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效应的实证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效应的实证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效应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基于苏浙数据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脉冲响应函数证实了统一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是存在异质性的,并简要分析了导致苏浙货币异质性的原因。

纵观全国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更加的巨大,诚然这样的异质性也更加明显。

但是消除异质性并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再次基础上如何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才是我们的落脚点。

【关键词】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一、引言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熨平经济波动、维护经济平稳运行、协调区域经济运行时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无论在量还是质的方面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突出的矛盾也相伴而生,比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而这些差异恰恰违背了统一货币政策的前提即要求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部经济结构是均质的。

因此,中央银行“一刀切”的货币政策的合理性值得商榷。

这也就为学者从理论和实证去验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区域差异提供契机,从而为宏观政策制定者献言建策。

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scott(1955)以纽约为中心往周围空间扩散时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是否存在时滞性。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越发不平衡的大背景下,我国对货币政策效应区域非对称探索始于二十一世纪的初期。

李虹檠(2010)指出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中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不同产权结构的企业、正规和非正规金融部门之间)使得货币政策存在区域差异。

从以往文献中可以看出统一货币政策确实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于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际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使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将江苏省和浙江省在统一货币政策下的效果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验证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以及深入探索产生异质性的原因。

本文第二部分总结概括西方及我国关于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的理论和检验成果,第三部分介绍本文使用方法以及数据来源,第四部分实证研究我国统一货币政策在苏浙两省的异质性效应,第五部分简要分析苏浙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的原因和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国外已经有大量文献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做出了深入研究,可以为后进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这些研究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类:其一就是货币政策是否存在区域非对称效应;其二造成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原因。

scott(1955)论证了公开市场操作会形成以纽约为中心向外扩散的空间的传递时滞效应。

fielding和shields(2007)发现地区经济差异和人口差别是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这些特征包括该地区中对利率敏感的产业的比重、企业规模、金融机构规模、房屋价格、人口数量及结构因素等;他们认为国家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经济与金融结构的差异。

torbenw.hendricks(2008)使用马可夫转换方法基于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对欧洲中央银行所采取得统一的货币政策作用于欧洲五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以及英国)产生的非对称效应进行研究。

他指出法国、德国、意大利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在实施统一货币政策之前是同步的,而荷兰和英国的信贷传导渠道在实施这一政策前后存在异质性,而这种异质性表明在欧元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存在异质性的。

这就进一步促使欧央行、欧盟委员会和一系列的政府组织积极推进欧盟金融市场的自由化。

近些年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作了大量相关研究。

常海滨(2007)在西方区域金融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黄河中游、长江中游以及西北地区共计十三个省份具有不同的传导特征,并阐述了是由于区域金融资源外流和金融结构失衡造成了货币传导机制失效的主要原因。

胡振华(2007)和王书华(2010)都以区域金融结构差异为基础定量分析了统一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

胡振华认为不同省份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的差异是形成政策不对称的“罪魁祸首”,王书华更加详细的指出不同保费收入、股本融资等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存在应该为货币政策的异质性负主要责任。

同样王铮(2010)、乔发栋(2011)通过将中国区划为不同的经济区域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对统一货币冲击对这些区域产出和物价的分析,最终得出货币冲击对这些不同地区无论是初始方向、滞后时间还有运动方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王铮认为应该设立区域金融机构固化区域金融资源,同时货币当局应充分考虑地区间差异制定综合性货币政策,以避免单一货币政策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何丽娜(2012)在将我国区划为东中西三个经济大区的基础之上,依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基于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实证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

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步以及产业结构差异是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的主要原因。

三、数据的选取及其检验1.数据的选取本文以央行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以浙江省和江苏省的人均gdp(通过人均gdp消除两个省因人口规模差异带来的影响)和cpi代表两省的产出水平和物价水平。

本文实证分析采用的数据是从1991年到2011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两个省的统计年鉴。

cpi是以1978年为基期的定基物价指数,产出是以1978年为基期的可比价格计算的人均gdp。

所有数据均采取对数形式以消除异方差。

本文数据分别来源于1992—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和《浙江省统计年鉴》。

2.数据的检验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

因此,首先对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序列进行检验。

通过检验发现所有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对所有序列进行一阶差分继续通过adf进行检验发现除lnjdgdp外原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对lnjsgdp进行二阶差分在进行adf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lnjdgdp是二阶单整序列。

对lnjsgdp进行一阶差分进而对货币供应量和江苏省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物价(lnm2、dlnjsgdp、lnjscpi)进行jj(johansen—juselius)协整检验,其中lnm2、dlnjsgdp和lnjscpi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滞后期由aic准则确定,检验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在5%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

