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时期淮河流域城镇的发展

历史时期淮河流域城镇的发展

历史时期淮河流域城镇的发展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

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的城镇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

秦统一后,将淮河流域的“淮夷”散为民户,彻底消除了江淮一带的民族界限。

至汉代淮夷已完全融人汉族大家庭之中。

汉武帝时两次将原居于今福建、浙江一带的东匝、闽越人迁往江淮地区。

民族融合和人口的增加,加速了该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

武帝期间,山东被河灾,数岁不登。

朝廷令饥民“流徙就食江淮之间,欲留留处”①,不仅增加了江淮地区的人口,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刺激了人口的繁衍。

西汉时,徐、充一带“人稠土狭,不足相供”。

至西汉末,颖川郡人口密度达192人/平方公里,淮阳国达147人/平方公里。

临淮郡、东海郡、沛郡、广陵国的人口都有所增加。

东汉时,淮南人口显著增加,如扬州人口由西汉时的320万增加至433万多。

随着人口的增加、工商业的发展和交通的畅达,淮河流域的城市也大为发展。

泅水流域的陶(定陶),唯水流域的唯阳,淮滨的寿春,以及宛(南阳)、阳翟(登封告成镇)等都成为当时的交通都会。

例如陶,北有济水达于河,南有洒水至于淮,交通颇为发达。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处南北政权对峙形势下的淮河流域城市遭到了严重破坏。

历次战争以后恢复和重建的城市,大多是军事重镇。

从总体上看,军事、政治成分重于经济是这一时期淮河流域城市的突出特点。

为适应政治、军事的需要,城市建设有较快的发展。

但到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城市的经济成分明显增长。

许昌(治今河南许昌市东),即汉代之许县,隶属颖川郡。

以许昌为中心的颖川郡是曹魏社会经济最早恢复的地区之一,这里不但设有宫室殿宇,而且建有大型的粮仓和兵库,称“许昌别库”。

北朝时,许昌一直是中原地区的一个军事重镇。

寿春(东晋改名寿阳,今安徽寿县),寿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战国末年为楚国都城,秦汉九江郡和淮南国治所。

曹魏时期,寿春为扬州治地,是曹魏经营淮南的经济和军事中心。

魏末,寿春有军民十多万人。

在经历了西晋短暂统一阶段以后,寿春又成为南北对峙形势下的军事重镇。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较为重要的城市还有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长社(东魏县,今河南许昌市)、浚仪(今河南开封市)、荣阳(今河南荣阳县)、鲁县(今山东曲阜市)、憔县(今安徽毫州市)、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甘罗城)、盐城(今江苏盐城市)等②。

隋唐五代时期,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批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在全国很有影响,成为全国性的大都市。

