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自主识字,读准“见”在文中的读音,理解“从”、“遇”、“云”、“岁” 等词的意思,积累古文中表示“说”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
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以及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2、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引出课题1、板书课题、齐读。
2、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板书:勤读)3、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题目。
看看课文,谁知道这篇课文选自于哪?4、董遇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学者,可谓学富五车。
这段古文写的是他劝人勤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1、范读全文。
认真听我读课文。
2、自渎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导难读句;三、再读懂意思1、课文读通了。
能否借助注释,根据译文内容,一句一句对照着理解古文的意思呢?2、交流。
(1)“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 者:……的人遇:董遇云:说。
古文中表示说的字还有哪些?(2)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言:说见:现。
出现,明白(3)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苦于没有时间干什么?(4)遇言“当以三余。
” “当以三余。
”干什么?(5)或问“三余”之意。
或:有的人。
回顾“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中“或”的含义,进行比较。
(6)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 日:一天。
时:时令岁:年。
还有哪些词或者诗句中“岁“有年的意思?岁月、年年岁岁花相似、守岁……句意解释:古时候下雨就没法下田地干活,所以也是空余时间。
冬天,不种庄稼也有时间读书,晚上在家没有现代的娱乐活动,有多余时间读书了。
3、看了注释,读了译文,了解了古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4、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段古文的意思。
四、三读明道理1、读通了古文,了解了意思,再认真读读这段古文,边读边想:关于“勤读”,你知道了些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2、交流。
老师点拨。
(1)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得次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不能只简单地读一、两遍。
书读得次数多,这就是“勤读”啊!(2) 苦渴无日——不要总是“苦渴无日”,要善于挤时间读书。
(3) 冬者岁之余,夜者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这里的“冬者、夜者、阴雨者”就是董遇说的“三余”。
这些剩下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古时候,人们趁农闲的时间,一天中休息的时间来读书。
)闲时读书,这也是“勤读”啊! 董遇建议我们用“三余”来读书,而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是利用“三上”来写课文。
他们“勤读”“勤写” 出示:余平生所作课文,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
读句、理解、简单讲解。
五、拓展1、董遇有“三余”,欧阳修有“三上”,同学们想想,你有没有“一余”“多余”可以用来看书呢?2、小结:学了这篇课文后,希望你们不要以“苦渴无日”为借口不读书,而要借用你的“余日”或者片刻之时来读书。
同时书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
这也需要你善于挤时间来读啊!这就是“勤读”,也是课文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板书设计:勤读当以三余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2:武松打虎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2.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中武松打虎场景的精彩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打虎的经过,想象武松打虎的精彩场面,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从而体会武松的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并通过对武松心理活动的分析,了解课文对人物描写的真实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第29课《武松打虎》,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这部小说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受大家的喜爱。
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做了详细而全面的点评。
他说打虎这一篇啊,“人是神人,虎是怒虎。
”老虎是发怒的老虎,而打虎的人呢那是个神勇之人。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怎样的怒虎,武松又是如何的神勇。
二、直入重点,精读第二部分1、刚才我们说到了虎是怒虎,我们先来看看老虎的出场,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这是对老虎的什么描写?2、这样一只吊睛白额的猛虎突然随着一阵狂风出现在武松面前的时候,武松已经没有退路,他在打虎之时,使用了非常正确的战术。
第四、五段都是写武松怎样打虎的,那么这两段武松打虎的战术有什么不同吗?3、第一个阶段采用的什么战术?(守)。
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对手,他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贸然出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武松怎么样?(十分机智)4、默读。
用——勾出老虎进攻的招数,标出序号;再用~~~~勾出武松应对的动作,标出序号。
5、老虎首先就使用了三招:一扑、一掀、一剪,这真是一只怒虎。
不过,我有个疑问:既然是写武松打虎,应该突出武松多么神勇,为什么把老虎写得那么厉害呀?(写虎是为了写人)6、而武松实际上用了几招?进一步说明了武松的机智。
7、过渡:等老虎这三招用完以后,老虎已经气性先自去了一半,而武松能够躲过这三招,他自己的自信心也会大长,所以这三招下来以后,他开始防守反击,反守为攻。
8、自由读第六段,看武松打虎分别用了哪几招,在课文旁边做上批注。