同理对浙江省的序列进行相同的检验得出结果lnm2、lnzjgdp和lnzjcpi之间在5%的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

四、实证分析本文采用无约束的var模型来分别评价统一的货币政策对江苏省和浙江省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物价的影响,按照aic信息准则的要求选择建立滞后期为2的var模型是合理的,经检验两个模型的单位根都落于单位元内,表明设定的模型是稳定的。

脉冲响应曲线中的横轴代表滞后阶数,纵轴代表产出或物价对货币供应量冲击的响应程度,图中的实曲线代表响应函数的计算值,虚曲线是响应函数计算值加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区间。

(1)江苏省、浙江省两省物价水平对货币政策的响应效应我们对货币供应量m2施加一个单位正的cholesky标准差新息冲击,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物价水平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扰动,江苏省的响应峰值为10.58%,出现在第五年随后逐渐下降;浙江省同样是在第五年出现响应峰值,但其程度不同只有9.42%随后下降。

江苏省的物价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程度超出了浙江省的物价的变化,两省的物价水平均在第十年前后逐渐进入稳定状态。

(2)江苏省、浙江省两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对货币政策的响应效应我们对货币供应量m2施加单位正的cholesky标准差新息冲击,江苏省和浙江省人均国民产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江苏省的响应峰值出现在第五年,浙江省的响应峰值出现在第三年并且峰值大小不同,江苏省为2.04%,浙江省的为1.53%,江苏省对货币供应量冲击的反映速度比浙江省慢,但响应程度比浙江省大。

五、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成因分析及政策建议1.江苏省和浙江省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成因分析(1)首先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金融结构存在差异这其中包括金融机构的相对低位、金融资产的配置状况和金融机构资产的相对规模。

金融机构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处在源的地位,这决定着货币传导机制的差异。

(2)其次两省企业结构也存在着重大差异。

江苏一直就是国家的经济中心,在企业结构中以大中型企业和外国投资企业占主导统治地位,相比之下浙江省的民营经济比较发达,企业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

不同的企业结构就直接导致了对资金的需求规模、融资的途径以及对货币政策的反应都是不一致的。

(3)两省在投资水平、居民消费、出口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货币传导机制,从而表现出统一货币政策对两个省的产出和物价产生不同的冲击效应。

综上分析即使在东部这样发达地区依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这样扩展到全国就会有更多的差异会对统一的货币政策产生扰动以至于所实施的统一货币政策的效果总不能“如期所致”。

这也就促使我们思考采取怎么的货币政策才能在全国达到最优。

2.政策建议面对统一的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区域异质性,我们通过实证去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

我认为由于不同地区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差异这就使得货币区域异质性的存在是合理的。

我们不应该关注货币区域异质性本身进一步说就是消除这样的异质性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而应该将我们的目光集中到怎样制定更优的货币政策去有效地支持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1)建立符合地区经济特点的金融体系。

衡量一个金融体系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看它在配置资金方面是否有效。

因此要统一的货币政策富有成效首先得建立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而金融市场的有效是需要众多金融结构作为支撑的。

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建立适合各个地区能够支持当地发展的金融结构,这就在第一道关保证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顺畅。

(2)建立符合地区经济特点的货币政策体系。

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在施行统一的货币政策时是否考虑不同地区存在的结构性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肯定会对统一的货币政策产生不同的反应。

那么是否可以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为核心按照地区经济的相似度成立不同地区性货币政策管理委员会,这种思想类似于美联储的管理体系及其运作方式。

我想这样的货币体系会更加理性的站在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执行货币政策,这总是优于统筹全国而施行的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1]scott i.the regional impact of monetarypolic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5,69:269-284 [2]david fielding,kalvinder shields.regional asymmetries in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shocks on prices:evidence from us cities[r].university of otago and university of melbourne,2007,working paper.[3]torben w.hendricks.asymmetric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in europe:a markov-switching approach[j].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23(4),december 2008:873-895.[4]李虹檠.货币政策差异效应:研究现状及其引申[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4).[5]王铮.货币政策冲击与我国区域经济波动的动态关联研究[j].经济问题,2010(12).[6]乔发栋.基于svar模型的货币政策冲击效应检验[j].经济问题,2011(10).[7]王书华,崔满红.金融结构差异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效应[j].生态经济,2010(5):49-54,58.[8]胡振华.金融结构差异与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j].财贸研究,2007(5).[9]常海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7(5).[10]何丽娜.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实证研究——基于东、西部区域数据的var模型分析[j].华北金融,2012(1).作者简介:张永红,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