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导学案《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学过程:朱光潜那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的文章大家读过了没有?有一些要求读的可以在语文自习以及周末来读。
这个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检测,下周再来。
(关于优化设计)今天的课前演讲由**同学来讲。
不能照着念。
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
(上课铃声响) 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哗然。
老师评论: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
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背的要求。
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
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
第四,李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
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
**,明天不可能再这样。
今天我们接着讲《再别康桥》,有的人批评我,那天讲《采桑子·重阳》时提出一个问题,上下片为什么要互换?没有下文。
老师问,哪个同学知道?有没有同学想过这个问题?想不通啊,这样,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以后找时间交流。
李老师:我们今天看《再别康桥》。
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悉。
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一个同学:我。
当然他们不会玩电脑游戏,没有读过金庸。
你们看了朱光潜的文章可能比较清楚。
一个人不一定写诗,但要有诗情。
就徐志摩这个人可以讲很多,但我不想讲很多。
我们不能因一些事情否认他的贡献。
时间过得越长,对人评价越客观。
同学们课前有没有读过?同学:读过。
李老师:大家一起读,看有没有读错的。
学生齐读。
还没有读完时──李老师:停停停!我觉得你们再这样读下去,愧对地下的徐志摩,我听了也很不舒服,这位为汉语羸得声誉的诗人的诗怎么可以这样读。
我觉得,这首诗与毛的长沙完全不同。
有的同学一开始就读得很重。
我们可以拿读毛的试一试,李老师示范。
声音很大。
大家笑。
又拿读再别康桥的语调读《长沙》。
大家又哄堂大笑。
这首诗的背景大家不是很清楚,他还写过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桥》我从中摘抄了几段。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河的名字是葛兰大(granta),也有叫康河(kiver cam)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
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byron’s pool”──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
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另一个段落:我常常在夕阳西晒时骑了车迎着天边扁大的日头直追。
日头是追不到的,我没有夸父的荒诞,但晚景的温存却被我这样偷尝了不少。
有三两幅图画似的经验至今还是栩栩的留着。
只说看夕阳,我们平常只知道登山或是临海,但实际只须辽阔的天际,平地上的晚霞有时也是一样的神奇。
有一次我赶到一个地方,手把着一家村庄的篱笆,隔着一大田的麦浪,看西天的变幻。
有一次是正冲着一条宽广的大道,过来一大群羊,放草归来的,偌大的太阳在它们后背放射着万缕的金辉,天上却是乌青青的,只剩这不可逼视的威光中的一条大路,一群生物!我心头顿时感着神异性的压迫,我真的跪下了,对着这冉冉渐翳的金光。
再有一次是更不可忘的奇景,那是临着一大片望不到头的草原,满开着殷红的罂粟,在青草里亭亭像是万盏的金灯,阳光从褐色云斜着过来,幻成一种异样的紫色,透明似的不可逼视,刹那间在我迷眩了的视觉中,这草田变成了……不说也罢,说来你们也是不信的!李老师:在他的心里,康桥是他的精神家园,他是怎样的感情。
李老师范读开头第一节。
作别-西天的云彩。
老师为什么要在这儿停顿。
同学五:表现一种依依不舍之情。
李老师:对。
现在大家齐读。
学生齐读。
声音低缓但无起伏,不过已经比刚才好很多了。
李老师:刚才我觉得好了一些,至少没有那么野蛮了。
(大家笑)这样吧,我们每个同学自己读一读,按你的理解去读。
要读,我要看一看。
李老师巡视。
指导一个同学。
李老师:读了以后要再读,每个同学都要准备──我是要朗读的,怎么给其他同学朗读。
学生自由读。
李老师:这样吧,大家再读一遍,哪儿要停顿,你做上记号。
同学又自由读。
李老师在上面也细读体会。
李老师:好了,下面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读的时候尽量按你的理解,我听你的读就知道你理解了多少,谁愿意起来读?(何思静举手)何思静读。
(李老师:咱们男同学也要争取时间读,徐志摩是个男的。
认真听,一会儿要评的。
)读错了“似的”,李老师做记录。
读完后,大家鼓掌。
读得很好。
掌声就能说明问题。
但我只给她98分。
有两个字读错了。
(有同学小声说“河畔”的“畔”读错了。
)同学六:似的。
李老师:对,还有一个读音:青春似火。
多音字。
李老师:还有长篙。
她读成了hao(一声)。
再请一个同学起来读。
还请一个女同学吧。
康婕,再别康婕!大家笑。
康婕读。
声音较低。
读完后大家鼓掌。
李老师:大家鼓掌,说明读得不错。
但是我还要问一下,你在读的时候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康婕:他有些地方表达……比如说。
李老师:请前一个同学谈一谈怎样处理。
何思静:他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是惜别的感情。
中间还是比较欢乐的。