9、刚开始用什么打?结果呢?10、武松没有了梢棒,第二招是什么?老虎的反应呢?11、这时老虎还能咆哮,还能扒泥,武松仍然处在危险之中,这时他又使出了第三招,是什么?老虎又有什么反应?为什么说是“迸”出鲜血而不是流出?12、虽然老虎已经七窍流血了,但武松还是使出了最后一招——?这时的老虎已经……彻底解决了老虎。
12、小结:我们看到,武松在梢棒打折的情况下,临危不惧,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表现得十分(勇敢)三、回顾前文,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提问: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出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武松的性格特点,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2、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表现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
武松明明害怕,却仍然不肯回去,还对自己说“且只顾上去,看怎地?”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好面子)5、武松虽然心中也会害怕,但他仍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也说明他还是勇敢,所以在后面打虎时才表现得那么勇敢。
小结:这一部分虽然不是重点,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武松的形象显得更真实,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四、总结全文,激励阅读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3:餐桌上的大学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
联系课文理解并积累词语:“微不足道”、“迫不及待”“聆听”“琐碎”“拯救”“正中下怀”“压轴戏”。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重点句子的理解,感悟父母的用心良苦;明白学习是可以时时进行,处处进行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领悟,就会有所收获。
3、能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和难点1、联系课文理解并积累词语:“微不足道”、“迫不及待”“聆听”“琐碎”“拯救”“正中下怀”“压轴戏”。
2、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重点句子的理解,感悟父母的用心良苦。
明白学习是可以时时进行,处处进行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领悟,就会有所收获。
课前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教学时间1.5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每一位同学都在你们的父母亲谆谆教导下,细致入微的关怀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有一位普通的父亲常这样教导他的孩子(出示句子“人最不可宽恕的,是晚上睡觉时同早上一样无知。
”),指名学生读。
2、师:在这位父亲的眼里,知识是多么可贵,作为一个人,每天都必须得学到点知识,因而他规定——(引读句子:我和弟弟每天必须学一样新的东西,在晚餐时交换。
)3、揭题:于是,每天在餐桌前的学习是孩子们一生都忘不了的,他们把这段幸福的时光称为——《餐桌上的大学》(说明:每一位学生都感受过父母对自己的关怀,课的伊始,教师的导入语能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而父亲教导孩子的这句话也正是文本想要传达给大家的主旨,通过对这句话的朗读以及教师的讲述,将学生自然地带入到餐桌上学习的情境中去。
)二、初读课文1、检查预习情况(1) 出示词语,正音嘈杂微不足道聆听斟酒鸦雀无声琐碎拯救正中下怀迫不及待(2) 分小节读课文,读通课文,思考:他们在餐桌上是怎么学习的?这种学习与学校上课有什么不同?2、交流思考题3、交流思考题(一) 回答要点:用餐时,我们热烈地谈话,双亲随时评论用餐后,交换今天所学到的东西,这是每天晚餐桌上的压轴戏。
(理解词语:压轴戏)(二) 回答要点:地点不同,学习的内容不同,学习的方式不同…… (说明:学生已事先预习过课文,因而省去了让学生自读课文的环节,以抽读词语和分小节读课文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此时,教师因及时纠正学生读词、读文中的错误,而且,对于一些比较拗口或较长的句子,可让学生多读几遍,确保学生扫除阅读的障碍。
两个思考题有助于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初步读懂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一)细读品味,感悟父母的良苦用心1、师:父亲是因为知道学习知识的重要,才为我们安排了餐桌上的大学,可当时,我们都还是孩子,你们也都是孩子,你们心里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师随机出示相关句子:当时我们都是孩子,只想迫不及待地走出屋子,去玩喧闹地踢罐子游戏。
理解词语“迫不及待”(先理解重点词素“迫”,再理解整个词语)。
2、师:爱玩的孩子那时根本就感受不到父亲的这份良苦用心,丝毫没有察觉这样学习的妙处,可最终,我们还是坚持每天这样做,每天都从这餐桌上的大学里获取不少的知识,这期间,我的父母又是怎样发挥他们的作用的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的2——12小节,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组织学生交流(1)句子:晚餐时声音嘈杂,碗碟的碰撞声衬托着热烈的谈话。
我们叙述的事情不论怎样微不足道,双亲都仔细聆听,并随时评论。
教师点拨,圈出重点理解词语:微不足道,聆听,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谈谈词语的意思。
(微不足道——重点词素突破法,聆听——找近义词,做动作演示)微不足道的事情,双亲为什么却都会仔细聆听?想象一下,他们会发表些什么评论?(教师可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想象双亲可能会发表的评论,让学生感受到双亲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予我们的教导)师小结:他们用餐时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尊重,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尊重,孩子们才会畅所欲言,在相互的交流间不断获取信息,而双亲的评论更似锦上添花,使我们受益良多。
指导读句 (说明:教师的点拨应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以此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对于词语理解的方法,教师应帮助学生归纳、整理,以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