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流是人文主义文学。

人文主义文学是表达人文主义思想的世俗文学。

它以人的尘世生活为中心,以市民生活为重要描写对象。

人文主义文学摒弃中世纪梦幻、象征的创作方法,自觉地运用现实主义方法,真实描写现实生活。

人文主义文学常常采用方言俗语进行写作,为各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1思想内容方面:人文主义文学家用美学和艺术的方式对人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义进行抨击。

2艺术特征:在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上更加自觉;文学形式丰富多彩。

长篇小说成为人文主义作家运用的重要体裁,十四行诗成了欧洲诗歌的重要诗体。

这些文学体裁的创新和发展,为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具有民族风格。

采用本国地方语言、吸取民间语言等。

a.意大利文学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出现最早的地方,但丁的作品已经预示人文主义的倾向。

14世纪,佛罗伦萨出现了人文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弗兰西斯克•彼特拉克(1304—1374)是意大利第一个人文主义者。

他一生主要致力于古典著作研究和文学创作。

他搜集、抄录古典著作,率先用人文主义观点进行研究、阐释。

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有意大利语抒情诗集《歌集》和拉丁语叙事诗《阿非利加》、散文《秘密》等。

《阿非利加》写于1338年,讲述古代罗马统帅西庇阿战胜迦太基将领汉尼拔的事迹。

长诗歌颂罗马的伟大业绩,流露出对古罗马的景仰之情。

《阿非利加》使彼特拉克的名声传遍意大利,获得罗马“桂冠诗人”的荣誉。

《秘密》是一部忏悔录式的作品,写于1342年,后又作了修改加工。

作者在作品中虚构与圣奥古斯丁对话,就宗教、伦理、人生等问题展开讨论,倾诉宗教思想与生活欲望的矛盾在他内心造成的忧虑和痛苦。

《歌集》是彼特拉克的代表作。

据说在1327年,彼特拉克遇到一位法国骑士的妻子劳拉,对她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于1330—1374年间写了300多首抒情诗表达自己的爱慕与思恋,遂辑成《歌集》。

《歌集》分为“圣母劳拉之生”和“圣母劳拉之死”两部分,抒发诗人爱的幸福与失恋的痛苦。

彼特拉克内心充满矛盾,他无法克制对劳拉的强烈感情,同时又因自己的爱情产生一种负罪感,心灵无法安宁。

《歌集》是中世纪以来对世俗爱情进行正面歌咏的优秀抒情作品。

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人文主义者,和但丁、彼特拉克被并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薄伽丘做过商人,担任过佛罗伦萨城邦政府的财政和外交职务,主要兴趣在于文学创作和古典文化的研究。

薄伽丘的作品较多,有小说、叙事诗、十四行诗、论文等。

他青年时期创作的小说《菲洛柯洛》史诗《苔塞伊达》等没有脱离骑士文学的窠臼。

长篇小说《菲亚美达》开始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摹写人的爱情心理。

《十日谈》是薄伽丘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用托斯卡尼语写成。

作品写1348年佛罗伦萨发生大瘟疫,10个青年逃到乡间躲避,他们在乡下住了10天,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总共100个故事,所以称为《十日谈》。

《十日谈》中的故事取材广泛,中世纪传说、历史事件、东方民间故事、现实中的人和事都成为涉取的题材。

薄伽丘在运用这些材料时突现出它们的现实性,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观点。

《十日谈》揭露、批判了罗马教会的腐败和僧侣的伪善、堕落、贪婪,肯定人的本性,强调入追求现世幸福的权利,提出人与人平等的思想。

《十日谈》提出一些新思想,但对中世纪的传统价值观也没有否定,在一些故事里赞赏贞洁、节制一类中世纪道德,肯定天主教“比别的宗教更其正大而神圣”。

书中不少故事对偷情私会、狡黠行为等十分欣赏,对情欲大加渲染,对个人享乐也很赞同,这些都是市民阶级庸俗趣味的体现。

《十日谈》塑造了众多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善于刻画人物心理。

《十日谈》采用框形结构,把100个独立成篇的故事组合在一起。

《十日谈》运用讽刺、幽默的笔法,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

《十日谈》对欧洲文学具有重要影响,成为乔叟等作家模仿的范本,莎士比亚、歌德等也运用其中的故事作为创作素材。

15世纪,意大利文化空前繁荣,诗歌、戏剧、小说都取得巨大成就。

15—16世纪,著名作家有波利齐亚诺(1454—1494)、萨凯蒂(约1330—1400)、班戴洛(1485—1561)、马基雅维里(1469—1527)、阿里奥斯托(1474—1533)和塔索(1544—1595)。

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的代表作长诗《疯狂的罗兰》(又作《疯狂的奥兰多》)是一部模仿中世纪传奇的作品,从博亚尔多的长诗《热恋的罗兰》生发而来。

故事以查理大帝与撒拉逊人的战争为背景,写查理大帝的骑士罗兰对卡泰伊公主安杰丽嘉的爱情和鲁杰罗与勃拉达曼蒂的恋爱,谴责封建割据,渴望意大利的和平与统一。

托夸多•塔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著名诗人。

塔索写有叙事诗、田园剧等,代表作是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1575)。

《被解放的耶路撒冷》由20篇八行体诗组成,以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为背景,讲述高德弗雷辛十字军围攻回教徒占据的圣城耶路撒冷取得胜利的故事。

