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米氏常数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1.1了解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1.2掌握测定米氏常数K m 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可用米氏方程来表示:
式中:
v ——反应初速度(微摩尔浓度变化/min );
V ——最大反应速度(微摩尔浓度变化/min ); [s]——底物浓度(mol/L ); K m ——米氏常数(mol/L )。
这个方程表明当已知K m 及V 时,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K m 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所对应的底物浓度,是酶的特征常数之一。
不同的酶,K m 值不同,同一种酶与不同底物反应K m 值也不同,K m 值可以近似地反应酶与底物的亲和力大小:K m 值越大,表明亲和力小;K m 值小,表明亲和力大。
则测K m 值是酶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大多数纯酶的K m 值在0.01~100mmol/L 。
Linewaeaver-Burk 作图法(双倒数作图法)是用实验方法测K m 值的最常用的简便方法:
实验时可选择不同的[s],测定对应的v ,以 对 作图,得到一个斜率为V K
m
的直线,其截距
][1s 则为m
K 1,由此可求出K m 的值(截距的负倒数)。
本实验以胰蛋白酶消化酪蛋白为例,采用Linewaeaver-Burk 双倒数作图法测定双倒数作图法。
胰蛋白酶催化蛋白质中碱性氨基酸(L-精氨酸和L-赖氨酸)的羧基所形成的肽键水解。
水解时有自由氨基生成,可用甲醛滴定法判断自由氨基增加的数量而跟踪反应,求得初速度。
]
[][s K s V v m +=
V s V K v m 1
][1.1+
=v 1][1s
三.试剂和器材
3.1 试剂
A.10~30g/L的酪蛋白溶液(pH8.5):
分别取10、20、25、30g酪蛋白溶于约900mL水中,加20mL 1mol/L NaOH 连续振荡,微热直至溶解,以1mol/L HCl 或1mol/L NaOH调pH至8.5,定容1L,即生成四种不同[s]的酪蛋白标准溶液。
B.中性甲醛溶液:
100mL分析甲醛加20 mL 0.25%酚酞乙醇溶液,以0.1mol/L NaOH滴至微红,密闭于玻璃瓶中。
C.0.25%酚酞乙醇溶液:
2.5g酚酞以50%乙醇溶解,并定容至1L。
D.标准0.1mol/L NaOH溶液:
事先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过。
3.2 材料
胰酶溶液:称取3g胰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混合物)溶于25ml蒸馏水中,放入冰箱保存。
3.3 器材
恒温水浴;50ml三角烧瓶(×16),150ml三角烧瓶(×4);吸管5ml(×1),10ml(×5);量筒100ml(×4);25ml碱式滴定管及滴定台,蝴蝶夹;恒温水浴;滴管。
四.操作方法
1. 取50mL三角瓶4个,加入5mL甲醛与1滴酚酞,以0.1mol/L标准NaOH滴定至微红色,4个瓶颜色应当一致,编号。
2. 量取30g/L酪蛋白50mL,加入一150mL三角瓶,37℃保温10min,然后吸取5mL酶液加到酪蛋白液中。
(同时计时!)充分混合后立即取出10mL反应液(定为0号样品)加入一含甲醛的小三角瓶中(1号)加10滴酚酞。
以0.1mol/L NaOH 毫升数,记下耗去的0.1mol/L标准NaOH的毫升数。
3. 在2min,4min,6min时,分别取出10mL反应液,加入2号,3号,4号小三角瓶,同上操作,记下耗去NaOH的毫升数。
以滴定度(即NaOH的毫升数)对时间作图,得一直线,其斜率即初速度为V40(相对于40g/L的酪蛋白浓度)。
然后分别量取25g/L,20g/L,10g/L的酪蛋白溶液,重复上述操作,分别测出V25、V20、V10。
利用上述结果,以1/v对1/[s]作图,即求出V与Km值。
五.实验数据处理
5.1.实验原始数据记录:如表1中所示。
表1 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号(酶解时间/min)酪蛋白浓度1(0)2(2)3(4)4(6)
NaOH消耗的体积/ml
10g/L 0.88 1.32 1.52 1.74
20g/L 1.19 1.67 2.07 2.35
25g/L 1.51 1.87 2.29 2.80
30g/L 1.51 1.98 2.53 2.99
5.2相对各浓度酪蛋白的各初速度值
