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网络化、信息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以大学生上网状况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了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标签]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努力构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便成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网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随着社会网络化、信息化和现代化趋势的不断推进,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已成为学校教育不能忽视的社会现实。

因此,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然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真正发挥信息社会化的网络功能,实现利用网络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掷地有声”,目前,对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进一步论证研究是不可缺少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2007年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上,所提交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论文达261篇,涉及到与网络有关的仅有6篇,其中5篇被收集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论文集,都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和干预实验的相关研究。

可见,目前在我国对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仅限于对少数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进行的矫正性实验研究。

而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引导学生网络生活,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统计,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年增长率达到53.3%,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天增加网民20万人。

在总体网民中,31.8%属于18—24岁的青年,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

0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让大学生离开网络是不现实的,也是错误的。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交往和休闲的新空间,它给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与身心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负面作用,而信息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就要着力引领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促进自身心理健康。

因此,在网络背景下,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地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上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要能够主动对触网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正面教育;其次,教师要能够自觉地运用网络技术和网上资源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也要对网瘾学生的行为给予诊断和矫正。

二、大学生上网状况及其心理问题的分析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为什么上网?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到底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着怎样的影响?我们必须对此做出现实的调查研究,这样,所寻找的应对策略带给我们的认识和思考才能不限于定义本身所演绎出的意义或价值,才能触动和改善人们对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处的整体环境,进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着更有利于现代人成长的方向迈进。

为此,我校采取问卷调查法和重点访谈法对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971名大学生上网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如下:1.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态度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认为网上信息可信并实用或信度一般的大学生占96.44%,认为网上信息不可信的只占1.61%。

认为网上信息不实用仅占1.95%。

这不难看出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信度评价很高,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对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还没有明确的区分,没有清晰地认识到网络世界所存在的虚拟性特征。

2.大学生喜欢的网络内容引人关注调查结果统计,大学生首选自己喜欢的网络活动内容有所不同(见图2),反映了当今大学生有多种主要的网络生活方式:首要的网络生活方式是热衷于看电影、时尚娱乐节目、小说等;永恒不变的网络生活方式是查找学习资料;不断延展的网络生活方式是网上交友和聊天;坚持时间较为持久的网络生活方式是玩网络游戏;为数不多但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网络生活方式是寻求网络色情信息。

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喜欢的网络活动不同年级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相关检验结果为F=0.095,P<0.01,其中喜欢上网休闲娱乐和玩游戏的从大一到大四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说明引导大学生网络生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3.大学生过度上网需要适当干预上网时间是衡量大学生过度上网或网络依赖的重要指标之一,西方发达国家将每天上网4小时称为染上网瘾。

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0—1小时的占54.1%;1—2小时的占28.13%;2—3小时的占13.35%;每天上网在4小时以上的有4.41%。

从图3可以看到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男生人数比例明显多于女生,这些学生多数是由于学习期间自我控制力不足,缺乏自我价值认同感,或者是人际关系疏远,为了排解无聊而染上网瘾。

因此,我们不能不关注并干预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大学生,此项工作应该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4.大学生上网聊天和玩游戏不容忽视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91.91%的大学生有网上聊天的经历,其中有6.5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上瘾,每天都聊的大学生占3.87%,而没有聊过天、也不想聊天的学生仅占8.09%。

大学生上网聊天的目的也不同,其中“消磨时间”和“发泄情绪”都各占18%以上,以交友为目的的大学生超过总数的1/3。

大学生在网上选择聊天择友对象,多数选择熟悉的和同龄人,对网友的性别不太在乎。

由于网络使用便利,虚拟社群可以给学生提供归属感,所以,还有6.32%大学生经历过“网恋”。

调查表明,有5.44%大学生把网络游戏作为自己喜欢上网活动的第一选择,在大学生喜欢的网络活动中“网络游戏”被排在第5位。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玩过网络游戏的人数占54.59%,其中有3.65%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比较上瘾的程度。

另外,从学生上网玩游戏的原因中我们会看到(见图5),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通过网络游戏可以放松心情或消磨时间,网络游戏的新异性能满足他们的感官刺激,网络在线游戏使他们获得成就感,网络的匿名性不受现实限制。

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大学生玩网络游戏的现象。

另外,在调查中,还有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上网寻求网络色情信息,这种网络生活方式特别需要引起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度关注。

三、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效应,现实中大学生自由上网或上网越来越自主化,及时到位地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生活密不可分,这些问题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现实中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如何避免网络的消极影响、正确引领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本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作出了思考。

1.转变教育观念,突出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007年1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的会上特别地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说“网事”,说明“网事”非小事!深入探讨网络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其理论学术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增强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教师信息素养不仅包括教师利用网络信息工具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服务于教学的能力,还包括教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正确引导学生的网络生活以及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的能力。

在大学生普遍上网的今天,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能局限在学科教学整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上,还要学会主动地运用现代技术或网络信息与学生沟通,实现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网络生活。

3.加强校园网建设,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权互联网作为新的信息传媒,已成为现代人获取知识、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互联网上的竞争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不仅网站多如牛毛,各种网站都想通过吸引学生的“眼球”来培养自己的网民。

如果我们不主动去占领网络阵地,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信息必将乘虚而入。

因此,完善校园网建设,净化校园网内容,对于引导大学生网络生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高校要善于利用校园网及网上资源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升校园网的文化品位及文明程度,强化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

4.规范文明上网行为,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学校应把大学生网络教育纳入正规教育轨道上来,除了开设有关网络技术课程之外,可考虑开设以网络资源利用为主题的诸如网络道德、网络交际、网络心理等等课程,使网络的交际属性、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及文明上网等方面内容融于上网全过程。

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上网聊天要语言文明,发布信息要健康有益,只有人人从我做起,自重自律,自觉维护文明的网络秩序,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生活质量才能成为现实。

5.开展科研工作,把“网瘾”矫正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没有成熟的经验。

这就需要把研究网络背景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的常规运作中,从现实情景出发,不断探寻在网络背景下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进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我们不仅要以预防心理问题为主来引导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方式,还要关注那些迷恋网络无以自拔的大学生的行为矫正。

目前,在我国关于网瘾的内涵界定及其测试标准都处于探索阶段,对于网瘾的行为矫正也没有一个规范的可操作的模式。

虽然,国外的一些学者从心理学、病理学和社会学角度提出了一些干预方法,在我国也开始尝试运用,比如认知行为疗法、动机性访谈以及团体在线支持等心理干预方法,但人们对什么是最好的治疗或治疗策略还不是很清楚。

所以,我们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同时也要通过研究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的“网瘾”治疗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