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

笑而不信——看毕大疑——下令 撤军
4、诸葛亮成功了吗?为什么? 成功原因:对敌方统帅深入了解 和分析;敢于出奇制胜。
二、复述故事,概括情节
❖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四个阶段。同学们可按这四个阶段把课 文分作四个层次。
❖ 明确:抓住关键词句,再用简洁语言概括。 如第一节是司马懿带领十五大军朝西城蜂拥 而来,诸葛亮只剩下二千五百兵马。可用 “兵临西城”来概括,同学们也用非常简洁 的语言,紧密联系标题“空城计”,试着概 括其它三个阶段。
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出奇制胜。 诸葛亮:优势:扬长避短,以智取胜(智取有利) 劣势:兵少、将寡、城小 (知己知彼) 司马懿优势:兵多、将广、以力取胜(力战有利) 劣势:犹豫不决、贻误战机(知己不知彼)
四、拓展延伸
❖ 你还知道其他的“空城计”吗? ❖ 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
你能向同学介绍一下诸葛亮的事例吗?
龙 先 生,被大 家 称 为 一代 智 者。 刘备三顾茅庐 请他 下 山 助蜀 国 一 臂 之力。 孔 明 出 山 之 后, 助 刘 备 打了 许 多 胜 战仗。论 才 智,他 无 人可比。曾 多 次以 智 将 敌 军打 退∶ 如 空城 计,草 船借 箭, 火 烧新 野 等,确实 是 一 名难得的 贤 士。
掬(jū )
汝( rǔ )辈
抚( fǔ )掌 骇( hài)然
二、准确解释下面的词语。
隐匿( nì ) 鹤氅(chǎnɡ) 焚( fén)香
麈( zh )尾
言讫(ǔ qì )
引( 带领 )五千兵马
尽皆(全都 )失色
诸(众;许多)君 吾(我)自有计 凭(依,靠)栏
遂(于是 )止住三军
看毕( 完 )
兴、苞二人在彼( 那里)等候 远遁( 逃跑 )
后人评价
杜甫《蜀相》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书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作业
❖ 1、完成《创优》课内提优部分。 ❖ 2、把课文改成话剧,可几人或小组合作完成,
下节课分组表演。 ❖ 3、预习《心声》,给文章标段、注音,把
《创优》“积累与运用”部分做完。
分析主 要人物形象
孔明: 足智多谋、 处乱不惊、
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 老谋深算、
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
正面描写
外貌 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
侧面描写 — 对比 、衬托
(侧面烘托)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临危不惧
对比、衬托
诸 处乱不惊 外貌描写
众官表现

神态描写
亮 足智多谋 语言描写分析诸葛亮的三笑来自笑容可掬抚掌而笑
拍手大笑
故作轻松 故作姿态
侥幸、 如释重负
自豪、嘲笑
人物形象分析要点
❖ 逼计 情势危急:魏兵来速快、气势盛;双方力量极其悬殊;一班
文官尽皆失色。侧面描写。
❖ 施计 藏旗隐兵,大开城门,兵扮百姓,洒扫街道。突显“空”,
让司马起疑。诸葛亮处乱不惊,镇定自若,巧施妙计。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
如文中诸葛亮的“三笑”。
课堂拓展讨论
❖ 司马懿面对一座空城,会有哪些心理活动? 如果你是司马懿,你会怎样做?
❖ 如果魏兵统帅是司马昭,诸葛亮的空城计 能成功吗?
❖ 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今天所学课 文中诸葛亮的智慧对我们有何启示?
思考: “空城计”的成功使我们受到那些启示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诸葛亮火烧新野 孔明用智激周俞 孔明草船借箭 诸葛亮智算华容 诸葛亮智辞鲁肃 孔明定计捉张任 诸葛亮智取汉中 孔明巧布八阵图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孔明七擒孟获 诸葛亮智取三城 孔明乘雪破羌兵 空城计 孔明大破魏兵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五、作业布置
❖ 1、抄写字词及课文注释,解释下列字词句。
(1)孔明分拨已定(