以滴定度(即NaOH的毫升数)对时间作图,得一直线,其斜率即初速度值。
(1)相对于10g/L酪蛋白的初速度V10
根据数据作图得图1-1。
由图1-1中得直线方程y=0.139x+0.948,其斜率为0.139,即为V10=0.139g/L·min。
(2)相对于20g/L酪蛋白的初速度V20
根据数据作图得图2。
由图2中得直线方程y=0.194x+1.238,其斜率为0.194,即为V20=0.194g/L·min。
(3)相对于25g/L酪蛋白的初速度V25
根据数据作图得图1-3。
由图1-3中得直线方程y=0.215x+1.474,其斜率为0.215,即为V25=0.215 g/L·min。
(4)相对于30g/L酪蛋白的初速度V30
根据数据作图得图1-4。
由图1-4中得直线方程y=0.250+1.504,其斜率为0.250,即为V30= 0.250g/L·min。
5.3求解V与Km值
表2 求得的v与[s]值
酪蛋白浓度[s]/(g/L)1/[s] 初速度v /(g / L·min) 1/v
10 0.100 0.1397.194
20 0.050 0.194 5.155
25 0.040 0.215 4.651
30 0.033 0.250 4.000
以1/v对1/[s]作图,得一直线(见图2),其斜率即Km/V,截距即1/V,即求出V与Km值。
由图2可知,斜率为45.14,截距为2.7334,即Km /V= 45.14 ,1/V=2.7334
所以,Km=45.14/2.7334=16.51g/L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表明,反应速度只在最初一段时间内保持恒定,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酶促反应速度逐渐下降。
原因有多种,如底物浓度降低,产物浓度增加而对酶产生抑制并加速逆反应的进行,酶在一定PH及温度下部分失活等。
因此,研究酶的活力以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为准。
在本实验中,图1-1和1-2线性不是很理想,可能的原因有:
(1)酶促反应的时间没有得到严格的控制
(2)实验所用的酶是粗酶液,是胰酶溶液是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混合物,并不是纯酶。
我们知道酶的催化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于特定的底物,所以本实验中所用的酶不能准确反应酶作用于底物的反应速度。
七.思考题
1.试述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 在生化反应中,若酶的浓度为定值,底物的起始浓度较低时,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反应相对于底物是一级反应。
(2) 在较高的底物浓度下,酶被饱和,进一步提高底物浓度,反应速度提高,但并不是成比例增加,反应相对于底物是混合级反应。
(3) 当所有的酶与底物结合生成中间产物后,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中间产物浓度也不会增加,酶促反应速度也不增加,反应相对于底物是个零级反应。
在实际测定中,即使酶浓度足够高,随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度并没有因此增加,甚至受到抑制。
其原因是:高浓度底物降低了水的有效浓度,降低了分子扩散性,从而降低了酶促反应速度。
过量的底物聚集在酶分子上,生成无活性的中间产物,不能释放出酶分子,从而也会降低反应速度。
2.在什么条件下,测定酶的Km值可以作为鉴定酶的一种手段,为什么?
当酶作用的底物是酶的最适底物时,并且在最适的pH最适温度以及离子强度等条件下,测定酶的Km值可以作为鉴定酶的一种手段。
因为同一种酶的不同底物作用,不同pH、温度以及离子强度等条件下测定的Km值是不同的。
3.米式方程中的Km值有何实际应用?
(1) 鉴定酶:通过测定Km,可鉴别不同来源或相同来源但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下催化相同反应的酶是否属于同一种酶。
(2) 判断酶的最适底物:一种酶如果可以作用于几个底物,就有几个Km值。
测定各种底物的Km值,Km最小的就是最适底物。
(3) 计算一定速度下的底物浓度:由Km值及米氏方程可决定在所要求的反应速度下应加入的底物浓度。
(4) 了解酶的底物在体内具有的浓度水平
(5) 判断反应方向或趋势:催化可逆反应的酶,对正逆两向的Km值通常是不同的。
(6) 推测代谢途径
(7) 判断抑制类型:测定不同抑制剂对某个酶的Km值及Vmax的影响,可以判断该抑制剂的抑制作用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