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力牵引供变电技术课程设计

电力牵引供变电技术课程设计

电力牵引供变电技术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题目
电力牵引供变电技术课程设计
二设计目的
1)在学习完“电力牵引供变电技术”和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2)掌握电力牵引供变电系统各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3)对电力牵引供变电系统有跟深一步的认识。

三设计内容
1)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组成简述:
牵引变电所和供电臂:牵引变电所的功能是将三相的110KV高压交流电变换为两个单相27.5KV的交流电,然后向铁路上、下行两个方向的接触网(额定电压为25KV)供电,牵引变电所每一侧的接触网都称做供电臂。

该两臂的接触网电压相位是不同相的,一般是用耐磨的分相绝缘器。

相邻牵引变电所间的接触网电压一般为同相的,其间除用分相绝缘器隔离外,还设置了分区亭,通过分区亭断路器(或负荷开关)的操作,实行双边(或单边)供电。

牵引网:牵引供电回路的构成是:牵引变电所、馈电线、接触网、
电力机车、钢轨与大地、回流线。

在这个闭合回路中,通常将馈电线、接触网、钢轨与大地、回流线统称为牵引网。

牵引供电方式分类:由于工频单相交流25KV的牵引网是一种不对称供电回路,势必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电磁场,从而对邻近的通信和广播设备产生杂音干扰,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在通信方面采取加强屏蔽的措施,或将受影响的通信设备迁离影响范围;二是在供电方面采取抑制干扰的措施,随着牵引网所采取的抑制干扰措施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牵引供电方式。

a、BT(吸流变压器)方式:吸流变压器是一种变化为1:1的变压器,其原边串接在接触网Tx内,副边串接在特设的回流线(N)内,每两台BT中间安设一根将回流线与钢轨外接的吸上线。

b、AT(自藕变压器)方式:自藕变压器跨接于接触网(T)和正馈导线(F)之间,其中点与钢轨及治接触网线路同杆架设的保护线(PW)相连形式的AT供电方式。

c、同轴电力电缆方式:这是一种新型的防干扰供电方式,适用于电气化铁路穿越大城市或对净空要求较高的桥梁、隧道等特殊地段。

同轴电力电缆沿着铁路埋设,电缆的内导体作为馈电线与接触网并联;电缆的外导体作为回流线与钢轨相联,每隔一定的距离(约5~10Km)分成一个电缆供电分段。

2)单相接线的牵引变电所的原理图(图1)和AT主接线图(图2),以及单相接线的牵引变压器的工作特点和绕组连接图(图3):原理电路如图1所示。

牵引变压器的原边跨接于三相电力系统中
了电力系统三相严重不平衡,需采用平衡变压器和换相连接。

尽管这样能够改善三相不平衡状况,但由于牵引负荷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随机性,使得由此对三相不平衡改善程度受到了限制。

此外换相连接后各供电区段需要用分相绝缘器分隔,而分相绝缘器的存在使电力机车安全平稳性存在较大隐患,制约了高速、重载铁路的发展。

采用有源滤波器的同相供电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文献提出的基于有源滤波器的同相供电系统方案,不仅能实现三相平衡同相供电,而且能动态补偿谐波和无功,是较理想的新型牵引供电系统方案。

但这些供电系统方案仅局限于BT 供电方式和简单直供方式,不能直接也不宜应用于A T 供电方式。

与BT 和简单直供方式相比,AT 供电方式具有很多优势:通信防护效果好;牵引网阻抗小,供电距离长,变电所数量少;无需在A T 处实行电分段,适合高速、重载列车运行。

当前有不少电气化铁道采用了斯科特变压器和A T 供电方式,如我国北京—秦皇岛、大同—秦皇岛、郑州—武昌等电气化铁路。

我国新建客运专线,也计划采用 A T 供电方式。

其次,由于 A T 供电方式的特殊性,变电所接线方式、牵引网的结构等都与B T和简单直供方式不同,其同相供电系统的平衡变换原理、补偿电流检测算法等也与BT 和简单直供方式大不相同。

所以研究基于AT 供电方式和斯科特变压器的新型同相牵引供电系统,不仅必要而且很有价值。

四收获体会
回顾起此次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的
确,从选题到定稿,从理论到实践,在整整两星期的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这毕竟第一次做的,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之后,一定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温故。

五参考书目
《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与设计》李彦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产实习指导书》
六设计时间2007-3-6~~~~2007-3-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