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探析会计职务犯罪

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探析会计职务犯罪

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探析会计职务犯罪周璐, 周燕内容摘要: 本文基于近年会计职务犯罪高发的背景, 简要阐述了会计职务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然后应用心理学的多元性犯罪原因论分析了会计职务犯罪产生的外在和内在因素。

最后, 从经济学角度, 对预防会计职务犯罪, 提出了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会计职务犯罪; 犯罪心理分析; 预防措施From a psychological view to analyze the accountant cr ime by taking advantage of dutyZHOU Lu ZHOU YanAbstr act:Based on the recent high percentage of the accountant crime by taking advantage ofduty,the article outlines it' s concept and features firstly/ Then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which lead to accounting crime in term of the theory of DiversityPsychology Crime.Final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fhow to prevent of acconting crimes both in macro and micro aspects.Key Word:Accounting Crim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rime; Prevention Measures一、会计职务犯罪的概念和特征会计职务犯罪是指会计人员以谋取一定的非法经济利益为目的, 利用职务便利在经济交易或会计事项中, 直接或间接实施侵害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的行为。

这一概念明确地告诉我们, 会计职务犯罪具有的专业特征:1.会计职务犯罪的主体是会计人员, 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从业人员, 也包括从事会计中介服务的注册会计师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职业的从业人员;2.会计职务犯罪的主观是故意不履行会计职责, 或在履行会计职责过程中, 严重违背职务规范;3.会计职务犯罪的客体是侵害了国家关于会计管理的法律规定;4.会计职务犯罪的客观方面是刑法和会计法关于犯罪的客观事实特征, 即必须实施了侵犯会计法规定的具体行为。

比如, 会计法规定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必须真实可靠, 而会计人员故意使用伪造、变造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 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近几年来会计涉嫌经济犯罪的大案要案有上升的趋势, 社会危害极大。

综观这些案件, 其发展趋势特点有: 1. 从犯罪频率和涉及领域看, 连续多年发案率较高, 多集中在金融、证券、建筑、招投标、政府补贴等领域, 有的犯罪同时涉及多个部门或多个环节;2.从案件性质看, 以贪污、挪用公款型犯罪为主。

这部分案件占到案件总数的半数以上,这表明, 防贪污、防挪用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预防, 这也是今后预防会计人员职务犯罪的着力点[1];3.从发案诱因看, 多数与参与经商、炒股、赌博等行为有关;4.从犯罪表现看, 作案形态多样,手段隐蔽, 往往联合作案, 而且趋于智能化。

会计犯罪人员由于其主体的特殊性, 一般利用其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便利, 在账务上做手脚, 更改、虚列各种名目使会计账务系统平衡, 这一比较隐蔽的作案手段使外界很难查觉, 为持续作案提供了机会;5.从案件的查处情况看, 由于会计人员熟悉财务工作制度和流程, 犯罪手段隐蔽, 不易全面清查; 作案前后, 犯罪分子采取伪造、隐匿甚至销毁财务资料的办法来消灭罪证, 给侦查机关查证据带来难度。

二、会计职务犯罪的原因分析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心理支配。

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就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

自犯罪学产生一百多年来, 在探究犯罪心理成因方面, 犯罪学家投入了较多的精力。

在国外, 对犯罪心理的研究形成了六大学派: 生物学的原因论、社会学的原因论、精神病学的原因论、心理学的原因论、学习理论的原因论和多元性的犯罪原因论[2]。

国内学者对犯罪心理的成因也有一些研究, 但由于研究时间较短, 大多数都是在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

已有的确定成果大多数都倾向于多元性的犯罪原因论, 即张从社会因素、主体因素多方面综合考察犯罪心理。

本文也是立足于这一基础性理论来分析会计职务犯罪。

通过对会计职务犯罪人员心理的研究,示其犯罪发展规律, 打开其心理防线的突破口,从而为收集证据、侦破件、证实犯罪和预防犯罪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外在因素。

1. 社会环境对会计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环境是指在人的心理、意识之外, 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 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事实, 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与变化等。

社会环境是一个多质、多维的有机结合, 其对会计人员犯罪心理的影响,在不同的层面和范围起着作用。

特别是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对会计人员心理素质和发展和个人行为方式的影响, 是诱发其违法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外在客观因素,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 是私有观念的存在, 以及一些社会不正之风的助长, 诱发了部分会计人员的贪婪心理。

一些会计人员把正常的私有心理和私有观念内化为贪婪的自私自利心理, 在这种不良心理支配下, 外化各种职务犯罪行为。

其次, 市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使一些会计人员产生对商品金钱“顶礼膜拜”的心理,外化为权钱交易行为。

