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内经、难经类: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二、《黄帝内经太素》(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

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

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着作。

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

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公元 762 年)唐.王冰次注。

王冰把《黄帝内经素问》传本整理校注,因旧本残缺,又补入《天元纪大论》等七篇,重新编次为二十四卷。

王氏注有不少卓越的见解。

现存本经宋.林亿等校订。

四、《素问玄机原病式》(公元 1188 年)金.刘完素(守真、河间)。

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五运六气,病机方面的原文及王冰注加以发挥而成。

着重于治火证用寒凉法。

五、《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公元 1586 年)明.马莳(仲化、玄台)注。

各九卷。

对《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的全文进行了注解。

后附补遗一卷。

六、《类经》(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

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

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

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七、《内经知要》(公元 1642 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编。

二卷。

摘录《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原文,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八类。

注解简明。

八、《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公元 1672 年)清.张志聪(隐庵)注。

各九卷。

注文中有一些较好的见解。

九、《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公元 1689 )清.汪昂(訒庵)注。

二卷。

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侯、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

采用唐.王冰、明.马蔚、吴崑和清.张志聪的注解,删繁辨误。

十、《难经》(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

共有 81 个问答。

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

十一、《难经本义》(公元 1361 年)元.滑寿(伯仁)着。

二卷。

采集《难经》注解十一家。

订正脱文误字,注解融合各家之说。

十二、《难经集注》(公元 1505 年? )明.王九思等集注。

五卷。

分十三篇。

采用吕广、杨玄操、丁德用、虞庶、杨康侯五家之注而成。

主要内容有诊脉、经络、脏腑、穴位、针法等。

■伤寒、金匮类:一、《伤寒杂病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

十六卷。

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

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二、《伤寒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

十卷,前言的伤寒部分,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题为《伤寒论》。

以六经辨证治急性热病。

三、《伤寒总病论》(公元 1100 年)宋.庞安时(安常)着。

六卷。

附音训一卷、修治药法一卷。

对于《伤寒论》有所阐明,如暑病、天行温病、小儿伤寒、妊娠伤寒、斑疹等均有发挥。

四、《伤寒类证活人书》(公元 1107 年)宋.朱肱(翼中)着。

十八卷。

以101 个问答,阐发《伤寒论》的内容,说明各方的意义,并采集《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 126 方作为补充。

五、《注解伤寒论》(公元 1144 年)金.成无己撰。

计十卷。

就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进行注释,依据《内经》、《难经》等解释各条,也有自己的见解。

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伤寒论》全注本。

六、《伤寒明理论》(公元 1156 年)金.成无己着。

三卷。

对于《伤寒论》的 50 个证作了分析此较。

附方论一卷,论仲景方 20 首的方义。

七、《伤寒论条辨》(公元 1589 年)明.方有执(中行)着。

八卷。

附《本草钞》一卷、《或问》一卷,《痉书》一卷。

把《伤寒论》重新编次,太阳篇的更动最大,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伤营卫为纲。

八、《尚论篇》(公元 1648 年)明.喻昌(嘉言)着。

八卷。

在方氏《伤寒论条辨》的基础上加以发挥。

九、《伤寒来苏集》(公元 1669 年)清.柯琴(韵伯)着。

八卷,分《伤寒论注》四卷、《论翼》二卷、《附翼》二卷。

《论注》依据六经方证,重新编次;《论翼》是综合性论述;《附翼》是方论。

柯氏主张六经为杂病立法。

十、《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

八卷。

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十一、《伤寒论类方》(公元 1759 年)清.徐大椿(灵胎、洄溪)着。

一卷。

把《伤寒论》的药方分为十二类,每类先定主方,再把同类诸方列入,方后列举用此方的条文,易于理解证情、方义。

十二、《金匮要略方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

三卷。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

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和有关的附方,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急救、饮食禁忌等 25 篇,计 262 方。

