或 DBP 85~89
1级HT
SBP140~159 或DBP 90~99
2级HT
SBP 160~179 或DBP 100~109
3级HT
SBP ≥180 或DBP ≥110
无其他危险因素
平均危险
平均危险
危险低度增加
危险中度增加
危险高度增加
1-2 个危险因素
危险低度增加
危险低度增加
危险中度增加
危险中度增加
危险极度增加
≥ 3个危险因素, MS, OD或糖尿病
危险中度增加
危险高度增加
危险高度增加
危险高度增加
危险极度增加
明确的CV疾病或肾 脏疾病
明确动脉粥 样硬化证据 严重脑供血 动脉狭窄 低灌注 事件 非低灌注 事件
试验性降压 CCB ACEI/ARB
其他
轻中度脑供 血动脉狭窄
不用降压药
CCB ACEI/ARB
ACEI/ARB CCB
TIA合并高血压的治疗决策
TIA患者发现有高血压
心源性TIA
动脉源性TIA
栓塞性TIA
低灌注TIA
降压治疗
积极控制血压
停用降压药 扩容剂/升压药
血脂的分层
ATPIII:风险评估是风险处理的第一步
危险因素 10年冠心病危险评估 冠心病及/或冠心病等危症 >20% 2个以上危险因素 10%-20% 0-1个危险因素 <10%
危险因素: •吸烟 •高血压(BP≥140/90mmHg或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 •低HDL-C(<40mg/dL) •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首发<55岁,女性<65岁) •年龄(男性≥ 45岁,女性≥55岁)
(100-129mg/dL:考虑用药)
中危病人: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
(10年危险性10-20%)
高危病人: CHD或CHD等危症
(10年危险性>20 %)
女性 27%
( (%) (%)
0
25
50
卒中常见病因
小血管疾病
卒中 常见 病因
心源性栓子
大动脉疾病
颅内出血
卒中病因众多
动脉栓塞 穿支动脉 疾病 颅内动脉 粥样硬化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 血流减少 血流减少
颈动脉斑块破 裂形成栓子
栓子 房颤 瓣膜病 主动脉弓斑块 心源性栓子 心室附壁血栓
卒中危险因素的定义
归因危险度(PAR)
PAR是指人群中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可能是暴露 于一种特异性的危险因素或一群危险因素:差异 在于总人群的危险和未暴露人群的危险。
相对危险度(RR)
相对危险度 (relative risk,RR) 两个人群某病发病 率(或死亡率)的比值,通常为暴露于某致病因子 的人群的某病发病率与非暴露人群(或指定的参照 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用比值比(Odds ratia,OR)估计相对危险度 (Relative Risk, RR)
卒中危险因素分层及预防策略
赵性泉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
中国卒中再发率高,二级预防有待改进
中国城市急诊卒中登记研究(n=1091)与加拿大卒中登记的比较
房颤 高血压
8.8 13.0 58.5 56.0
中国卒中事件急诊登记数据库( CARDs China )结果
高 危 因 素
心肌梗死 糖尿病 高脂血症 卒中史/TIA史
13.0 16.3 22.0 17.9 29.0 41.5 20.0
地区
中国 加拿大
吸烟
16.9 21.0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构成比(%)
中国复发性脑卒中位于世界之首
男性 27%
CHN-BEI RUS-NOI FIN-TUL RUS-MOI LTU-KAU GER-RHN GER-KMS RUS-MOC DEN-GLO SWE-NSW YUG-NOS FIN-KUO GER-HAC GER-RDM FIN-NKA ITA-FRI POL-WAR SWE-GOT 50 25 0
无其他危险因素 不需干预 不需干预
2 SBP 160~179 or SBP 160-179 或DBP 100~109 DBP 100-109
改变生活方式,持续数 周后,若血压未得到控 Moderate 制,则开始药物治疗
Grade 2级高血压
SBP ≥180 SBP 180 or 或DBP ≥110 DBP 110
added risk Moderate
added risk Very High 改变生活方式 +立 added risk
即药物治疗
1–2 risk 1-2 个危险因素 actors
改变生活方式,持续数 added risk 周后,若血压未得到控 制,则开始药物治疗
3 or more Moderate isk factors added risk or TOD or diabetes ≥ 3个危险因素, OD 改变生活方式
(WHO-MONICA)
CHN-BEI RUS-MOI RUS-MOC RUS-NOI GER-KMS GER-RDM SWE-NSW DEN-GLO GER-HAC FIN-KUO FIN-NKA FIN-TUL YUG-NOS LTU-KAU GER-RHN POL-WAR ITA-FRI SWE-GOT
危险因素的识别分层 已知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
– 可以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病率的危险因 素 – 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新的卒中危险因素 新的可能的卒中危险因素
已知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
已知的可以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病率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 高血脂,尤为血胆固醇升高 颈动脉狭窄 房颤
已知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
高度危险 (High risk)
中度高危 (Moderately high risk)
中度危险 (Moderate risk)
低度危险 (Low risk)
Circulation. 2004;110: 227-239
ATPIII.5:不同危险层的干预强度
LDL-C的目标值 低危病人:0-1个危险因素 中危病人: 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
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是一个个体特有的,和 没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相比,该个体缺血性 卒中的危险增加。 危险因素不是必然导致卒中,只是造成卒中危 险的一个标志 。 某些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降低卒中发病率;某 些因素只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他们的控制 并不能降低卒中发病率。 在研究中还不断发现新的可能的卒中危险因素。
ATPIII.5进一步强调分层
极高危 (Very high risk) 存在确立的心血管病,加以 (1)多种重要危险因子,尤其糖尿病 (2)严重和控制不良的危险因子,尤其是继续吸烟 (3)代谢综合征的多种危险因子 (尤其是TG 200mg/dL+非HDL-C130mg/dL且HDL-C<40mg/dL) (4) 急性冠脉综合征 极高危有利于作出将LDL-C水平降至 <70mg/dL的决定
已知的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吸烟 糖尿病 缺血性心脏病(IHD) 心脏瓣膜病 上述危险因素的控制并不能肯定降低卒中发生率
新的卒中危险因素
新的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活动减少:每周锻炼时间少于4小时 腹型肥胖:体重指数(BMI)增高 水果和蔬菜摄入低 饮酒 :每周规律饮酒少于3次 Apo-B/ApoA升高 同样是心梗的危险因素
新的可能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
新的可能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遗传型 炎症标志物 病原体 血脂相关因子 止血/凝血/纤维蛋白融解作用的生化标志 血小板相关因子 其它因素 功能标志物
卒中的危险因素与脑卒中
有合理的可信的证据显示所有的缺血性卒中的60-80% 可以归于血压升高,血胆固醇升高,颈动脉狭窄,房颤 和瓣膜病(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吸烟,糖尿病 。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10-20%可以归于其 它的。包括:最近证实的MI的危险因素:apoB/apoA1比 率升高,肥胖,缺乏锻炼,饮酒不足,摄入蔬菜和水果不 足。然而,它们的致病作用有待于证实,没有RCTs研究 证实减少暴露于这些危险因素,可以降低卒中的危险。 还不清楚以上所提到的任何一种新出现的可能的卒中危险 因素是否是卒中的病因,如果是的话,它们对于卒中的贡 献有多大 。
卒中危险因素
有来源于人类试验的证据吗? 暴露于危险因素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有相 关性吗?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证实是独立于 其它的可能相互作用的危险因素或混杂的 危险因素? 相关性强吗? 各个研究之间的相关性一致吗? 当时的联系正确吗?(暴露于危险因素是 发生在卒中之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