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课。
在中药专业的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研究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学科。
在原有的专业基础课上进一步学习本门课程,而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它包含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考生常反映此课不好学。
下面谈谈如何学习及考试的要求,供大家参考。
药物是入中并治疗与保健人体健康的商品。
它的真伪优劣是关系到人民防病、治病的疗效。
如果真伪不辨,以假乱真,不但不能治病可能危及人民生命安全。
因此作为中药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为广大患者服好务。
当前世界范围兴起回归自然的潮流,中药的应用受到更广泛的欢迎。
我国即将进入“WTO”,和世界各国的交往更加广泛,假如假冒伪劣中药进入国际市场,不但害了病患者也有损于我国的声誉。
所以本课虽然难于掌握也要下决心学好。
如何学好中药鉴定学?第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中药鉴定学是应用学科,必须掌握鉴定中药材的理论与技能。
学习本课只背出是记不住的,必须要实践,才能记住理论,才能学会鉴定药材的本领。
药材的性状一定要对照药材标本来学,不然学不好。
只说考试这一方面吧,如X型题,列出药材的多项特征,有的对,有的错。
如认不准一定答错题。
显微鉴定也要看显微镜,并对照教材上的图来记,否则死背,也记不住。
理化鉴别也要在有条件下做一下。
有的考生反映中药鉴定难学,实际上是难记。
理论联系实际去学,其实并不难学。
第二,掌握规律:每一类药材都有一定的鉴定规律,因为每一类药材(植物药材)都是一个器官,植物的每一个器官都有统一的规律。
如根类根类的特点,花类有花类的特点等等。
在每一个章节的最前面概述,就谈到本节的药材鉴别特点与规律,同时还可以参考复习思考题,来帮助你学习。
第三,分清主次:本教材共收入药材三百多种,重点药材放在各章节最前面,并附有图。
非重点药材,放在重点药材后面,只收文字,未收图(因教材篇幅所限)。
重点药材是最常用的药材,或者是易混乱的药材,在鉴定上常出问题的药材,如常见伪品、混淆品、地区用药等等。
在复习时可先学好重点药材,有时间和精力再学非重点药材。
如果学不好重点药材,这门课的考试则难于过关。
下面再简单介绍一下,每味药材的各个项目如何掌握重点。
一、历史:鉴定药材等一定要参考历史,中药收载于古代本草中,经过历代不断继承、修改、增加药味与内容。
古代本草是我国的伟大宝库,学习中药必须了解本草历史变迁,所以要了解一种药材首先收载于那一种七草,这必须要背下来。
并了解从首载本草到至今的药材其来源品种是否一致,要掌握规律,将首载本草加以归类。
如常用中药或本教材重点药材最多的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的。
把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的药材归纳一下。
其余的少数药材再依次分类列出,如《唐本草》、《开宝本草》、《本草纲目》等等。
有的药材未收历史项目,即是说它未被列于古代本草中。
二、来源:来源是决定药材品种的。
药材的来源,包括工;科名、植物学名(拉丁名)、药用部分三项,本课不要求记拉丁学名,只记中文植物学名。
三、植物形态:对照科名,每一科有植共同特征,也有不同特征,如是草本、木本、藤本。
花的特征,果实的特征(果实的种类)。
这是重点。
四、产地:产地有的是地道药材、有的是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所以一定要记住产区。
五、产地加工:要记住采收期。
加工方法,一般是去泥土(根、根茎类),再晒干,要特别记住特殊的加工方法,为蒸、煮、烘干、去皮,等。
六、性状鉴别:对照实物记忆,如大小、形状、表面、断面、质地、外表特征、气、味等。
七、显微鉴别:横断面对照图学习。
一类药材有该类药材的特征。
再记住其特殊性,如有否异型维管束,它的位置存在于何部分。
有否分泌组织,分泌组织是何种类型,如乳管、油管、油细胞、油室等等。
粉末特征,要分清导管的纹理如孔纹、具缘纹、网纹、梯纹等。
一定要记住有无草酸钙结晶,结晶的类型,如方晶、柱晶、簇晶、砂晶等,把以上的导管类型、草酸钙结晶的类型总结归类加以记忆。
粉末中是否有碳酸钙结晶即钟乳体。
粉末中有否石细胞、纤维等。
八、成分:记主要成分。
有些亦可归类记忆:如哪些药材主含生物碱、甙类、蒽醌类、挥发油类(挥发油内主成分)等。
有效成分要特别记住,如乌头中的中乌头碱为主要镇痛成分等。
九、功效:因与中药学重复可一并记忆,但提到的药理作用,应记住。
十、附注:主要记住有那些伪品、混淆品等情况。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家中药鉴定问:中药的采收都不是很具体,应如何复习?答:应先了解各种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如:根和根茎类一般在秋冬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叶类多在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花类一般在含苞待放或花初开时采收;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种子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全草类多在茎叶茂盛时采割;藻菌、地衣、动物类采收情况不一;矿物药全年均可采收。
然后重点记特殊药材的采收时间。
如延胡索5—7月植株枯萎时采挖;枳实采收幼果,桑螵蛸在三月中旬前卵鞘未孵化时采收等等。
