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空观念之两宋时期

时空观念之两宋时期

时空观念之两宋时期(学案)【课前准备】一、概念解析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可以分为五个层次: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2、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两宋时期时间简表960年,赵匡胤“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960——979年,采用“先易后难”的方针,宋太祖、宋太宗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双方结为兄弟之国。

1043年,范仲淹推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史称“”。

1044年,宋夏议和,夏对宋称臣。

1069年,王安石变法。

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

1127年,金统治者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

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称帝,后定都(杭州),史称南宋。

1141年,宋金绍兴议和,南宋向金称臣。

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

13世纪,指南针、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和欧洲。

三、两宋时期地图要求:1、结合所学知识,填充时间简表,感受两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2、结合地图,感受两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空间分布(如两宋的都城;交子的发行地,五大名窑;白鹿洞书院,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区域等)。

【课中探究】例题导入:时空观念是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近几年的大考中常有考查。

例1:(2016·武汉市九调)下面的郡县增置表可以反映出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区的郡县增置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B.政治重心不断东移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D.郡县制度逐渐南移例2:(2016·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例3:(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探究一: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以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为例一、经济发展与制度变化例4:(2015·全国卷Ⅰ)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试题改编:概括说明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例5:(2016·武汉市九调)材料在漫长的中国科举史上,曾经存在过南北地域之争。

据统计,唐代357名宰相的地域分布,生于北方的宰相有326名,占91.3%,而属于南方的宰相仅有31名,占8.7%,南北差别十分悬殊。

北宋以后,……科举及第的比重出现了南北易置的转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宋代从陕州入仕朝中的司马光提出分路取人说,从江西应举入朝的欧阳修则倡导凭才取人说。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江西籍的大学士杨士奇向仁宗提出了南北分卷,按不同比例录取的设想。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废去南北卷制度,代之以分省取中办法,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

从此,由科举中的南北地域之争而出现的南北卷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

——选编自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二、经济发展与人口变化例6:设问:概括材料反映的人口变化,分析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

三、小结训练(一)关于经济重心南移1、表现:2、过程:3、原因:4、影响:(二)关于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时空观念的考查(三)巩固训练例8:(2016·武汉市九调)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武汉出现的时间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呈现地域不平衡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C.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探究二:同一主题,不同时空——以两宋时期社会生活为例一、两宋时期节假日例9:据《汉律》载,西汉吏员五日一休沐。

东汉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每年冬至、夏至各放假5天,皇上诞辰,3天假;加上丧假和探亲假,一年休假73天。

……唐代刘禹锡有诗云:“五日思归沐,三春羡众还。

”据《古今事物考》:唐代每年春节、冬至、清明各放假7天,中秋、夏至、皇帝诞辰等放假3天;元宵、中元、端午、重阳、三伏各放假1天;5月份有15天的田假;9月份有15天的备制寒衣假。

父母在3000里以外者,每年有35天假;父母在500里以外者,每年有15天假。

……据《文昌杂录》载:宋代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7日;上元、夏至、中元各3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3日,岁共68日。

设问: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官吏节假日的变化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所体现的思想和文化,分析影响官吏节假日变化的主要因素。

二、两宋时期城市生活例10:材料一城市与生活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材料二生活与观念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

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梁录》卷十八设问:(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生活的变化。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分析这种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三、小结训练(一)关于两宋时期社会生活(二)关于同一主题、不同时空的时空观念的考查(三)巩固训练例11:(2014·山东高考)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课后探究】:同一空间,不同时间——以两宋时期社会观念为例(学生课后自主探究)一、高考例题导入例12:(2015·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同一空间(东南沿海地区),不同时间(宋代及以后)历史现象的变化。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逐渐扩大。

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独有的民间崇拜也逐渐得到政府认可,影响不断扩大。

解题时,要突出同一空间这一地域,要体现不同时间这一变化。

二、拓展探究1、政府倡导的社会观念例13:(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两宋时期“三代五口”是标准的家庭规模和结构,同时还有一些人不仅父母在世时不分异,而且父母去世后亲兄弟乃至堂兄弟仍不分异,维系原来的大家庭,这便是所谓“同居共财”大家庭,也称累世同居、义居、同灶。

一般家庭的田产只能供养5口人,否则不能履行“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的家庭职能,国家赋税政策也要求分家析产,但儒家的纲常伦理却又阻止分家析产。

——《宋代家庭研究》设问:概括说明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2、民间发展的社会观念例14:(2012·全国新课标卷Ⅰ)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设问:概括说明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3、社会观念的演变及特点例15: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扬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对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地宣扬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这种变化说明了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设问:据材料,概括敦煌艺术内容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三、小结训练(一)关于两宋时期社会观念1、既要注意社会观念的发展演变,也要注意政府倡导的社会观念与民间自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性,体会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碰撞。

2、影响社会观念的因素:政府政策与政局、社会经济、主流思想、市民文化、历史传统等。

(二)关于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时空观念的考查1、对于不同时间,要体现变化、阶段特征和时代性。

2、对于长时段,要体现趋势、规律,不能局限于某一段时间。

3、对于同一空间,要体现空间特色,处理局部和整体关系。

(三)巩固训练例16:(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