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项目建设工作总结

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项目建设工作总结

湖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项目建设工作总结自我系启动了电子信息工程校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以来,极大的调动了我系教师的积极性,有力的推动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

为促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我系对电子信息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项目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总体情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科)专业的基础上,于2003 年 3 月经省教育厅审批升为本科专业,现有学生752 人,专任教师36 人,实验用房54 间,实验室使用面积2917.2 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1023.82 万元。

2004 年该专业被确定为首批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8 年该专业被确定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期为三年,2009 年该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

项目启动后我们在保持和发扬该专业原有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强化教学和学生管理,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的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体现“三个面向”的时代精神,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特点,坚持以育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使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视质量为生命线,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拓宽专业口径与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力争培育出地方特色、人才特色、课程特色、教师特色、科技特色、管理特色、就业特色等七个方面特色,实现“创新立校、人才兴校、质量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

三、建设目标深化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实施人才战略,以本科教育为主,控制招生规模,确保教学质量,积极筹备发展研究生教育,创出质量与效益,办出特色,打造出一流的品牌专业,建成高水平的学科,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今后3-5 年,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成规模适中,特色鲜明,在省内具有相当知名度和一定影响的省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成为区域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1、专业规模适度发展,年招生量控制在160-200 人。

2、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达到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

学生考研录取率50%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

3、师资队伍总体质量进一步改善。

形成学历层次、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硕士比例达到90%以上,博士比例达到20%以上。

4、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和层次。

积极参与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承担湖南省重大科研项目,实现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跨越增长。

15、加大实验中心建设的力度和速度,完成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计划,申报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省高校优秀教学基地,并力争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

6、完成核心课程的建设,逐步开展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

编写系列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

7、建设一批校级重点学科,力争建设一个省级重点学科。

四、建设规划与措施建设规划:(具体见《湖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发展规划》)(一)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计划建立一套较为成熟的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经实践检验,逐步完善。

1、调整整合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

形成完善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现有实践教学仍不能满足日益激烈市场竞争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

调整设想是:一方面加大现有课程实习方案的制定、指导和考核的力度,使每一门课程都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机会。

另一方面,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在保持现有实习合作单位的同时,扩大学生校外实习的范围。

此外,在保持现有的自第二学年开始专业实习并贯通至第四年的做法基础上,加大低年级实习的比重并扩展实习内容;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假期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自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专业价值锻炼专业实践能力。

2、调整、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教学,加大选修课,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在课程体系中增设相近或相关专业的课程,比如可以在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上学期开设一些用人单位急需的课程和技术,有选择的讲解,以扩展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3、完善“订单式”培养,形成“弹性化”课程体系,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从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加大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将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以“接受知识”来引导“传授知识”,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并积极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创新设计活动,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4、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化与多能化;专业开发层次化与多元化。

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专业化的特性,所以培养熟练掌握一项技能又熟悉其他技能的人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某一方面专而精,同时,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为适应就业需要,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突出现代化,符合社会需求,缩短与社会的适应距离。

5、进一步扩展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空间,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和学分。

6、根据学生兴趣,推行主、辅修制度,建立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体系。

鼓励学生选修跨专业、跨院系的课程,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并结合个人特长、爱好,拓宽知识面,以更好适应社会的要求。

(二)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培育教师特色,形成师资优势全面规划,突出紧缺,分步实施,立足培养,重点引进,挖潜、培养、提高现有教师,引进、扩充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着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富有活力、经验丰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到2014 年,教师中具有博士以上学位者达20%以上,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者达50%,2力争培养或引进省级学术带头人 1 人、省级教学名师1~2 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2~3 人,校级教学名师2~4 人。

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

为达上述目标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坚持全面规划,突出紧缺,分步实施。

进一步优化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的配置,培养一名学科带头人,提高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名师的培养力度。

2、坚持立足培养,重点引进,养进结合。

挖潜、培养、提高现有教师,引进、扩充高学历、高职称人才。

从全体教师素质水平提高上着眼,从教学、科研骨干的重点培养和扶持上着力,鼓励教师攻读高层次学位。

创造培训、进修和出国交流条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创造学术交流平台。

重点实施“名师工程”,培养2~4 名校级名师,1~2 名省级教学名师。

实施“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工程”,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3~5 名博士、教授。

引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带动学科科研团队的整体水平提升,推进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科发展促教学水平提高;继续每年引进3—5 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培养一批在相应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围绕优质课程建设,培养一批“名教师”。

经过4—5 年的建设,将形成一只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合理、专业领域覆盖面广、具有创新意识、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继续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教学、工程、科研岗位三循环的培养模式;以每年两人的名额派送专业教师去国外学习交流,在已外派4 人的基础上预计到2010 年达到 6 人以上。

(三)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培育课程特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三个符合”,即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符合社会需求、符合系部、专业发展实际。

重点抓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坚持重素质、重能力、厚基础、宽口径,加强基础课程、注重实践课程、拓宽选修课程,打造精品课程,形成高质量的课程群。

到2010 年,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科学,拥有一门省级精品课程、3-4 门校级精品课程。

学生知识结构点、面、宽、深合理,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

主要措施:1、每年都进行广泛地专业调研,把握最新人才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对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作滚动修改。

2、进一步搞好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起点,加大信息量,进一步完善课件,逐步实现课程的网络化教学。

通过三年的努力,将数字电路课程建设为省级精品课程。

3、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列入教师年度考核内容,使教师自觉参与到教学改革之中,发挥教师的教改积极性。

4、强化公共基础理论教学,重点突出,数学、物理学、电路基础与理论教学内容。

整合相关课程,压缩传统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数,引入新理论、新知识,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加创新性实验。

5、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总结教学成果,提高教研论文的数量和水平。

6、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搞好学科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

(四)加强教材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1、教材建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教材要逐步过渡到80%以上选用教育部推荐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教材”、“获得省部级奖的教材”或“近三年出版的教材”,逐步实现教材规范化;要选择适合课程内容与要求的规范实验教材或编写与教材和实验设备配套的实验讲义,逐步实现实验教材规范化。

积极鼓励有经验的教师编写有特色的本专业教材。

32、实验室建设加大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以省高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及省高校优秀实习教学基地为建设目标,力争建成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购置足够数量的常规性教学实验设备和部分先进的仪器设备,全面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开出率和设备的利用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验室建设以科研和教学并重,达到省内一流水平。

3、实习基地建设坚持内外结合,重在建设。

加快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到2010 年,建立电子装备实训基地,并实现校内外开放,使其成为湖南南部地区相关院校和电子、通讯等单位的资源共享实验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加大对外交流,到2010 年,建设5-10 个校外实习基地。

(1)大力建设见习、实习基地,在2009 年前通过考察协商,在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签约落实诸如电讯、联通等与电子信息相关的4-5 个企业和公司为我系的见习、实习基地,每个基地每年至少接纳我系各专业毕业实习生20 人。

(2)根据系学科专业发展情况,利用我院靠近两广的区域优势,逐步扩大毕业学生见习、实习基地数量。

在重点建设、巩固基础上扩大本地见习、实习基地,同时探索性建设外地区的实习基地,特别是电类毕业生的外地企业、公司的实习基地,将毕业生的见习、实习和就业连接起来,为学生的就业开辟通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