十三、《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公元 1720 年)清.魏荔彤(念庭)着。

三卷。

对于《金匮要略》的本文有所阐明,也能提纲挈领。

十四、《金匮心典》(公元 1726 年)清.尤怡(在泾)着。

三卷。

解释《金匮要略》本文的意义,大体上说理明顺,有所发挥。

■诊断、治疗类:一、《脉经》(公元 280 年? )晋.王熙(叔和)着。

十卷。

搜集后汉以前的医学着作,阐述脉象 24 种,并论述脏腑、经络、病证、治则、预后等。

二、《脉诀》(公元 1189 年)宋.崔嘉彦着。

一卷。

以《难经》所论的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将诸脉象隶属其下。

系四言歌诀,简明扼要。

三、《察病指南》(公元 1241 年)宋.施发(政卿)着。

三卷。

先总论脉法,次辨明 24 种脉的形象和主病,最后叙述伤寒杂病等 21 类病证的生死脉法,及妇人病脉、胎脉和小儿病的脉法等。

四、《敖氏伤寒金镜录》(公元 1341 年)元.敖氏着。

一卷。

叙述各种舌苔 36 种,附有舌苔图,详论各种舌苔所主的证候及治法,是第一部舌诊专书。

敖氏原着后经元.杜清碧增补,现今所通行者,多属杜氏增补本。

五、《诊家枢要》(公元 1359 年)元.滑寿(伯仁)着。

一卷。

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六、《濒湖脉学》(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一卷。

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

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七、《伤寒舌鉴》(公元 1668 年)清.张登(诞先)着。

一卷。

叙述伤寒察舌的方法,并附妊娠、伤寒舌苔、列举各种舌苔 120 图。

八、《四诊诀微》(公元 1723 年)清.林之翰(慎庵)着。

八卷。

系汇集前人关于四诊的学说。

作者将自己的意见,编为《管窥附余》一卷。

九、《形色外诊简摩》(公元 1894 )清.周学海(澂之)着。

二卷。

叙述观形察色等外诊方法。

十、《理瀹骈文》(公元 1864 年)清.吴师机(尚先、安业)着。

一卷。

叙述外治法,而以膏药外贴为主,阐明内治、外治原理的一致性。

■病源脏象类:一、《诸病源候论》(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着。

五十卷。

共分 67 门、1720 节,详载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状。

二、《医林改错》(公元 1830 年)清.王清任(勛臣)着。

二卷。

作者从访验尸体后所见,提出对于脏腑解剖的己见。

并载自订方剂、及附方论。

■本草类:一、《神农本草经》(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

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二、《本草经集注》(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

七卷。

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

集注是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又增药 365 种,分为玉石、草、木、果、菜,有名未用六类。

三、《新修本草》(公元 659 年)唐.李勣撰。

五十四卷。

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

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是第一部国家药典。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 1108 年)宋.唐慎微(审元)撰。

三十卷(一作三十一卷)。

简称《证类本草》。

收载药物 1558 种,阐述药物的主治、归经、制药法等,每药附有单方,共 3000 多方,并附有药图。

后稍加修订,改名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大观本草》( 1108 年)。

以后又经修订,改称《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1116 年)《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1159 年)等。

现在通行的是公元 1249 年由张存惠整理刊行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载药 1740 多种。

五、《本草衍义》(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

二十卷。

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六、《汤液本草》(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

三卷。

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等分析较为深入。

七、《本草纲目》(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八、《本草备要》(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訒庵)着。

四卷。

选择临床常用药 460 种,以药性病情互相阐发,论述扼要。

九、《本草从新》(公元 1757 年)清.吴仪洛(遵程)着。

十八卷。

以《本草备要》为依据,一部分照旧,一部分增改,较为完善。

十、《本草纲目拾遗》(公元 1765 年)清.赵学敏(恕轩)着。

十卷。

收载《本草纲目》收未之药物 716 种,其中包括一些外来药物。

并对《本草纲目》的少数药物作了考订。

十一、《雷公炮炙论》(公元 588 年)刘宋,雷[学支]着。

三卷。

是论述药物加工制作的专书。

原书已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中,近人有辑本。

十二、《炮炙大法》(公元 1622 年)明.缪希雍(仲淳)着。

一卷。

在整理《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又增加民间的一些制药经殓。

■方书类:一、《肘后备急方》(公元 341? )晋、葛洪(稚川)着。

八卷。

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以应用。

经梁.陶宏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

二、《千金要方》(公元 652 年)唐.孙思邈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