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第十章 智能传感技术 ppt课件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第十章 智能传感技术 ppt课件
图10-13 零位温漂特性
15
第10章 智能传感技术
(2)灵敏度温度漂移的补偿
对于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当输入压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其输出值U(T)将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如图10-14所示。图中 温度T>T1,其输出U(T)<U(T1)。如果T1是传感器校准标定时 的时工的作输温入度(P),—而输实出际(U工)特作性温进度行却刻是度T>转T换1,求若取仍被按测工输作入温量度压T 力的数值是P′,而真正的被测输入量是P,将会产生很大的 测量误差,其原因就是输入量P为常量时,传感器的工作温 度B点T升降高至,A点T>,T1输传出感电器压的减输少出量由ΔUU(T为1)降至U(T),即工作点由
12
第10章 智能传感技术
(四)自补偿、自检验及自诊断 智能传感器系统通过自补偿技术可以改善其动态 特性,但在不能进行完善实时自校准的情况下,可以采 用补偿法消除因工作条件、环境参数发生变化后引起系 统特性的漂移,如零点漂移、灵敏度漂移等。同时,智 能传感器系统能够根据工作条件的变化,自动选择改换 量程,定期进行自检验、自寻故障及自行诊断等多项措 施保证系统可靠地工作。
a1—灵敏度,又称传感器系统的转换增益。
9
第10章 智能传感技术
被校环节的增益a1可根据(10-11)式得出
被测信号UX则为
a1
Ka1
YRY0 UR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UX
YXY0 a1
Y YX R Y Y00UR
(10-13) (10-14)
可见,这种方法是实时测量零点,实时标定灵敏度a1 。
图10-11 检测系统自校准原理框图
图10-2 非集成化智能传感器框图
2
精品资料
第10章 智能传感技术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14
第10章 智能传感技术
(1)零位温漂的补偿
传感器的零点,即输入量为
零时的输出量U0随温度而漂移, 传感器类型不同,其零位温漂特
性也各异。只要该传感器的温漂 特若性传(感U器0-T的)具工有作重温复度性为就T,可则以应补在偿。 传感器输出值U中减掉T ℃时的零 位值U0(T)。关键是要事先测出 U传0感-T特器性的,零存位在输内出存U0中与,温大度多关数系 特性呈非线性,如图10-13所示。 故由温度T求取该温度的零位值 U正0的(T)线,性实化际处上理是问相题同。于非线性校
第10章 智能传感技术
(二)集成化结构 这种智能传感器系统是采用微机加工技术和大规模 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利用硅作为基本材料制作敏感元件、 信号调理电路、微处理器单元,并把它们集成在一块芯 片上而构成,故又可称为集成智能传感器(integrated smart/intelligent sensor)。
图10-3 集成智能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5
第10章 智能传感技术
(三)混合实现 将系统各个集成化环节,如敏感单元、信号调理电 路、微处理器单元、数字总线接口,以不同的组合方式 集成在两块或三块芯片上,并装在一个外壳里。
图10-4 智能传感器的混合集成实现结构
6
第10章 智能传感技术
二、智能传感器功能的实现
10
第10章 智能传感技术
被测目标参量X为
XYXY0 a1
YXY0 YRY0
XR
(10-16)
式中 YX—被测目标参量X为输
入量时的输出值;
YR—标准值XR为输入量 时的输出值;
Y0—零点标准值X0为输入 量时的输出值。
图10-12 检测系统自校准原理框图
11
第10章 智能传感技术 (三)噪声抑制技术 如果信号的频谱和噪声的频谱不重合,则可 用滤波器消除噪声;当信号和噪声频带重合或噪 声的幅值比信号大时就需要采用其他的噪声抑制 方法,如相关技术、平均技术等来消除噪声。
值即为P。因而问题归结为 如何在各种不同的工作温
度T,获得所需要的补偿电 压ΔU。
17
第10章 智能传感技术
2.自检验 自检验是智能传感器自动开始或人为触发开始执行 的自我检验过程。它能对系统出现的软硬件故障进行自 动检测,并给出相应指示,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可 靠性。 自检验通常有三种方式。 (1)开机自检 每当电源接通或总清复位之后,都要进行一次开机 自检,在以后的测控工作中不再进行。这种自检一般用 于检查显示装置、ROM、RAM和总线,有时也用于对 插件进行检查。
13
第10章 智能传感技术
1.自补偿 温度是传感器系统最主要的干扰量。在典型的传感 器系统中主要采用结构对称来消除其影响;在智能传感 器的初级形式中主要采用以硬件电路实现的“拼凑”补 偿技术,但补偿效果不能满足实际测量的要求。在传感 器与微处理器/微计算机相结合的智能传感器系统中, 可采用监测补偿法,它是通过对干扰量的监测由软件来 实现补偿的。如压阻式传感器的零点及灵敏度温漂的补 偿。
ΔU=U(T1)-U(T)
故
U(T1)=U(T)+ΔU
(10-29)
16
第10章 智能传感技术
图10-14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 的灵敏度温度漂移
由(10-29)式可见,当 在工作温度T时测得的传感 器输出量U(T),给U(T)加一 个补偿电压ΔU后,再按 U(T1)-P反非线性特性进行 刻度变换求取输入量压力
图10-5 传统仪器仪表中的硬件非线性校正原理
7
第10章 智能传感技术
图10-6 智能仪器的非线性校正技术
8
第10章 智能传感技术
(二)自校零与自校准技术
假设一传感器系统经标定实验得到的静态输出(Y)与 输入(X)特性如下:
式中
Y=a0+a1X
(10-11)
a0—零位值,即当输入X=0时之输出值;
第10章 智能传感技术
• 基本要求: • 10-1了解智能传感器体系结构; • 10-2掌握实现智能化功能常采用的技术; • 10-3了解网络传感器特点及发展。 • 重点:实现智能化功能常采用的技术 • 难点:实现智能化功能常采用的技术
1
第10章 智能传感技术
§10-1 智能传感器的体系结构与功能实现 一、智能传感器的体系结构 (一)非集成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