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第一,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而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两种形态,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不是生产商品的两次劳动。

第二,抽象劳动内在的属性是生产商品过程中人类脑力或体力的支出(人类的一般劳动),其外在的属性则是生产商品创造价值的劳动,其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则是商品经济社会特有的经济特征。

马克思认为,在一切社会状态下,劳动产品都是使用物品,但只是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时代,也就是生产一个使用物品耗费的劳动表现为该物的“对象的”属性,即它的价值的时代,才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

第三,抽象劳动内化为商品的价值,外化为商品的交换价值。

正如马克思所述:“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

”这种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平等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正是以抽象劳动为内核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成为货币形式。

价值形式的这一发展过程,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不断克服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而发展的。

最终一般等价物固定在具有优势的贵金属——金银身上,货币形式取代一般价值形式成为表现商品价值的最终形式。

总体而言,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产生。

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部分的价值。

3)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使用价值。

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使其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大机器生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主要是手工作坊和大工厂生产: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

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因此,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

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

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相比,不仅表现在生产规模、技术分工上的进步,关键是手工工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是与手工作坊的本质区别。

工厂: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

18~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机器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凭借机器化大生产,最终战胜封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工厂和手工工场相比,虽然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但它采用了机械化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从手工作坊到手工工场,再到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折射出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沧桑变迁,反映出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机器化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历史必然。

5、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把剩余价值再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过程,也可以说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

•资本积累的条件是:•(1)资本家能卖掉自己的商品;•(2)剩余价值在资本家各个集团之间已经瓜分完毕。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

6、马克思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得出什么结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就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实现的条件,也就是社会再生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问题。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

•只有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既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又在实物上得到补偿,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

因此,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问题。

•什么叫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指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它是由一个国家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

社会总产品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来看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组成的。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来看是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组成的。

•把社会总产品按实物形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按价值形态分为c、v、m三个部分,是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前提。

只有弄清了社会产品的组成,才能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三)简单再生产的基本交换关系•研究简单再生产首先要以如下图式为出发点:••在以上图式中第I部类产品的价值是6000,其实物形态都是生产资料; 第II部类产品的价值是3000,其实物形态是消费资料,全部产品总价值为9000。

为了保证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两大部类的产品必须经过相互间的交换,才能得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简单再生产有三个基本交换关系。

•1、第II部类工人的工资500v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500m,必须用于消费资料。

它们将在第II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中实现。

这样,就有II(500v + 500m) = 1 000,以消费资料形式从总产品中消失。

•2、第I部类的1000v+1 000m,同样必须用于消费资料,即用于第II部类的产品。

因此,它们必须同第II部类与它们价值相等的不变资本部分2000c进行交换。

这样,第I部类得到价值相等的消费资料,第II部类得到价值相等的生产资料。

因此,就有•II2 000c和I(1000v + 1000m)从计算中消失。

•3、还剩下I4000c,它们由生产资料构成,只能用于第I部类,以便补偿该部类消费掉的不变资本。

因此,要通过第I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来解决。

•(四)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的实现条件•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的实现条件的基本公式是:•这一公式体现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表明,要使简单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第I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II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以及第II 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I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都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

只有在这个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才能顺利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从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这一公式是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实现的基本条件也是平衡条件。

•7、简述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

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出售了。

这种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可以表示为生产价格=K+P。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

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率以及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绝对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8、简述利润趋向下降规律。

利润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减慢而趋于下降的客观必然性。

亦称“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是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

引起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因素是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以及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不断地竞相改进生产技术,在愈来愈多的生产环节中用机器来代替手工劳动,这就必然要引起各个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引起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

假定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定时期中,可变资本(v)的绝对量不变(例如始终是100),剩余价值率(m′)不变(例如始终是100%),资本的周转速度也不变,但不变资本(c)的绝对量却不断增加,从而资本总量也不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平均利润率(p′)下降的倾向9、简述马克思的地租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各种地租形式,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基础,集中而系统论述了资本主义地租理论。

马克思认为,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农业(或其他产业)中所创造的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地租虽然呈现有各种独特的形式,但它有一个共同点: 地租的占有是土地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马克思按照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三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前两类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后一类地租(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1.1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资于等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所产生的利润不相同,因而所支付地租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别地租就是级差地租。

马克思指出:“级差地租实质上终究只是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资本所具有的不同生产率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