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防腐涂料
❖防锈漆的作用机理主要分为物理防锈、化学防锈、电 化学防锈和综合防锈四类。
一、物理防锈漆
❖使用物理防锈颜料——本身化学性质稳定的 颜料,与被涂装的金属表面基本不发生化学 和电化学反应。其作用机理:
❖1、借助其微细的颗粒填充漆膜结构,提高 漆膜的致密度,降低漆膜的渗透性,如红土、 铁红、铁黄等。
❖2、呈片状的颜料(如铝粉、不锈钢片、云 母氧化铁等)在漆膜中薄片相叠,能切断 漆膜中的毛细孔,延长腐蚀因子渗入漆膜 的路径,增加漆膜的封闭性,屏蔽水、氧、 离子等腐蚀因子的透过,从而提高涂层的 防蚀能力。
❖铬酸盐使金属表面钝化,形成稳定的钝化膜;
❖聚乙烯醇缩丁醛牢固地附在经磷化、钝化的 表面上,并能与磷酸、铬酸盐络合,把金属、 钝化膜及成膜物结合成为一体,形成致密的 保护膜。
❖磷化底漆广泛应用于钢铁及有色金属的增强 防锈,尤其适宜对海洋、湿热地区及水下设 备和金属结构的保护。对不能进行磷化处理 的大型金属结构,磷化底漆可取得相同或更 好的结果。
❖ 转化型有磷酸-黄血盐(亚铁氰化钾),磷酸-丹 宁酸两种。黄血盐在磷酸作用下能将铁锈转化为 普鲁士蓝络合物。丹宁酸分子上的邻位羟基在酸 性介质中与三价铁配位络合生成螯合物,转化剂 中的磷酸可产生磷化作用,生成磷化膜。
❖ 转化型锈面涂料多为两罐装,用时调配,见表4-16、 表4-17。
❖ 转化型锈面漆的转化速度较快,应及时涂防锈底漆 和面漆。它在锈层均匀、片状、厚锈、无氧化皮的 钢铁表面效果较好,但对锈层不均匀的钢板效果不 佳,易发生或转化不完全,或转化液过多,残留酸 性介质而造成膜下腐蚀。
及土壤等)造成的电化学腐蚀的底漆。 ❖ 防腐漆则用作防止金属受化学介质或工业介质
(酸、碱、盐等)的化学腐蚀的涂料。 ❖ 防锈漆是金属用底漆。 ❖ 防腐漆为由底漆至面漆的配套系统。防腐漆用于
金属时,往往配套应用防锈底漆。 ❖ 防腐蚀涂料保护范围包括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
三、防腐蚀涂层的作用
❖防腐蚀涂料在被涂装基体表面固化后形成涂 层,防止基体腐蚀,其作用有如下几种:
(3)附着力和湿附着力 涂层要有效地保护 基体,就必须在使用期内与基体牢固附着。 除反应性底漆外,涂层的附着力主要靠分子 间的物理吸引力。
❖涂层在使用过程中,影响附着力的因素有:
❖1、涂层—金属界面上水的积聚。水对金属的 亲和力大于高聚物对金属的亲和力,故水能 插入其中间,取代高聚物的吸附。
❖湿附着力是指涂装在物体上的漆膜在水中浸 泡一段时间后的附着力。
❖水对涂层的渗透认为是通过吸附、溶解、扩散、毛 细管吸引的过程。颜料的加入能提高涂层的抗渗透 性。颜料粒子不透水,能填充管孔,延长渗透到基 体的路径。涂层越厚,则透水率越低,故重防腐涂 料都是厚膜型。
❖在电化学腐蚀过程中必须有离子参加反应,涂层的 电阻可阻挡离子的通过而阻缓腐蚀的发生。
(2)对腐蚀介质的稳定性 是指涂层在化学 上既不被腐蚀介质分解,也不与腐蚀介质发 生有害的反应,物理上不被腐蚀介质溶解或 溶胀。
❖若漆膜湿附着力差,透过漆膜到达钢铁表面 的水分子与钢铁表面发生作用,就可顶替掉 原来的漆膜与钢铁表面的作用而形成水层, 而透过漆膜的O2便可溶于漆膜下的水。
❖有O2和H2O,钢铁就有了发生腐蚀的条件。腐 蚀一旦发生,水就成为盐的溶液,于是有渗 透压产生。