(2)孔明乃披鹤氅(

(3)莫非诸葛亮无军(

(4)众官无不骇然(

❖ (1)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 (2)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 2、查找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或成语、歇后语等,下 节课发言。
手下话语
神机妙算 动作描写
司马懿
司 马
疑心病重 多疑自负
侧面烘托 (对比、衬托)
司马昭
懿 老谋深算
(年轻气盛)
狡诈多端
作者运用那些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 “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 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 尽去,众官“尽皆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 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 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 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技高一筹。司马懿善“识人”, 而诸葛亮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司马懿也谨慎,但 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 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 《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 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将其作为主题歌歌词。
得不为 ( 怎能不 )司马懿所擒乎?
解题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从东汉灵 帝建宁二年(169)起,到晋武帝太康 元年止,描写了百年左右发生的事件, 中间着重写了历时约半个世纪的魏、 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
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曹魏,東吳,蜀漢
你读过《三国演义》吗?
理解故事情节
开端(1):司马懿兵临西城。


发展(2):诸葛亮临危施计

高潮(3、4):司马中计。

结局(5、6):孔明释计。
妙联 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
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 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 攻。
1、诸葛亮简介
诸 葛 亮 字 孔 明,外号 卧
2、诸葛亮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
在“空”字上做文章。
A、藏起战旗,隐蔽军兵“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 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B、严肃军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C、安抚军心:告诉军士“吾自有计”。
D、诸葛亮只带了两个小童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 琴”。
3、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空城计” 作何反应?他中计了吗?
学习要点
1、积极地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解决 问题,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2、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 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3、激发阅读小说的兴趣,在课外时间阅读古今 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想象能力。
字词检查
一、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懿( yì)
旌(jīnɡ)旗
城铺( pù ) 擅(shàn)动 纶(ɡuān)巾 携(xié)琴
刘备 曹操
孙权
小说的有关知识简介
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
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
典型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最主要的是 人物形象。
长篇

中篇

短篇
小小说(微型小说)
讨论课文内容
1、诸葛亮为什么要实施“空城计”?
A、军力对比悬殊之极,情况危在旦夕 。B、大兵压境, 速度之快,出乎意料。
练一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 (1)孔明分拨已定( 分派 ) (2)孔明乃披鹤氅( 于是 ) (3)莫非诸葛亮无军( 莫不是、大概 ) (4)众官无不骇然( 惊惧的样子)
2、翻译下列句子: (1)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能不被司马懿擒获吗? (2)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如果有不遵守规定,随便进出,及大声说话的,杀他!
2、司马 懿简介
❖ 司 马懿 是 魏 国 的名 将,才 智 多 变,文 武 双 全。虽然 为 魏 国 立下 不 少汗 马 功 劳,但是 一 心 却 想毁 灭 魏 国,建 立 自 己的 王 国,以便 统 一 三 国, 建 立 新 王朝。
2、司马 昭简介
❖ 司马昭(211-265)即晋文帝,晋武 帝司马炎之父。字子上(《三国演义》 中字子尚),河内温人(今河南温 县)。司马懿次子。三国曹魏后期政 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昭随父抗蜀,多 有军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 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魏帝曹髦 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 三路伐蜀,灭之。自称晋公。后加晋 王。昭死数月,子司马炎代魏称帝。 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 祖。
❖ 中计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不肯冒险,不从子午谷径取长安就是例证。
他多疑狡诈,自恃老谋深算,他的刚愎自用又使得他听不进劝告,最 终中计。明写司马实写诸葛,诸葛亮的更胜一筹,真正做到知己知彼, 懂变通。以强衬强。
❖ 释计 孔明利用司马懿的“知彼”,在打不过、守不住、跑不掉的
危急形势下,急中生智设下空城计,出其不意吓退司马。不仅是军事 较量,更是一次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