这些大都市不仅自身迅速发展,也带动淮河流域的中小城市迅速崛起并发展,形成了以大都市为辐射源的城市群。

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城市举足轻重。

隋开皇九年(581年)平陈,建置扬州。

在当时享誉全国,蜚声海内外,不仅是水陆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国内外贸易都会。

唐代扬州有大、小二城。

其小城,又称
①《史记·平准书》。

②王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的商业和城市》,《史学月刊》,2001年5期。

“牙城”,是官衙所在地,在今扬州市西北蜀冈上。

大城,即“罗城”,在蜀冈之下,是市民居住地和工商活动区。

开封,是一座古老的名城,战国时期是魏国的都城,名为大梁。

魏国灭亡后,这座城市失去了光辉。

隋唐五代时期,古汴河、新汴河经过这里,冲刷了这个城市的尘土,使之很快兴盛起来,成为汴水之上淮河以北的一个繁荣的工商业城市。

五代时期,成为梁、晋、汉、周的都城。

淮河上下,南有扬州,北有汴州,同在大运河上。

如同龙首龙尾,带动运河沿线商业贸易繁荣,使运河沿线原有城市获得新的发展。

宋州(今商丘)和汴州一样,由于运河而旧貌变新颜,商业运输兴盛,人口繁衍。

楚州(今江苏淮安)地处淮水北岸,运河在楚州境内与淮水交汇。

这里是南北交通要道,随着运河航运的发展,楚州的工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

寿州(今安徽寿县)早在历史上就是淮上大都。

隋文帝建寿州总管府,其地位如同扬州总管府,大业初改为淮南郡,是淮西地区沟通淮阴道和淝水鸡鸣冈水道的重要城邑。

唐代,在寿州建置中都督府。

境内瓷器、丝绸、茶叶、粮食等出产著名,对外交易蜚声南北。

颖州(今阜阳)、亳州(今亳州)地处颖水、涡水冲要,交通发达。

唐后期开凿淮颖水运线,设置淮颖道使职加强控制,成为国家漕运的重要运输线。

商业运输和贸易随之繁荣兴盛,成为淮西名城。

濠州(今安徽凤阳),州西有涡口,即涡水与淮水交汇处。

涡口对岸有两城,是唐后期建造的防守淮河要道的军事重镇,也是淮河上的重要港埠,有利于濠州向外经济交流。

蔡州(治汝阳,今河南汝南县)地接汉水上游,可南通商荆(治江陵,今湖北境内)、郢(今属湖北),进行商业贸易。

隋代统一后,很快兴盛。

唐代,在淮颖道沟通淮南鸡鸣冈水道以后,蔡州商旅更加活跃。

北接许、郾、洛阳,东向淮颖,南下寿、庐,西向汉水流域,成为淮西的一个兴盛的城市。

徐州(今徐州)地处汴水和泗水交汇处,南界淮河,是淮河流域的雄藩大镇。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在徐州设总管府。

唐代武德四年(621),继续设置徐州总管府。

徐州交通发达,出产丰富,城市经济迅速繁荣。

徐州纺织业名品很多,有双丝绫、绢、棉绸、布,铸造业先进,出产刀错精良,名播远近。


北宋时期的淮河流域是当时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一地区早在唐代就已成为国家之命脉,“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天下以江淮为国命”。

④至北宋,这一地区的地位更加重要,可以说是北宋政府赖以生存和统一的基础。

因而,淮河流域在当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

而北宋时又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城镇的数量不仅远远超过了前代,而且城镇的类型及职能也愈来愈多样化。


北宋时期,淮河流域的城镇类型大致可分为政治性城镇,综合性城镇,新兴的工商业城镇三大类⑤。

政治性城市是指北宋王朝的国都、陪都及地方政府所在地,它们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作为中央或地方的政治统治中心,对全国或地方施行政治统治,其政治是主要职能,一旦政治中心转移,城市面貌就会大为改观。

综合性城镇主要是由于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一些传统政治性城镇发生质变而形成的,它们虽然仍为州、县治所,具有明显的政治性,但其工商业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职能不逊于或远超于其政治职能。

北宋淮河流域内农业和工商业较为发达,一些地理位置优越的政治性城镇逐渐演变为区域经济中心城镇,且经济职能日趋重要,从而成为综合性城镇,如徐州,克州,扬州,宿州,寿州,楚州等城镇。

③周怀宇,《论隋唐五代淮河流域城市的发展》。

④《樊川文集·上宰相求杭启》。

⑤于云翰,《略论北宋时代的城市分布》。

而工商业城镇是在各地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具有某种手工业专业化的特点或者是以商业发达而闻名。

如河南登封曲河镇,在唐以前名不见经传,至北宋,随其烧瓷业的兴起与发达,而远近闻名,成为登封三大城镇之一⑥。

明清时期,随着漕运、盐运和海运业的兴盛,淮河流域尤其是苏北地区的集市镇大量兴起,并不断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苏北地区有徐州府、淮安府、扬州府、海州和通州等三府二州。

集是从明代出现的,由乡村间货物贸易市场发展而来。

在苏北北部地区,集是各种乡村小市场的总称。

苏北地区的镇也在宋代发展的基础上重新设置和兴起了一些。

宋时,海州仅有临洪镇、厚丘镇,到明代为了防盗贼,海州境内设置了很多镇,隆庆年间多达44个镇。

赣榆县、沐阳县也是如此,嘉庆年间,赣榆县有30个镇,沐阳县有36个镇。

⑦这些镇无论在人口、规模、商业发展程度等方面都各不相同。

有的镇虽繁盛一时,而到明清时衰落至仅存镇名而已;有的因军事或政治目的而设置;也有的处在交通要道或沿海港埠,因商业繁盛而形成。

⑥郭琳,《北宋时期淮河流域的城镇类型》。

⑦吴浩涛,金光,《略论明清苏北集市镇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