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病学考点试题
口腔黏膜病的临床病损特点
1、斑与斑片:都是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如果直径小于2cm的局限的颜色异常,称之为斑;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称之为斑片。
2、丘疹与斑块:丘疹是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
斑块(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白色或灰白色。
3、疱: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
4、大疱:若疱损害直径大于1cm,称为大疱。
5、脓疱:也是一种疱性病损,其内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
6、溃疡: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
7、糜烂:是黏膜的一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
大小形状不定,边界不清,表面光滑。
8、结节:是一种突起于口腔黏膜的实体病损。
9、肿瘤:是一种起自黏膜而向外突起的实体性生长物,大小形状颜色不等。
10、萎缩:为组织细胞的体积变小,但数量不减少。
11、皲裂:黏膜表面的线状裂口,由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
12、假膜:灰白色或黄白色膜,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可擦掉或撕脱。
13、痂:通常发生于皮肤,也可出现于唇红部,多为黄白色痂皮,如有出血则成深颜色,为纤维素性及炎性渗出物与上皮表层粘连凝固而成。
14、鳞屑:已经或即将脱落的表皮角质层细胞,常由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而来。
15、体内局部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
较大范围的坏死,又受腐物寄生菌作用而发生腐败,称为坏疽。
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黏膜.咽喉,口周与颜面等处的感染性疾病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与疱疹样阿弗他溃疡的鉴别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年龄:婴幼儿发作情况,急性发作,全身反应重病损特点:成簇小水泡,小疱可融合,疱破后糜烂相互融合成大片溃疡,溃疡周围黏膜发红,范围大;损害可在口腔内粘膜任何部位;可伴皮肤损害,尤其是粘膜皮肤交界处,牙龈为好发部位
疱疹样阿弗他溃疡年龄:成人发作情况:反复发作,全身症状较轻病损特点:散在小溃疡,无发疱期,溃疡周围一圈红
晕,一般不融合;病损仅限于口腔非角化黏膜;无皮肤损害,不伴牙龈损害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黏膜病,以出现单侧带状分布的集群水泡和神经痛为特征
带状疱疹临床表现:1.前驱症状发病前1~2天常有低热,乏力.发疹部位有烧灼,疼痛感,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可出现牙痛2.局部表现病损部位出现不规则充血性红斑,数小时后红斑上发生水疱,融合为大疱,数日后吸收或破裂
口腔念珠菌病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
1.急性假膜型: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
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唇。
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
早期黏膜充血比较明显,故呈鲜红色与雪白的对比。
2.急性红斑型:黏膜上出现外形弥散的红斑,以舌黏膜多见,严重时舌背黏膜呈鲜红色并有舌乳头萎缩,双颊,上颚及口角也可有红色斑块。
黏膜红斑是由于上皮萎缩加上黏膜充血所致。
3.慢性红斑型:又称义齿性口炎。
损害部位常见于上颌义齿颚侧面接触之腭,龈黏膜,多见与女性患者。
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可查见白色念珠菌丝和孢子。
4.慢性肥厚型:又称慢性肥厚型念珠菌口炎,念珠菌性白斑。
由于菌丝深入到黏膜内,引起角化不全,棘层增厚,上皮增
生,微脓肿形成以及固有层乳头的炎细胞浸润,而表层的假膜与上皮层附着紧密,不易脱落。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临床分期及各型的临床表现
根据溃疡大小、深浅及数目不同分为轻型、重型和疱疹样溃疡。
轻型阿弗他溃疡:常见。
溃疡直径2~4mm,圆形或椭圆形,界清,数目1~5个,孤立散在分布。
唇、頬、舌部位好发。
红、黄、凹、痛。
病程7~10天;有自限性;反复发作。
愈合后不留疤痕
重型阿弗他溃疡:较少见。
溃疡大而深,直径可达10~30mm,深达肌层,周边隆起,边缘整齐。
口角、软腭、咽旁好发,疼痛严重。
有自限性,但病程较长(1个月以上)。
愈合后留疤痕
疱疹样阿弗他溃疡:溃疡小而多,直径小于2mm,成簇,散在分布。
发病后数天溃疡互相融合成片,形成糜烂面,疼痛明显伴有低热、乏力、淋巴结肿大。
有自限性,但病程7~10天,愈合后不留疤痕.
