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教无类》
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
物。后来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 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 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 不去启发他。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 【译文】 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 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 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 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 加强反问语气。
【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 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 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 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 “听到就去做!”
学思结合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 言无所不说。”
【注释】回,指颜回。“说”,通“悦”。
【译文】颜回不是帮助我啊,对我 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主张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 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 好礼者也。” 【注释】 而,却,表转折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 一般人。语上,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和道理。
【译文】孔子说:“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 普通人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和道理;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下 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因材施教
3、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 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 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注释】 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 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 ‘听到就去做’。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 “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推进他一把; 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以 使他遇事能够退一步想想。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决定恢复由 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 制度,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 上大学。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的春天。 这次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 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 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 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 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邓小平功不可没!
《论语》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选文中的重要词句;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与教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重点) 3.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难点)
“无类”指什么? 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 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对 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 育。
成语积累:
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 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因材施教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以,根据;反,类推。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 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 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 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 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 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历史回眸:
1973年7月19日 《辽宁日报》报道的张铁生“白卷事件”
青年时期的张铁生(左前一)
张铁生 近照
1973年辽宁考生张铁生在大学招生文化考试
中交了“白卷”,却在试卷背后写了一封为 自己成绩低劣辩护的信。他被江青等人树为 “反对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的“反潮流 英雄” 。 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头版头条以 《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张铁生的这 封信,后来张铁生被破格录取。 自1970年起,中小学开始全面、大批地招收 新生,新生入学的首要条件是政治表现,一 切文化考核均被取消。 招收的新生以政治表现、出身为首要标准, 文化标准一开始就被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 这就使得招生工作中依靠权力和关系的“走 后门”之风在一开始便明目张胆,愈演愈烈。
注重启发,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尝,曾经;以,来,表修饰 而:表转折;罔,欺骗、蒙蔽。殆,危险。 【译文】6.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 不睡来思考,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啊。”7.光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骗, 只是空想而不学就人会陷入危险。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 人),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孔子答道:“可以啊。(但是)不如贫 穷却乐于道,富贵却喜好礼啊。”
9、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 “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
(举一反三)
【译文】子贡说:“《诗三百》说‘好比 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 好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 那就是说的这种道理吧?”孔子说: “端木赐啊,从现在开始可以同他讨论 《诗三百》了,把过去的事情告诉他就 能推知将来的事情!”
孔 子 的 教 育 思 想 及 方 法
第二则 因材施教 第三则 因材施教 第五则 注重启发,举一反三 第六则 学思结合 第七则 学思结合 第八则 不言听计从,敢于质疑 第九则 举一反三
文本探讨:
文本表现了孔子哪些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 结合文本和教育现状谈谈你对高考制度 或应试教育的看法。 有学者认为:现行教育制度过度强调死 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 学生们也承受了多年压力……严重制约 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有人大委员指出,应试教育是一些学生逃 出校门,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源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