❖ 在渗透压作用下,O2和H2O可非常迅速地通过漆膜, 此时的漆膜相当于半透膜,漆膜的附着力受到进一 步破坏,导致与钢铁表面脱离(气泡因之生成)。
❖其缺点是有毒性,红丹粉尘会吸入人体,红 丹漆也能通过皮肤吸收。
❖2、铬酸盐防锈漆
❖主要是碱式铬酸锌、铬酸锶等微溶型颜料。 当水分透过涂膜时会溶解铬酸根离子,通 过其强氧化作用,使钢、铝、镁等金属表 面生成膜,从而发生阳极钝化。
3、无毒颜料防锈漆
❖无毒防锈颜料有磷酸锌、磷酸铝、钼酸锌、 钼酸钙、偏硼酸钡、离子交换型颜料等。其中 效果较好,应用较广的是磷酸锌和磷酸铝类。
❖三聚磷酸铝防锈漆广泛用于输油管道、桥梁、 铁路、船舶、车辆、化工设备及建筑业等。 锈漆
❖该类防锈漆的主要成分是金属粉颜料、粘 结剂和助剂。
❖金属粉颜料以电极较负的锌粉为主,在干 膜中占很大比例,被称为“富锌漆”。
❖富锌底漆含有占干膜质量70%以上的锌粉, 在漆膜中锌粉互相接触并与钢铁底材接触 而导电,在腐蚀环境中,锌粉作为牺牲阳 极而对钢铁起阳极保护作用。
第八章 防腐蚀涂料
§8-1 概述 ❖一、涂料在防腐蚀措施中的地位 ❖腐蚀—所有物质因环境引起的破坏,即腐蚀
除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外,还包括机械、生 物、物理腐蚀和它们的联合破坏,如塑料、橡 胶的老化;木材的腐烂;混凝土、石头的溶蚀 风化等。
❖腐蚀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 是惊人的。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腐蚀而报 废的金属达一亿吨以上,经济损失占国民经 济总值的2~3.5%。
❖在磷化底漆上必需涂覆其他防锈漆才能有较 好效果。在其上面涂覆醇酸、环氧、酚醛、 聚氨酯、氨基烘漆、乳胶漆、氯化橡胶漆等 均附着力良好。
五、锈面涂料(或带锈涂料)
❖是可在生锈的钢铁表面涂装而又具有一定 的防锈功能的涂料。
❖1、渗透型 由含油树脂或熟油、防锈颜料、 渗透剂等组成,有极强的渗透力,能渗入 到疏松的铁锈中,进行浸润、分隔、阻止 锈蚀进一步发展,同时依靠防锈颜料的防 锈保护作用。
5、综合型涂料
❖ 是根据前面的作用机理,采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类型 的复合型涂料,以弥补一种类型的不足,如转化-稳 定型 。
❖ 锈面涂料预处理简单,施工方便,也有一定的保护 效果,对一些大型设备和构件的制造、维护要求不 是非常高的金属产品表面是适宜的。对储罐内壁衬 里、重点工程、对外观和防护要求高的场合不宜用 锈面涂料,而必须彻底除锈,除去残留硫酸根离子 和氯离子才能进行涂装。
❖ 常用的车间底漆为富锌底漆和磷化底漆,见表4-18。
§8-3 防腐蚀漆
❖涂层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防腐蚀措施。防锈漆仅仅 是金属用的底漆,防腐蚀漆包括了由底漆至面漆的 整个配套系统,保护的范围既可是金属,又可是非 金属。只有防腐蚀漆用于金属时,才往往配套使用 防锈底漆。
❖一、防腐蚀涂层系统
❖ 防腐蚀涂层在许多场合往往有几道涂层,组成一个 系统发挥功效。如汽车漆,外层强调高装饰性、耐 用候性,而底层的电沉积漆则强调防腐蚀性。有的 时候,防腐蚀涂层仅是单层,如粉末涂料。
1、底漆
❖ 是整个涂层系统中极重要的基础。对其要求是: ❖ 1)底漆应对底材有非常好的湿附着力。故树脂应