问:中药的加工应记些什么?答:中药的加工主要记特殊的加工方法和适用对象,如切片适应于较大的根及根茎类、肉质的果实类、坚硬的藤木类等;蒸、煮、烫适于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熏硫可使药材增白、防霉;“发汗”可使药材水分向外挥发,促使药材变软、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干燥适于大多数药材,干燥的方法有烘干、晒干、阴干等。
《中国药典2000版》规定,凡烘干、晒干、阴干均可以,用“干燥”表示。
晒干适于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低温干燥(一般不超过60℃);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晒干”表示,少数则用曝晒或“及时干燥”。
如厚朴、杜仲、玄参、茯苓等需“发汗”。
红参、延胡索、天麻等需蒸、煮、烫等。
这一节的举例,结合各论中具体药材总结归类。
问:中药的贮藏与《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中的中药的贮藏内容有何区别?答:这一节的内容在《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一书中都有,如果这两科在同一年考,或《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已考过或已学过,此节内容可忽略,因那本书讲的更详细些。
问:中药的拉丁名又不考,还用记吗?答:这章主要是了解中药拉丁名的一般组成和命名原则即可。
组成原则:即药用部位名(用第一格)和药名(用第二格)组成。
药名则为植物或动物的拉丁属名,或种名,或属种名,少数用俗名。
命名原则:一属中只有一个品种作药用,或一属中有几个品种作同一药材使用时,一般采用属名命名,少数依照习惯采用种名命名。
同属中有几个品种来源,分别做不同药材使用的,则用属种名命名。
若某一药材习惯上已采用属名作拉丁名时,则一般不再改动,而把同属其他种的药材用属种名,以示区别。
药用部位如包括两个不同部位时,则把主要的或多数地区习用的列在前面,中间用et(和)seu(或)相连。
药材收载不同属植物时,以两个属名命名,并以seu连接。
拉丁名中如有形容词形容药用部位时,则列于最后。
中药鉴定(2)问:历年考试的重点在哪里?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书分总论、各论。
各论中又分重点药材、熟悉药材和了解药材。
重点药材一般包括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7项内容,有些药材还有附注;熟悉药材包括来源、性状鉴别和成分3项内容;了解药材包括来源和性状鉴别2项内容。
从历年考试试题情况来看,总论约占7%~10%,根和根茎类一章约占40%~43%,茎木类→矿物类十一章共占50%左右。
其中重点药约占总分的60%。
所以重点应放在重点药材上,而根和根茎类中药是重点药的重点。
因这些药材涉及的内容广,考点多,适合出A、B、C、X型题。
从历年考试内容分析,考点主要在:①总论部分第三章中常见的加工方法和第五章中药的鉴定。
②来源中科名考的最多,其次是药用部位,植物中文名考的很少。
③产地主要是地道药材的主产地。
④采收加工主要是特殊的采收和特殊的加工方法。
以上多出A或B型题。
⑤性状描述易出X型题,经验鉴别术语或主要特征易出A或B型题。
⑥显微横切面从外到内记部位的易出X型题,主要特征易出A或B型题。
粉末特征可出A、B、C、X型题。
⑦成分类型主出A或X型题,主要成分和有效成分易出A或C型题。
⑧理化鉴别易出A或B型题。
另外注意,C型题较灵活,它可与其他特征配合出题;X型题需相关内容较多,在性状描述、显微横切面、粉末主要特征、主要化学成分类型及在不同药材之间含有相同内容时,如药材的来源中科名相同、或药用部位相同、或成分相同等等也可出X型题。
复习时应根据内容和题型要求横纵贯通抓住重点。
问:各论的第六章根及根茎类概述应掌握那些内容?答:根及根茎是植物的两类不同器官,具有不同的外形和内部构造。
由于很多中药材同时具有根和根茎两部分,两者又互有联系,为便于比较,将根和根茎类中药并入一章,分别叙述。
(注:概述对以后鉴定药材有指导意义并可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第一节根类中药一、性状鉴别就根部而言,没有节、节间和叶,一般无芽。
根通常为圆柱形或长圆锥形,有的肥大为块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等。
双子叶植物根一般主根明显;根横断面有一圈形成层环,环内范围较环外范围大,中央无髓部。
单子叶植物根横断面有一圈内皮层环,环内范围较环外范围小,中央有髓部。
有的断面可见分泌物散布。
二、显微鉴别1.双子叶植物根一般均具次生构造。
最外层大多为周皮。
少数根类中药无周皮而有表皮或为后生表皮、后生皮层;这些根的内皮层均较明显。
双子叶植物维管束一般为无限外韧型。
形成层连续成环;射线较明显;初生木质部位于中央。
双子叶植物根一般无髓。
另要注意,有无异常构造,存在部位和排列方式;2.单子叶植物根一般均具初生构造,最外层为一列表皮细胞,无木栓层,少数根的表皮细胞形成根被。
皮层宽厚,内皮层及凯氏点通常明显。
中柱与皮层的界限分明,直径较小。
维管束为辐射型,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呈辐射状,无形成层。
髓部通常明显。
其次有无厚壁组织、分泌组织、草酸钙结晶等及其它们的存在部位、类型、多少等均是重要的鉴别特征之一。
第二节根茎类中药一、性状鉴别根茎包括根状茎、块茎、球茎及鳞茎等,药材中以根状茎多见。
在外形上与地上茎一样有节和节间,单子叶植物尤为明显;侧面和下面有细长的不定根或根痕。
双子叶植物根茎横断面外表面常有木栓层,维管束环状排列,中央有髓部。
单子叶植物根茎横断面可见内皮层环纹,皮层及中柱均有维管束小点散布,髓不明显。
有的断面可见分泌物散布。
二、显微鉴别根茎的横切面鉴别,应根据维管束类型和排列方式,决定其为双子叶植物根茎、单子叶植物根茎还是蕨类植物根茎。
1.双子叶植物根茎一般均具次生构造。
与地上茎相似。
外表常为木栓层,少数有表皮。
有的有初生皮层,皮层有根迹或叶迹维管束,内皮层多不明显。
中柱外方部位有的具厚壁组织。
维管束大多为无限外韧型,环状排列,中央有髓部。
另注意有无异常构造,存在部位和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