基督教信仰的巨大力量是战胜异教徒的精神武器。

诗中对爱情的肯定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

15世纪末,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走向衰落。

阿里奥斯托和塔索的创作标志意大利文复兴时期文学的终结。

b.法国文学法国自15世纪中叶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国力逐渐强盛。

到16世纪前期,法国已成为西欧最大的君主专制国家。

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16世纪初法国出现最早的致力于古典著作研究的人文主义者,王室对于人文主义者的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人文主义思潮在文化领域迅速兴起。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大致分为3个阶段。

16世纪20—40年代为第一阶段,以拉伯雷为代表的作家表现出社会批判倾向,其作品往往流露出乐观与自信。

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拉伯雷的《巨人传》是欧洲第一部长篇小说。

弗朗索瓦•拉伯雷(约1483—1553)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

拉伯雷从小接受教会教育,1520年左右进入圣芳济各修道院做修士。

他在修道院潜心钻研古代希腊、罗马著作,后来因批评教会、攻击教皇而受到迫害。

拉伯雷于1532年发表小说《庞大固埃》(《巨人传》第二部)受到读者喜爱,风靡法国。

1534年,他的《卡冈都亚》(《巨人传》第一部)问世。

后来他又完成小说的第三和第四部。

第五部在他去世后出版。

《巨人传》以虚构的巨人国王卡冈都亚和他的儿子庞大固埃的出生、教育、游学以及他们为寻找神瓶而游历各地的见闻为主要内容,讽刺、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恶现象。

《巨人传》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表达了个性解放的要求。

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以及若望修士都是代表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人物。

两个巨人体魄超常,力量过人,天性善良,粗放乐观,他们渴求知识,顺乎个性。

巨人形象表现出人文主义者关于“人”的理想。

《巨人传》具有幽默戏谑的风格。

作者善于运用列举、对比、头韵、同音词等手法达到讽刺和滑稽的效果。

小说语言丰富,运用各种方言、俗语、学术语汇,往往自造或改造一些词语,丰富了法兰西语言。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1492—1549)的《七日谈》已具备现代短篇小说的许多要素,标志法国短篇小说开始走向成熟。

16世纪四、五十年代为第二阶段,以龙沙(1524—1585)、杜贝莱(1522—1560)为首的七星诗社紧紧依附王权,推崇古典文化,提出改革语言和诗歌的主张,对法兰西民族语言的形成和诗歌发展做出贡献。

16世纪60年代至该世纪末,人文主义文学逐渐衰落。

蒙田(1533—1592)是16世纪后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他的3卷《随笔》阐述了他的怀疑论哲学、宗教宽容和改革教育等思想观点。

蒙田的散文作品对世上万物无所不谈,旁征博引,娓娓道来。

《随笔》在欧洲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c.西班牙文学西班牙曾是罗马帝国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行省。

罗马帝国崩溃后,西哥特人建立了信奉基督教的王国。

16世纪初,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开始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一些诗人模仿古罗马和意大利诗歌,掀起诗歌改革运动,出现了“意大利诗派”。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是西班牙文学的“黄金时代”。

小说和戏剧取得很高成就。

具有浓厚现实主义色彩的“流浪汉小说”在西班牙诞生。

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自述的形式写成。

主人公出身下层,衣食无着,四处飘泊,接触各色人物,经历诸般世事,因而能反映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西班牙第一部流浪汉小说是《小癞子》(约1554),作者已不可考。

小说的内容是主人公拉撒路自述自己一生的经历。

小说以主人公的经历连接广阔的社会画面,对教士、贵族的贪婪、虚伪给予以尖刻嘲讽,笔调幽默、机智,妙趣横生。

《小癞子》受到读者广泛欢迎,许多作者纷纷仿作。

以《小癞子》为代表的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对18、19世纪的欧洲小说产生极大影响,笛福、萨勒日等作家的创作中都可以看出流浪汉小说影响的痕迹。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16世纪西班牙文学的最高成就。

西班牙民族戏剧在16世纪开始形成。

16世纪前,西班牙只有一些在民间流传的初具戏剧形态的宗教演出。

15世纪末,诗人胡安•德•恩西纳(1469—1529)的诗剧创作为西班牙戏剧奠定基础。

16世纪一些戏剧作家的创作使西班牙戏剧逐渐形成。

“黄金时代”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是维加。

洛贝•德•维加(1562—1635)的创作极其丰富,据说共写下1500多个剧本,流传下来的有400多个。

他还写过诗歌和小说。

维加的剧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羊泉村》。

《羊泉村》(1619)取材于15世纪西班牙的历史事件。

骑士团队长费尔南•戈麦斯•德•古斯曼在羊泉村村长女儿劳仑霞新婚之夜把一对新人掳入城堡。

他的暴行激起羊泉村人民的义愤。

村民们奋起反抗,杀死这个罪恶多端的封建贵族。

维加在剧中谴责封建贵族的罪行,将农民作为正面主人公,歌颂农民的抗暴斗争,但把解决农民和封建贵族矛盾的希望寄托在英明君主身上。

维加的戏剧使西班牙民族戏剧走向成熟,对欧洲戏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d.德意志文学德意志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开始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进程。

政治上分裂和诸侯割据使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各诸侯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封建的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

在一些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工业发展比较迅速。

德意志较早受到意大利人文主义运动的影响,但人文主义在这里的影响和成就却有限。

15世纪中叶,南方一些城市出现了最早的人文主义者,最著名的代表是约翰•赖希林(1455—1522)、乌尔里希•冯•胡滕(1488—1523)和伊拉斯谟(1466—1536)。

赖希林、胡腾等人的《蒙昧者书简》是一部机智的讽刺作品,伊拉斯谟的《愚蠢颂》讽刺教士的愚昧无知和腐化堕落,这些作品流传甚广,成为宗教改革的先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