特别是一些以工资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会计人员, 现阶段的经济收入与消费支出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而产生不平衡心态, 在思想上萌发权钱交易的念头, 一旦有适当的环境和条件, 就会把权力作为私有化了商品进行交易,换取金钱。

最后, 作为社会微观环境的企业, 其控制弱化的监管制度的漏洞, 增强了一些会计人员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

职务犯罪受社会控制能力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及企业控制能力强, 就能较有效地控制职务犯罪。

当前, 我国社会和企业正处在转型时期,一些法律、法规不完善, 执法不力, 监督制约机制不落实,增强了那些意志比较薄弱的会计人员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从而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犯罪[3]。

2. 社会矛盾对会计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影响。

当前, 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与计划经济的弊端同时存在, 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 使职务犯罪的诱发力增大。

经济权力化和权力经济化, 为“权钱交易”等职务犯罪打开方便之门。

在经济生活中, 经济权力化、权力经济化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地存在。

如果缺乏必要的监控机制, 便会为某些职务犯罪的产生提供可能。

首先, 当会计人员的犯罪心理萌发后, 职务或工作上的有利条件就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企图利用这一条件牟取私利便成为会计人员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

在两种体制并存的情况下,旧的计划体制和新的市场体制在发挥有效调节作用的同时, 将各自的缺陷和不足叠加在一起, 给经济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同时也为一些职务犯罪提供了条件的机会。

一些会计人员趁转轨时期存在的某些缺陷和矛盾, 利用职务之便, 大肆侵吞国家的财产。

其次, 社会分配制度的缺陷, 是一支诱发会计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催化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收入拉开了愈大的距离, 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和承包经营者迅速富裕起来, 还有一些走私等经济违法犯罪者暴富, 强烈刺激原来有经济优势、社会地位较高的部分会计工作人员。

为了平衡心理, 补偿“分配不公”引起的损失, 便产生了不平衡的补偿心理。

最后,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加重了部分会计人员的不平衡心理。

那些地处“老、少、边、穷”的地区, 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收入差距很大, 同一职务、同一级别报酬却不同, 使一些会计人员的心理不平衡, 更加脆弱, 只要有小小的诱惑, 就会铤而走险, 不惜以身试法。

(二)内在因素。

会计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 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活动, 其犯罪心理轨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社会经历和个性特点所决定。

归纳起来, 会计人员实施职务犯罪的心理主要有几种:1.“见钱忘义”的贪欲心理。

贪欲是一切贪利性犯罪的共有心态, 是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同心理, 是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础。

具有贪欲心理的人, 为了钱财, 可以不择手段, 铤而走险,采取各种形式, 甚至冒着生命的代价, 肆意作假,挪用公款。

2.“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不少会计人员犯罪, 都是侥幸心理占上风时陷进去的。

他们具有自决心理机制突出的“鸵鸟心态”。

一方面, 他们有固定的经济收入, 生活上有保障, 并不愿意因为犯罪丢掉工作, 希望“鱼与熊掌”兼得; 另一方面, 他们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智商较高, 往往自认为身份特殊, 见多识广, “保护伞厚”, 且行为隐蔽、方法巧妙、手段高明、赃证匿藏天衣无缝, 在自信能侥幸“过关”的情况下走上犯罪道路。

3.“深感吃亏”的补偿心理。

有些会计人员在社会分配拉开差距的情况下,看到别人待遇比自己高,住房比自己好,或原来的下级各方面都超过自己,再或看到才华、学问比自己差的暴发户发了财,便产生了不平衡的补偿心理, 有些会计人员在犯罪最初阶段, 不具有利用职务非法谋利的积极性、主动性, 而是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当陷入犯罪的泥潭后, 错误的认为这是对自己工作多年的补偿。

4.“难以自控”的矛盾心理。

这种人虽然见钱眼开, 打心眼里羡慕大款巨富“一掷千金的派头”,产生了利用手中权力捞一把的念头, 但慑于法律威严, 缺乏以身试法的勇气。

然而, 金钱和物质的巨大诱惑最终还是占了上风。

他们在尝到甜头的同时, 又摆脱不了紧张与恐惧, 害怕自己的罪行暴露后身败名裂, 累及亲人。

5.“贪图享乐”的虚荣心理。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使一些会计人员在生活方式上追求资产阶级贵族式的享乐,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不惜走上职务犯罪的道路。

6.“有恃无恐”的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一种社会比较心理, 是主体与客体在利益比较中, 有“向上性动机”支配的认识和态度, 是一种消极心理, 属于最朴素的犯罪心理。

7.“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

这种人崇尚“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的拜金主义哲学。

在金钱的诱惑下, 只要能捞到好处, 得到经济上的利益, 什么党性原则、职业操守、荣誉尊严、道德良心甚至自由生命都可以置之脑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