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澜沧江水系的调查

澜沧江水系的调查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作业云南澜沧江流域概况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罗娅婷学号:2008090176云南澜沧江流域概况罗娅婷 2008090176摘要:本文对澜沧江流域地理位置,地型地貌,植被以及农民利用情况进行了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澜沧江、地理位置、地型地貌、植被、农民利用Lancang Watershed of Yunnan general conditionsLuo Ya TingAbstract:This text is a summary about geography of lancang watershed ,geography position , topography ,plant cover and farmer utilize.Key words:Lancang watershed ; geography position; topography ; plant cover; farmer utilize一、澜沧江的地理位置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一条沿南北方向发育的重要国际河流,也是一条世界著名的大河。

以其长度计,在世界大河中位居第6位;以其流域面积计,位居世界大河第14位。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上源扎曲源出青海省杂多县境唐古拉山北麓查加日玛的西侧,南流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县附近与昂曲汇合后称澜沧江,向东南流入云南西部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部,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南阿河口流出国境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在越南南部的胡志明市西部入南海,是东南亚唯一一条穿越6国的国际性河流。

干流全长4,880 km,流域面积80×104 km2,总落差5,167 m,平均比降1.04‰,多年平均径流量4,750×108 m3。

其中,中国境内河长2,153 km,流域面积16.48×104 km2,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面积的20.6%。

澜沧江——湄公河在中国境内干流总长2,129 km,其中青海省境内448 km,流经杂多县、囊谦县,主源扎曲上有结曲、巴曲、孜曲和草曲等支流,省境内纳子曲、解曲和昂曲等支流;西藏境内465 km,流经昌都、察雅、左贡和芒康县,从德钦县下盐井流入云南;云南境内经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临沧市、思茅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7地级市、自治州,干流总长度1,216 km,沿途支流主要有黑惠江(中游段叫漾濞江)、威远江、补远江(罗梭江)、流沙河、沘江、漾濞江、南允河、罗闸河、小黑江和南碧河等,从南阿河口至南腊河口31 km为中缅界河;以下在老挝境内干流长777.4 km,柬埔寨境内长501.7 km,越南境内长229.8 km,老缅界河长234 km,老泰界河长976.3 km。

澜沧江支流众多,较大支流有沘江、漾濞江、威远江、补远江等。

上中游河道从青藏高原穿行在横断山脉间,河流深切,形成两岸高山对峙,坡陡险峻“V”形峡谷。

下游沿河多河谷平坝,著名的景洪坝、橄榄坝各长8 km,曾拟定在干流上兴建24级梯级电站。

河道中险滩急流较多。

径流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765×108 m3。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656×104 kW,可能开发量约2,348×104 kW,干流为2,088×104 kW,约占全流域89%。

河道中因险滩急流较多,只有威远江口至橄榄坝段可行木船和机动船。

1990 年中、老两国进行了洪水期考察,试航万象取得成功。

1993年新组建的思茅航运公司,开始为老挝、缅甸、泰国运送产品3,000多t。

同年,中、老、缅、泰4国经过协商,对该河段提出共同整治方案。

二、澜沧江的地型地貌1、地貌特征澜沧江流域纵贯整个横断山,从西向东依次是高黎贡山、怒江、怒山、澜沧江、云岭、金沙江,形成气势雄伟的山川骈列,高山峡谷相间的主体地貌。

从流域北部,高山峡谷相对高差达3 000~4 000 m,过渡到海拔3 500~1 000 m 的西双版纳北部的中山宽谷,流域南部属于横断山脉延伸地区,呈中低山宽谷盆地地貌景观,海拔500~1 000 m。

2、气候特征流域地势南北高差悬殊,海拔与纬度一致,呈南北走向,非地带性强烈,大大增强了流域内南北气候差异。

从低纬度、低海拔的勐腊县到高纬度、高海拔的德钦县,年平均气温从21.1℃下降到4.8~C,大于lO℃的积温从7 678.0~C 下降到644.7~C,在流域内8个纬距内就可划分出北热带,南、中北亚热带,暖、温、寒温带7个气候带,大致海拔每升高1 000m,气温下降5—7℃。

区内立体气候明显,垂直方向上1 km的气温变化相当于全国水平方向上约2 000 km 左右的气温变化。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雨量在1 000Illm以上,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雨量在季节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

雨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水汽来源充足,85%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10月的雨季,维西县最低,为68.3%;大理州的最高地区可达95.7%。

此外,降雨量在地域上的分配也差异甚大,年平均降雨量最低的是德钦县663.7 mm,最高的是思茅地区的西盟县,为2 772.3 mm,这也是全省降雨量最高的县。

3、水文特征云南省澜沧江干流长1 240 km,流域面积9.0万km2,占云南省总面积的23.5%。

澜沧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96条,干流平均年径流深584 mm,年径流量517.6×108『n3,年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58.4×1 t/km2。

云南省境内澜沧江流域入境的年输沙量约2 670万吨,出境输沙量8 460万吨,省境内产沙量5 790万吨,年平均含沙量0.57—1.35 Ⅲ3(引自《云南省地表水资源》)。

