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第一章民法概述

民法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与含义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民法与民法典
民法典是按照一定体系将各种基本的民事法律制度编纂在一起的民事基本规范。

民法典属于一般法,专门针对某个方面制定的民事单行法是特别法。

三、民法与商法
商法是调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商分立:法国、德国、日本
民商合一:瑞士、意大利、中华民国、荷兰
我国既没有民法典也没有商法典。

第二节民法的沿革
一、罗马法的编纂及其影响
罗马法分为人法、物法、诉讼法(法学阶梯)。

西欧封建社会中期以后,许多国家掀起了罗马法复兴运动,罗马法几乎被整个欧洲所接受。

二、19世纪民法典的编纂及其典型
《法国民法典》参考了罗马法体例,但把诉讼法分离出去。

《德国民法典》总则、债务关系法、物权法、亲属法、继承法。

三、20世纪至今有代表性的民法典
《瑞士民法典》、《荷兰民法典》、《苏俄民法典》(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的产物,体系参考德国民法典)
四、我国民事立法
古代:公法特别发达,私法不发达。

《唐律疏议》、《中华民国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试拟稿)》、《民法通则》
第三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一、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
(一)财产的概念
狭义:财产是指有金钱价值的权利的总和。

广义:财产是指财产权利和财产义务的总和。

(二)民法调整以平等自愿为基础的财产关系
(三)民法调整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二、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
(一)人身关系的概念
人身关系是与人身不可分离、以人身利益为内容、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社会关系。

包括人格关系(基于人格利益)和身份关系(基于身份利益)。

(二)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特征
1、主体地位平等
2、与人身不可分离
3、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
第四节民法的性质
一、民法是私法
二、民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三、民法是调整市民社会关系的基本法
第五节民法的本位
法律的本位是指法律的中心观念或者立足点
分为义务本位(古代)、社会本位(19世纪末)和权利本位(20世纪80年代)三个时期
第六节民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是指法的效力来源(创造方式和表现形式),这里讲表现形式。

一、制定法
(一)宪法中有关民法的规定
(二)民事法律
(三)民事法规(行政法规、规章中的民事规范)
(四)地方性法规中民事规范
(五)特别行政区的民事规范
(六)国家机关对民事规范的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
(七)国际条约中的民事法律规范
二、习惯(经有权的国家机关认可,赋予其民事法律规范效力的习惯)
三、判例(一种观点觉得应该实行判例法,主流观点主张不实行判例法制度,但目前由《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
四、法理
第七节民法的效力
一、对人的效力
本法关于公民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民法在空间上的效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是指我国领土、领空、领海、驻外使领馆,船舶、飞行器)
三、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
(一)生效时间
分为“自公布之日其开始生效”(无需准备工作)和“公布后经过一段时间后生效”
(二)失效时间
(1)新法直接规定废止旧法。

(2)旧法规定与新法相抵触的部分失效。

(3)国家机关颁布决议,宣布失效
(三)民法溯及力问题
一般为不溯及既往原则,但民法规范的追溯力体现为“有利追溯”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