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件大事

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件大事

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中国早期历史所处的环境,中华文明的邻国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翻译并不广泛存在。

[编辑]绪论
佛经翻译事业始于东汉,至前秦苻坚始有组织的翻译佛经,由道安组织翻译事业,唐朝时,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其间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及不空被誉为「四大译师」。

鸠摩罗什共译佛经35部[1],另有竺法护共译佛经159部,贵霜佛教僧人支谦,曾在222年至253年之间将36部佛经翻译成中文。

道安译经时归纳出佛经翻译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观点。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曾言:「今日识外洋文字,未悉西人哲理,即可译哲人名著。

而深通西哲人之学者,则不从事译书。

然古昔中国译经之巨子,必须先即为佛学之大师。

如罗什之于《般若》、《三论》,真谛之于《唯识》,玄奘之于性相二宗,不空之于密教,均既深通其义,乃行传译。


佛经的翻译可分为三个时期:
[编辑]东汉至西晋
东汉至西晋是中国佛经翻译的草创期,西汉的哀帝时期伊存至中国口传佛经。

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大月氏僧支谶到洛阳弘佛,译有《道品行经》等。

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84年),安息(即波斯)人安世高翻译《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月支人支娄迦谶(娄迦谶)翻译十多部佛经。

[编辑]东晋至南北朝
此一时期以鸠摩罗什为主。

鸠摩罗什对东亚佛教经典的贡献巨大。

罗什于西明阁和逍遥园开始译经,据《出三藏记集》载,罗什一生翻译三藏经论74部,凡384卷,有《坐禅三昧经》3巻、《阿弥陀经》1巻、《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4巻、《法华经》7巻、《维摩经》3巻、《大智度论》100巻、《中论》4巻等。

去看看佛经网站,上面什么都有
[编辑]隋至唐中叶
此一时期为佛经翻译的全盛时期,玄奘是主要的翻译大师,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了国立翻译院,参与的学生与人员来自亚洲东部各地。

他花了十多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

其后则有义净、不空等。

宋元以降再无大规模佛经翻译事业,虽偶有译者,不过补苴而已。

[编辑]理论
1923年陈寅恪在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时与妹书曰:“中国所译,又颇难解。

我偶取《金刚经》对勘一过,其批注自晋唐起至俞曲园止,其间数十百家,误解不知其数。

我以为除印度西域外国人外,中国人则晋朝唐朝和尚能通梵文,当能得正确之解,其余多是望文生义,不足道也。

”,他曾指出,梵文汉译常有「一词多译」,Sattra 既译「众生」,玄奘又译为「有情」,陈寅恪亦言玄奘的译文多偏生硬,远不如鸠摩罗什好读[2],1929年,陈寅恪应邀到清华国学研究院专门讲授「佛经翻译文学」,陈寅恪《四声三问》认为四声的发现与佛经的转读有关。

[编辑]影响
佛经中记载的大量故事,如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后来又以变文的形式广为流传,融入于中国文学,如刘义庆《幽明录》、王琰《冥祥记》、颜之推《冤魂志》等笔记小说都蕴含了「因果报应」的佛教观念,《西游记》一书则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早期成果,其他在绘画、建筑、音乐都广泛影响中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