流域干流的上游地区水土流失轻微,中游地区属中度流失,下流为轻度水土流失。

整个流域的年侵蚀模模数为691 t/kin2,在云南省属于较低的河流,侵蚀速度平均O.55 mm]a,即每年流失O.55 mm厚的一层表土,95%以上的沙量集中在汛期6 10月中。

4、人口特征澜沧江流域1998年人口为1 032×104人(云南省统计局,1998),全流域人口密度为70.38人/km2,大大低于全省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最少的德钦县仅7.64人/kin2,而最高的大理市有331.70人/kin2。

流域中游地区人口密度分别为上游、下游地区的4倍多及2倍多。

流域内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18个少数民族:白族、彝族、哈尼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枯族、佤族、纳西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基诺族、独龙族。

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其习俗风情、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等都有各自的特色,并且和当地自然。

环境密切融合,各民族在流域内大分散、小聚居,其经济、文化水平差异较大。

三、澜沧江植被(从热带到寒温带)澜沧江是云南三江并流奇观的中间的一条江,澜沧江流域可以说是三江并流地区地质地貌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集中体现澜沧江流域是古南大陆与古北大陆的碰撞融合地带,在近代又经历了喜马拉雅隆升引起的一系列地质地貌改造,形成了现今独特的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格局。

澜沧江下游——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极限在澜沧江流域的西双版纳,生境炎热湿润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是结构最复杂、生物量最大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具有独特的外貌和结构特征,与其它森林类型有清楚的区别。

热带雨林主要生长在年平均温度24℃以上,或者最冷月平均温度18℃以上的热带潮湿低地。

由于生长环境终年高温潮湿,热带雨林长得高大茂密,一般高度在30米以上,从林冠到林下树木分为多个层次,彼此套叠。

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最高的树木可长到70多米高度,例如望天树。

热带雨林的种类组成极其丰富,尽管热带雨林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但它所包含的植物种数却占了世界总数的一半。

热带雨林有很多独特现象是其它森林所没有的。

例如,大树具有板状的树根,在老茎干上开花、结果;有很多小型植物附生在其它植物的枝、干上;有的植物通过绞杀其它植物而树立自己;有的树木从空中垂下许多柱状的根,最后变成独树成林;林下植物的叶子一般都有滴水叶尖,而有的植物的叶子长得十分巨大;在林内,大藤本非常丰富,有的长达数百米,穿梭悬挂于树木之间使人难于通行。

由于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北缘山地,河谷盆地的平均海拔都在600米以上,它与同纬度的大陆其它地区相比,热量偏低,日温差大。

然而,该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气候的立体分异相当大,其东、北、西三面高,在一定和程度上阻挡了西北方来的冷气流,使得最冷月均温并不低(为15.5℃),弥补了积温的不足;低山沟谷及低丘上,冬季有浓雾,加上土壤湿润,又弥补了降水的不足。

冬季浓雾的存在就像给地面盖了一床被子,起到保暖作用,减小了低温对热带雨林的影响。

因而在该地区的低山沟谷及低丘上,形成了热带湿润气候,具有热带雨林发育。

热带雨林虽能存在,但该区在海拔、热量及降水上均处于热带雨林的极限,其热带雨林与本区的其他植被形成交错和过渡的分布格局。

在澜沧江下游流域的山地,在热带雨林带之上林,也称季风常绿阔叶林。

这种森林高25~30米种类组成,乔木以樟科和壳斗科植物占优势,有润楠、钝叶桂、稠琼楠、大叶桂、小果栲、刺栲等。

从西双版纳沿澜沧江往上游,由于地貌作用增强了焚风效应谷向干热河谷转变为,两岸植被也相应从热带雨林过渡到半萨王纳植被。

在从热带雨林向半萨王纳植被的过渡上,中间出现了一类几乎都由落叶树木组成的称为季雨林的植被类型,它们在思茅地区的糯扎渡一带分布特别集中。

这种落叶季雨林高约20米,乔木主要由桂火绳、黑黄檀、毛果扁担杆、余甘子、黄豆树、木棉、白花树、火烧花等组成。

在季雨林受火烧或破坏后澜沧江中游——非洲萨王纳植被奇观澜沧江中游沿江岸已是干热的河谷生境草丛,它在外貌上呈稀树灌草丛型非洲萨王纳植被景观。

非洲的萨王纳植被就是指非洲大陆上的稀树草原,与它类似的澜沧江干热河谷的稀树灌木草丛,专称河谷型半萨王纳植被。

这种河谷型半萨王纳植被具有低矮、疏散的乔木和灌丛,这些乔木和灌木的枝干弯曲,丛生,茎叶多毛,干季多落叶,主要种类有余甘子、厚皮树、火绳树、木棉、毛叶黄祀、灰毛浆果楝等。

草本植物以芸香草、扭黄茅等禾草为主。

澜沧江的中游,在干热河谷半萨王纳植被带之上广泛分布有以云南松为优势种的云南松林。

云南松林一般是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受严重干扰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次生植被。

云南松原是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的一个树种,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受严重干扰后,云南松以它具有极强的耐性和适应能力获得广泛发展,形成大面积的云南松林。

在澜沧江中下游少有植物学家涉足,对这类森林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它们的生态学和群落学特征我们几乎不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