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41-01
1.欣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在小学音乐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小学音乐欣赏被更加丰富的模块教学所取代,在教学内容上更加丰富,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实际需要,满足他们全面发展的需求。
音乐教学的各模块的教育功能和作用虽然有不同的侧重,但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增进小学生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在普通小学音乐课程中应首先得到突出和强调。
从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开展大多数都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情况而逐渐分步实施的。
这充分显示了小学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意义,也使得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革新与探索尤为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改革既是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和保障整体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和深化实施的必然条件。
2.利用入情法
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
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
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
由此可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小学欣赏教学课堂,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让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
如欣赏《孤独的牧羊人》时,在欣赏歌曲前先播放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个片段,然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影片的主要内容。
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这是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而且让学生更加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歌曲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时所唱,从而也更理解了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除了结合故事,还可以结合游戏来进行聆听,因为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
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
但是,音乐欣赏教学毕竟不是唱游课,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尺度,不能喧宾夺主。
教师在组织音乐游戏教学时,还要注意将学生的活动面铺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中领悟到音乐作品的主题,激发了想象力;在体会音乐作品内涵的同时也感受了美,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启迪了智慧。
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作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要让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录像等,根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创作画,再依据自己画的画写一段简短的文字,然后再写乐句或乐段表现所画的内容。
教师还可以假设一种意境,鼓励引导学生创作音乐。
教师要将学生创作的作品让他们自己去鉴赏、去分析,他们就会各抒己见,相互取长补短,去修改整理,不断完善。
通过做,学生明白了音乐创作需要有音乐知识作基础,更需要音乐素材和对生活的感受等。
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获取音乐知识,从生活中去寻找音乐素材。
当然,教师应注意面对的是小学生,应力求简单浅显一些,不可过高。
4.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4.1律动的效果。
律动是儿童随着音乐节拍,进行有节奏的动作的一种活动,它能帮助儿童借助身体的动作来理解音乐的内容、风格和情绪,训练孩子的韵律感。
例如:在教授孩子感受力度中,我先让他们听《摇篮曲》,并随音乐轻轻律动,感受催眠曲的风格特点;而后,再听《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请孩子们比较两首乐曲力度的不同,体验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雄壮有力,又通过踏步走、队列的适当变化,让孩子们感受到这是一首进行曲。
欣赏课中的律动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特性,而且帮助他们感受到了乐曲的内在情绪、风格特点。
4.2敲击节奏乐的效果。
在小学欣赏教学中,运用节奏乐,一方面可以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节奏,提高孩子拍击节奏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敲击打击乐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培养乐感,增添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欣赏《钟表店里》时,让孩子们用不同乐器三角铁、小铃、沙球分别敲击不同的节奏来表现大钟、小钟、秒表在钟表店里开音乐会的欢乐场面。
4.3情景表演的效果。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
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
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可让学生在了解音乐故事内容后,跟随音乐,用神气的神态,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及表演来表现玩具兵们可爱、顽皮的形象。
而在音乐结尾部分,描绘小主人苏醒过来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凌乱的”定格”动作来表现玩具兵们来不及回玩具箱、东倒西歪的尴尬形象。
再如:在欣赏教学《小青蛙》中,可以要求小朋友们分角色扮演小青蛙、荷叶、月亮、狂风、暴雨、公鸡等不同形象,根据音乐力度强弱、速度快慢、音色的变化完整地展现故事的起源、经过和结果,加深了他们对音乐故事的理解。
4.4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组,并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
提问:全曲可分为几段?各乐段速度、拍子、情绪、旋律、节奏、力度、主奏乐器、表现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瑶族舞曲》的音乐中轻
声展开讨论。
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再对音乐问题、乐曲风格等进行解答和总结。
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