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礼治的基本精神
历
王在万人之上,却在法律之下 ”的基本精
史
神。
17世纪以后,英国法治在理论上逐渐趋于
成熟,洛克(1632-1704)《政府论》中
明确提出了分权的学说。
至孟德斯鸠(1689-1755),三权分立 (行政、立法、司法)的思想完全确立。
法 治
法律至上。在法律面前,任何阶级,任 何人一律平等。
归 民主政治。国会的兴起,旨在代表民意,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
乡
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
校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以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
见
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
王
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
道
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 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
之也。”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
面试(第三场毕后十日):
1.骑观其驰骤便捷
2.射观其中数多寡
3.书观其笔画端楷
4.律观其讲解详审
科
人才培育的机制:
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汉代的掾属;
的
(2)唐代的门第;
补
(3)宋代的散馆。
体”。
选举的方式由汉代的察举逐渐转变为唐 以后的科举。
乡举里选。举贤良——策问——郎官—
汉
—考试——委任。
代 中国历史上的政府,非贵族政府,非军
的
人政府,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
察
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举 武帝朝丞相即有13人:卫绾、窦婴、许
昌、田鼢、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
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牦、田
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宋 代
宋代以后中央集权逐渐加重,将地方的 兵、财、官三权全部收回中央。分设帅、 漕、宪、仓四个监司官。中央一失败,
的
全国将土崩瓦解。
地 地方官阶由中央逐层下降,造成吏治的
方
腐败。
自 治
宋代以后地方自治逐渐形成一种社会事 业,与政府集权互补。社仓、保甲、书
二 地方的自治
汉代分一百多个郡,每郡有10-20个县。
汉
郡太守二千石,与九卿平等。
代 地方掾属。由郡太守、县令自行任命职
的
位。两汉吏治,直接成为国力、治化的
郡
基础。
县 各地可充分发展物产风俗、文教材性。
制
形成一种乡土文化,与国家的大一统形
成一种对待与互动。
地方自治注重学校教育与乡邑清议。
构
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
也。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嫡
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適以长不以贤 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盖天下之大利莫
长
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
子
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古人非不
继
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
承
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
制
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
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
故衡利而取重,絜害而取轻,而定为立
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而此制实
自周公定之。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外 皇帝将治国之权赋予宰相。形成外朝与
朝
内廷之区隔。宰相职高而权重,主在
宰
“选贤举能”。
相 汉代的三公、九卿。三公:丞相、太尉、
之
御史大夫。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 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
第九讲 礼治的基本精神
一个民族倘若养成了良好的风俗,法 律就变得很简单。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Montesquieu,1689-1755)
一 中央政府的结构
从历史上看,法治(rule of law)形成于
法
13世纪的英国。
治 1215年,英国的《大宪章》(Great
的
Charter)确立了“法律是国王”,“国
向
凸显民权。
于 三权制衡。立宪以限制政府权力的扩张,
民
确立民众具有监督行政的权利,使政府 最大程度上执政为民。
主
回 皇权与相权。
观 (1)为什么要皇帝?——国家统一的
中
象征。
国 (2)为什么皇位要世袭?
政
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治
——《左传·隐公元年》
结
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
院、乡约。
夫惟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
官
天下之治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至
职
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且守令之
之
不足任也,而多设之监司,监司之又不
权
足任也,而重立之牧伯。积尊累重,以
重
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虽得公
廉勤干之吏,犹不能以为治,而况托之
非人者乎!……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 于天子,其灼然者矣。故自古及今,小
官多者其世盛;大官多者其世衰,兴亡
之途罔不由此。
——顾炎武《日知录》卷八
地 方
地方自治乃民主政治之基础,尚不能自 治一地方,而谓能自治一国,古今中外, 殆无此理。中国传统政治,所以犹不失
自
为一种民主精神之政治者,历代看重地
治
方自治,亦其一因。
与 若忽此不顾,高论民主,轻启争衅,群
民
相注目于中央与上层,忽略地方与下层,
制
少府。
唐代的三省、六部。三省:尚书、中书、 门下。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
明太祖废止宰相,仅存六部,外加都察
明
院、通政司、大理院。
代 内阁大学士。拟旨与定旨批红。朝议。
的 权臣的出现,独权的出现。 相
权 相权削,君权升,往往召乱;相权重,
君权绌,常以致治。
——钱穆《政学私言·论元首制度》
千秋。
魏晋以后流为九品中正制。
唐 由地方组织考试选拔出进士,报送中央
宋
组织统考,考取后称进士及第。
后 明代以后设置周密,府县考取入学,称
的
秀才;直省贡院考试即乡试,中者称举
进 士
人;报送中央集合会考,即会试,中者 称进士。由翰林组织培训,合格者称散 馆。后因实务所需可举行殿试。
科
举
唐代的行卷制。
主
徒为竞利夸权者借口,终走不上民主正
道。
——钱穆《政学私言·地方自治》
三 士大夫之政
国家治理的结构重心依托于士大夫,即
士
中国社会上的读书人,他们没有世袭的
大
特权,而是通过选举(选贤举能)产生
夫
出来。
政 政府自宰相以下,大小百官,都从民众
治
中而来,任何人通过读书竞选,都可以
进入政府管理层,可称之为“政民一
宋代由考诗赋转向考经义。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初设定科举条格,
明
由此作为明代通行的考试祖制。
洪
第一场试:
武
1.《易》程朱氏注 2.《书》蔡氏传 3.《诗》朱氏传 4.《礼记》古注疏
科
5.《春秋》左氏、公羊、穀梁传
举 第二场试: 1.礼乐论(限三百字以上)
定
2.诏诰表笺
格 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一道(一千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