有极性基团,特别是胺基,它可与钢铁表面形成很 强的氢键。环氧—胺体系是很好的底漆,既有极性 基团,又有胺基,主链有芳基,呈刚性,湿附着力 好;主链中以醚键相连,具有抗水解性。
❖为减少腐蚀的损失,至今最有效、最经济、 应用最普遍的仍是采用有机涂层。以日本为 例,每年数万亿日元的防腐蚀费用中,表面 涂装所占的比例最大,见表4-1。
二、防腐蚀涂料和防锈涂料
❖ 以防腐蚀为主要功能的涂料叫防腐蚀涂料。 ❖ 防腐蚀涂料可分防锈漆和防腐漆两类。 ❖ 防锈漆是用于防止金属受自然因素(大气、海水
3、稳定型
❖ 由漆料和活性颜料及助剂组成。成膜后通过缓慢 的水解作用,与活泼的铁锈形成难溶的杂多酸络 合物,使铁锈处于稳定状态。
❖ 常用的活性颜料有磷酸锌、磷酸铝、铬酸盐及铬 酸二苯胍、三苯胍等,也可加入一些片状颜料增 加抗渗透性和耐久性,加入表面活性剂以加强对 锈面的浸润和渗透。锌黄的铬酸根离子、红丹漆 的壬二酸铅能渗透锈层,达到锈与底材金属的界 面起阳极缓蚀作用。
❖稳定型锈面涂料涂一道的厚度为40~70 m, 适合锈层不太厚的场合。稳定型锈面涂料对 锈层的作用较慢,一般需要3~4个月,甚至 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反应。
❖4、惰性化涂料 其目标是将锈层内的祸根— —硫酸根离子惰性化,使之不再促进腐蚀, 即用磷酸钡将锈中的硫酸亚铁沉积为不溶的 硫酸钡。在锈面上这种涂料比常规涂料防腐 蚀效果要好。
❖ 另一方面,腐蚀发生时,体系中有OH-离子产生, 它可使一些易水解的基团水解,使漆膜失去应有的 机械物理性能,从而失去保护钢铁的作用。
❖ 若漆膜的透水性、透氧性低,膜下溶解离子少,渗 透压低,可延长湿附着力降低的时间,使涂膜的保 护期得到延长。
❖ 2、内应力的积累。涂层在固化和使用过程中,涂 层体积会收缩而形成内应力。若内应力大于附着 力,涂层会脱开;内应力小于附着力而大于内聚 力,涂层会开裂。
六、车间底漆(预涂底漆或保养底漆)
❖ 这类底漆是在工厂车间使用。如造船厂、桥梁厂、 管道厂及机械厂等将作为原材料的金属材料或初期 半成品进行表面处理并涂装底漆保护。在机械加工 基本完成后,在工厂或现场再进行最后的涂装,不 仅使涂装作业工厂化,且实现了材料的源头保护。
❖ 为适应工厂化涂装和后来的机械加工,对车间底漆 有如下要求:
❖H06-4环氧富锌 底漆配方
四、磷化底漆
❖磷化底漆是一种高效的金属表面预处理剂, 具有磷化处理的作用,但不能代替底漆。
❖它由聚乙烯醇缩丁醛、铬酸盐及辅助材料组 成,用磷酸作处理剂。
❖一般两罐装,也有一罐装的。
磷化底漆的作用是磷化-钝化-成膜的过程
❖漆中的磷酸铁使钢铁表面磷化,生成极薄的 厚度不超过10m的磷化膜;
❖ 较柔软的涂层能通过分子构象变化消除内应力, 高交联的刚性涂层则不行。
❖ 片状、纤维状颜料也能降低涂层的内应力,但代 价是颜料与高聚物间微观开裂。
§8-2 防锈漆
❖ 钢铁占金属使用量的95%,且70%的钢铁处在大气腐 蚀的危害之下,防治大气腐蚀是防锈漆的重点所在。
❖ 在防锈漆组分中,对防锈功能起关键作用的是颜料和 成膜物质。其中颜料包括种类、用量、不同颜料之间 的配合。
❖(1)磷酸锌防锈漆 磷酸锌在涂层内部缓慢 离解为磷酸离子、缩合磷酸离子,与金属表面 反应,使金属钝化,并形成复杂坚固的络合物, 在金属表面与漆料之间成为一层薄膜,起防锈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