比如在“星辉、放歌、欢乐、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要读得重一些,对康桥的感情是很深的。
李老师:刚才你读放歌时声音大。
为什么。
何思静:感觉。
李老师:男同学哪一个读一读。
李老师:我现在点一个同学:请李镇西同学读一读。
大家笑。
李老师不一定有他们读得好,但我可以说我为什么要这样读。
李老师读。
读完后大家鼓掌。
李老师:客观地地说,我们三个人谁读得最好一些?(大家齐声)何思静。
第二位是谁,我们两个争亚军。
下面我们一段一段地一起来读。
何思静和我一起做朗诵指导。
先读第一节。
何思静你来评价一下?(点头)读这一节,哪一个词作基调?轻轻的。
他为什么不走得壮烈一些?同学:他比较留恋。
李老师:我们对喜爱的东西总是轻拿轻放。
第一次读得太重。
(李老师摹仿)重重的我走了。
第一段再朗诵一下,咱们第一段的朗诵深受何思静同学的好评。
继续。
第二节,大家读。
第二节完。
何思静同学评论一下。
哪儿可以更好一些。
(何思静点头)呵呵,以鼓励为主。
李老师:“那河畔的金柳”,“金”要重一些。
读“新娘”要读得幸福一些。
李老师示范。
“波光里的艳影”,读到这儿眼前就要有一片波光。
“荡漾”要读得轻柔。
(伴以手的动作)咱们试读一下。
学生读第二段。
何思静怎么样。
(何思静:感觉好一些)第三自然段你给大家说说应该怎么读。
何思静:“油油的”应该停顿一下。
为什么?何思静:说不出来。
“甘心”重一些。
第三句稍微轻一些。
李老师:示范一下好不好。
何思静示范。
读得太好了,就要像她这样读。
师生一起读这一段。
怎么样,要及时鼓励,及时评价。
下面一段怎么读,还是何思静同学你来吧。
何思静:“天上的虹”要读得欢快一些。
“彩虹似的梦”,感情要重一些,声调要高昂一些。
(示范一下)。
李老师:好,开始读。
齐读这一节。
下面这一节,我可以做点指导,做得不对,大家评价。
第五节,应该明朗一些。
什么叫“溯”。
“放歌”,要放一些。
“寻梦,撑一声长篙”,示范。
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李老师:把书翻过来,我个人认为悄悄句应该慢一些。
实在是不忍离去。
学生齐读。
学生又齐读最后一节。
李老师:后面稍微停一下:不带走一片云彩。
下去再读,我们第三节课还是要研读。
非常感谢何思静。
下来你们还有什么不太懂的我们再向何思静讨教。
下课。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李老师:我看了你们的周记,很失望。
我看了你们的随笔,还很失望。
作文我还没有看。
一个同学说他三篇都写得好。
(上课铃响)是这样的,我觉得以后应该先由老师向你们问好。
我们刚才第一节课对这首诗熟悉了一下,朗诵了一下,个人朗诵,集体朗诵。
上一节课有些同学问到“篙”这个字,到底应该读什么?当然应该读──篙!(故意拖长)初中一篇课文叫社戏,里面有。
所以不要再犯这个错误。
这堂课我们要研讨。
我们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好不好?好。
何思静起头。
大家齐读。
(感觉比上节课好了许多)李老师:显然比第一节课进步大多了。
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从内心里读了这首诗,真的觉得这首诗特别美的同学举一下手。
(一部分)能不能请一个同说一说为什么。
同学一:从我刚听这一首诗以后就特别喜欢。
第一我特别喜欢它开头一节和结尾一节。
李老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同学一:有轻轻两个字。
我有一个初中的朋友名字里有轻。
李老师:就是说这首诗和你生活中的某一点有相通的地方。
同学一:再加之前后两节写得特别美。
同学二;我第一次是从广告里,轻轻的我来了,请让我轻轻地喝一口,当时画面特别美。
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很美,把广告里的画面与这首诗联系起来,觉得特别美。
李老师:你觉得哪一句哪一段哪一节打动了你。
能说出理由吗?同学三:没有举手的同学准备,为什么不喜欢。
我比较喜欢这里的第二段。
我开始读的时候,他说金柳是夕阳,我想不通,就通过反复的读找到了感觉,通过联想想象河畔旁边的金柳,金柳是一种丝丝的,构成了一种夕阳斜晖撒在上面,柳枝飘动,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新娘。
(李:而且柳树是婀娜多姿的,不能说松树之类。
)同学四:我第一次听这首诗是在初中一节诗歌鉴赏课上。
我听第一遍就能记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为在结构形式上非常相似,而且意境很美,波光里的艳影等都是很美的东西。
李老师:当时徐志摩所见到的是不是只有他写的这些?还有哪些可能看到?同学:人。
李老师:咱们说东西。
鸟、建筑、飞机等,为什么不选这些?也就是说这些景物最能体现他的情感,也就是说他们的情感最能通过这些景物来体现。
这就是意象。
比如金柳就是意象,不全是柳树,带上了作者的感情。
包括长沙里的鹰等。
他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为一种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来表现。
无数这样的意象组织起来的叫意境。
这里面哪些是意象。
柳、云彩,等等。
他所写的是康桥,康桥在英国。
他避开了当时的科技,写了云彩等,这些恰恰是在古典诗词里最容易出现的,这不是偶然的。
你如果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诗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同学五:我觉得徐志摩写的诗感觉都比较细腻。
我读过他的《偶然》,记不记得?学生背诵。
还有一首诗读过没有?《沙扬娜拉》,这首诗感情特别细腻,截取一瞬间的感受。
同学五:当时,我在母校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特别不想离开。
李老师:读诗怎样才算读进去了,诗和自己的感情融在一起。
他刚才就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场合想到了这首诗。
他的人生就有诗意了。
还有没有同学?这样吧,临近的同学交流一下,最喜欢哪一个词,哪一个句?学生讨论,李老师指导。
李老师:好了,还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感受?那么有什么新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