白塞病特征: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口腔黏膜溃疡以及眼,生殖器,皮肤病损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
口腔白斑
口腔白斑病是指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或斑片,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式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
口腔白斑病白斑分为均质型(斑块状、皱纹纸状)和非均质型(颗粒状亦称颗粒─结节白斑、疣状、溃疡状)。
病因:局部:吸烟牙源性刺激白色念珠菌感染其他理化刺激全身 :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局部微循环障碍其他因素
斑块状:白色或灰白色均质型较硬的斑块,平或稍高出粘膜表面,不粗糙、柔软,无症状或轻度不适,斑块也可为乳白色,表面隆起呈结节状,颗粒状或乳头状,很粗糙或有龟裂,扪之较硬,有不适感。
颗粒状:口角区粘膜多见,白色损害呈颗粒状突起,表面不平,可有小片状或点状糜烂刺激痛,此型多可查到白色念珠菌感染。
皱纹纸状:多发生于口底及舌腹表面粗糙边界清楚,周围粘膜正常白斑呈灰白色或垩白色,初起无自觉症状,有刺激痛。
疣状:病损呈乳白色厚而高起,表面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粗糙,质稍硬,多发生于牙槽嵴,唇,上腭,口底等。
溃病状:白色斑块上有溃疡或糜烂。
患者疼痛。
病理变化:上皮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
粒层明显,棘层增厚,上皮钉突较大,固有层及黏膜下层有数量不等的炎症细胞浸润,分为上皮单纯性增生和上皮异常增生。
上皮单纯性增生为良性病变,表现为上皮过度正角化;上皮异常增生:核深染,有丝分裂增加,极性消失,核浆比改变,异角化等,有较大的恶变倾向。
诊断:口腔粘膜白斑的好发部位为颊唇,次之舌、口角、前庭沟、腭、牙龈也有发生,患者主观症状有粗糙感,刺痛,味觉减退,局部发硬,有溃烂史,出现自发痛及刺激痛。
还可辅以脱落细胞检查及甲苯胺蓝染色法加以检查。
鉴别诊断:
①白色角化症:灰白色、浅白色或白色的边界不清的斑块或斑片,不高于或微高于粘膜表面,平滑、柔软无自觉症状,去除刺激物,症状完全消退。
②白色水肿:透明灰白色光滑的“面纱样”膜,可部分刮去,晚期表面粗糙有皱纹,多见于前磨牙及磨牙的咬合线部位。
③白色海绵状斑痣:又称白皱褶病,为遗传性成家族性疾患。
④迷脂症:是皮脂腺错生在唇颊粘膜上形成的一种无主观症状的疾病。
青春期透前后发生在唇部、颊部粘膜上,有针头大小、孤立的淡黄色或淡白色球形隆起或扁平丘疹,触之粗糙,一般无自觉症状。
⑤扁平苔癣:变化较快,常有充血、糜烂,有时有皮肤病变。
⑥粘膜下纤维化。
以颊、咽、软腭多见,最初为小水疱与溃疡,后为淡白色,似云雾状,并可触及粘膜下纤维性条索。
⑦梅毒粘膜斑:初为圆形或椭圆形红斑,随后表面糜烂,呈乳白色,直径约0.5~1.0cm,稍高出粘膜表面,中间凹陷,表面软,下面较硬,假膜不易揭去,损害为黄白色、白垩色,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快速试验(RPP)及梅毒螺旋体血凝素
试验(TPHA)可确。
防治:①去除刺激因素如戒烟、禁酒、少吃烫、辣食物,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也应除去;②卫生宣教;③0.1~0.3%维A 酸软膏局部涂布也可口服维A酸类药物如微胺脂胶丸;④白斑局部可用鱼肝油涂擦或口服鱼肝油丸;⑤对白斑在治疗过程中,如有增生、硬结、溃疡等改变时,应及时手术切除活检;⑥中医中药治疗。
癌变倾向问题:
白斑属癌前病变,有以下情况者癌变倾向较大
1.年龄较大,60岁以上者
2.不吸烟的年轻女性
3.吸烟时间长、烟量大(如吸烟年数*每天支数大于400)者
4.白斑位于舌缘、舌腹、口底以及口角部位者
5.疣状、颗粒型、溃疡或糜烂型及伴有念珠菌感染者
6.伴有上皮异常增生且程度较重者
7.病变时间较长者
8.有刺激性痛或自发性痛者
口腔扁平苔藓;
1.口腔黏膜病损表现白色条纹,可由白色的针头大小丘疹组成,由条纹组成各种花纹
部位分型1.颊扁平苔藓 2.舌扁平苔藓 3.唇扁平苔藓 4.龈扁平苔藓 5.腭扁平苔藓
形态分型 1.斑纹型 2.糜烂型 3.萎缩型
2.皮肤病损及其他损害微高出表面的扁平多角形丘疹,粟粒至绿豆大小,边界清楚,多为紫红色,有的小丘疹可见白色
小斑点或浅的网状白色条纹
天疱疮分型
1.寻常型天疱疮:早期出现口内大疱,也是最重的一种。
而后呈急性发作或逐渐加重。
好发于中年人和老年人。
大疱破后疱膜撕去或提取时,常连同邻近粘膜一并撕去,糜烂面边缘处将探针可伸人,这是棘层松解的现象,对诊断有意义,称为边缘扩展现象。
病情严重者,口内难以找到正常粘膜。
患者长期咀嚼、吞咽、甚至说话均有困难,体质日益下降,口臭加重,淋巴结肿大,唾液增多并含有血迹。
2.增殖型天疱疮:该病属缓和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皮肤有红斑、大疱、疱破后疱底有肉芽组织增殖,多在腋下、腹股沟等处发生。
症状较轻,预后一般较好。
3.落叶型天疱疮亦称剥脱性天疱疮,该型表现在皮肤为广泛的剥脱性皮炎,口腔损害少而轻,全身症状轻。
4.红斑型天疱疮:该型属良性,在红斑的基础上起疱,有鳞屑并结痂。
口腔粘膜损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