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课文辅导及练习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课文辅导及练习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

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注,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

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

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然后可建大功。

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武立于上,民服于下。

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

以此论之,王国不能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羸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

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注释】①补遂:部落名。

②驩兜:驩(huān),尧臣,因作乱被放逐。

③三苗:即古代的苗族,在今湖南省溪洞一带。

④古者使:古代使者。

⑤言语相结:商谈结盟。

⑥元元:指百姓。

⑦羸(léi):通“缧”,缠绕。

⑧蹻(qiāo):草鞋。

【简评】苏秦擅长于战略谋划、长篇游说和辩论。

他主张“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

他游说时善于抓住要害和本质问题,单刀直入、鞭辟入里;富有逻辑性,说理清楚、极具信服力。

他也是最讲究语言修辞的说客,他的辞藻华丽、排比气势如虹、比喻夸张随手拈来,各种修辞手段应有尽有,可以说他是战国时代说客、谋士中的集大成者。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有崤、函之固.固:坚固的要塞。

B.臣请奏.其效奏:弹奏。

C.齐桓任战而伯.天下伯:称霸。

D.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不远千里而庭教之B.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C.羸滕履蹻,负书担橐D.约从散横,以抑强秦3.下列各组中加点虚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大王之.贤未有封侯之.赏B.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拔剑切而.啖之C.效胜于.战场樊哙覆其盾于.地D.故以.战续之以.其无礼于晋4.苏秦到秦国去游说秦惠王实行“连横”政策统一天下,秦惠王为什么没有答应实行“连横”呢?5.先秦时期,各家各派都很注重游说,擅长辞令,精于辩言。

苏秦也是非常擅长游说辩论的,并且很讲究善辩的技巧,请结合本文探究苏秦善辩的技巧。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

译文:(2)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译文:诗词鉴赏千古刺客地,悠悠易水情易水怀古贾岛荆卿重虚死,节烈书前史。

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

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

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曲慷慨悲凉的易水送别之歌唱响了几千年的汗青。

悠悠侠义正气,绵绵千古情思。

面对残暴的秦始皇,荆轲大义凛然,欣然前往,留下了“英雄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侠士情思,然而,历史上对荆轲的感叹与评论颇多,但是,褒贬不一。

李贺途径易水,忽忆荆轲刺秦之事,于是感慨悲叹,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直抒荆轲死节之节烈。

“荆卿”是对荆轲的敬称,“虚死”即“无谓而死”。

荆轲为燕丹的知遇之恩,而赴秦刺杀秦始皇,但是,诗人虽说荆轲“重虚死”,但是却能够名留青史,他这种英雄节烈书写青史。

然而,诗人却感慨自己的“方寸心”,难得谈论当时的事情。

李贺正处在中晚唐时期,这是,唐朝政治正由盛期转向衰落。

他处于此时,对时境深有有感触,日渐滑坡的唐王朝令他担忧。

因此,发出感慨,谁还能够向荆卿那样谈论国事,为国事而赴难呢?易水是一个重要场景,历来人咏此事多描摹易水景象,最有名的莫过于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云:“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写景最是凄绝。

与此相同,借易水怀古的还有明朝陈子龙的《渡易水》,写得也很是悲哀,其悲若出自身:“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其中颜色,惟心中自会。

踏易水之地,感荆轲之事,李贺与时人有着同样的感喟:“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

”易水还在,寒风依旧,然而,荆轲的踪迹却已全无保留,而他永诀的易水也许能够流淌而尽,但是那侠性的骨香万古流寒,永不干枯……一首易水送别歌因荆轲的侠骨柔情而名垂千古,侠义之举为后世人津津乐道,赞叹不已。

古今文人均感于荆卿的侠义举动,也因此荆轲成为了后世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其不畏强权而敢于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世人学习。

文史逸趣荆轲混于屠荆轲是卫国人,但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

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

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

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

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

”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

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

”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士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上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

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

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

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知识卡片我国古代史书的体例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如《史记》、《汉书》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之后,我国古代的“二十五史”都是这种体例。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

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

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参考答案:1.B(奏,陈述)2.A(B禽,通“擒”;C滕,通“藤”,绑腿布;D从,通“纵”,合纵)3.A(A都是结构助词,的。

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C介词,到/介词,在;D介词,用/介词,因为)4.秦惠王认为自己的国家还不够富足,法令制度还不够健全,国君的道德还不够崇高,政治教化还不够清明,因此,他拒绝了苏秦“连横”的劝说。

5.善于运用铺陈排比和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

如苏秦说秦惠王之词,内容上罗列排比,句式上多用四字句进行铺排,所述之事往往夸大其辞,务求动听,表现了战国策士纵横辟阖、铺张扬厉的文风。

6.(1)我本来就怀疑大王能否听取我的意见。

(2)现在假如想要并吞天下,夺取王位,征服敌国,辖制海内,治理百姓,号令诸侯,实在是非用武力不行。

参考译文:苏秦一开始将对秦惠王倡导连横战略,他游说秦惠王说:“大王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等地的富饶物产,北方有来自胡人地区的贵重兽皮与代地的良马,南边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方又有崤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要塞。

土地肥沃,民殷国富;战车万辆,壮士百万;沃野千里,资源丰富,积蓄充足;地势险要,能攻易守。

这正是天下公认的‘天府之国’,秦国因而真正是雄霸天下的强国。

凭着大王您的贤能,秦国士卒与百姓的众多,战车、骑兵等武器的巨大作用,兵法和谋略的运用之妙,完全有把握吞并其他诸侯,一统天下,称号皇帝,统治天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