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宝寨小学作文
【篇一:美丽的石宝寨】
美丽的石宝寨
南开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一班马荣杰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大地显得不再那么寒冷了。
放眼望去,到处
洋溢着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准备从老家忠
县去看“石宝寨”。
我们坐上了车,开始了愉快的旅程。
从车窗向外望去,到处都是嫩绿,好像是神仙来到这儿,一挥手,小树和小草就结束了冬眠,又
飞快地长起来。
不一会,我们随着小鸟欢快地叫声,来到了目的地——石宝寨。
走过一座巨大的斜拉桥,到了石宝寨门前。
我环顾四周,发现周围
被人们修了一道大堤,防止三峡大坝的水涌进来,整个景观就像一
个巨大的盆景。
站在寨门前,向上望去,玉印山山体陡峭,几乎与地面成直角,就
像一方巨大的印章,矗立在江边。
传说这是女娲补天,路过时遗留
下来的一方宝石。
面对长江的山体上,只见一座三百多年历史的阁
楼完好无损地展示在我面前,墙红瓦绿,十分雄伟。
我们顺着阁楼
向上走,我发现整个阁楼真的没有用一颗铁钉!十二层,这么高的
木制结构的楼是怎么建的?我不禁发出感慨,真是巧夺天工!终于
到了山顶,山顶是一块平地,有一些亭台楼阁,站在上面我放眼望去,只见山下的树木和行人比蜜蜂还小。
再往远处看,江面风平浪静,码头边,大船、小船来来往往,多得不可计数。
那些船
的汽笛声,好像因为我们的到来而欢呼。
我们下山后,吃着甘甜的甘蔗。
频频回望渐行渐远的石宝寨,心底
留下了一丝牵挂。
(文章语句通顺,表达清楚,符合写景的文章特点。
如果能够详略
得当,突出重点,这样呢读者会更加体会到你游览过的景点。
)
【篇二:石宝寨导游词】
石宝寨导游词
坐落在重庆市忠县长江北岸,西距县城40公里,东距万县52公里。
此处临江有一俯高十多丈,陡壁孤峰拔起的巨石,相传为女娲补天
所遗的一尊五彩石,故称“石宝”。
此石形如玉印,又名“玉印山”。
明末谭宏起义,据此为寨,“石宝寨”名由此而来。
玉印山是一座拔地而起四壁如削的孤峰。
清乾隆初年,借助架于石壁上的铁索在山顶修建了一座寺庙,名“兰若殿”;嘉庆年间又聘请能工
巧匠研究如何取代铁索上山,于是便依山取势修建这座楼阁。
石宝寨
塔楼,依山耸势,飞檐展翼,塔层从下至上,逐层缩小,各楼层飞
阁之间,均有曲折迂回的转梯相通,造型十分奇异。
整个建筑由寨门、寨身、阁楼组成,共12层,高56米,全系木质结构。
始建于
明万历年间,经康熙、乾隆年间修建完善。
原建九层,隐含“九重天”之意。
顶上三层为1956年修补建筑时所建。
寨内有三组雕塑群像,其一为巴曼子刎首保城的故事,其二为张飞义释严颜的三国故事,
其三为巾帼英雄秦良玉的故事。
这座精巧华丽的寨楼,原是供人们从江岸登临山顶烧香拜佛之用,
今天却是供人凭栏远眺长江江景的“小蓬莱”。
待到三峡工程竣工之后,江水水位升高,石宝寨就是江中明珠,水上仙阁了。
【篇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六单元作文:江上明珠——
石宝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六单元作文:江上明珠——石宝寨
从重庆市丰都鬼城顺江东下,大约经过一百公里后,在长江北岸,
重庆市忠县石宝镇的中心,有一坨南北走向、孤峰拔地、四壁如削
的巨大石山,它的南面倚山建有巍峨雄伟、耸入云霄,共十二层楼
的红色塔楼。
这就是被誉为江上明珠的石宝寨。
石宝寨是怎样得名的呢?传说这坨石头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后遗留
下来的一块五彩石,故当地人民叫它石宝。
后来,明末农民起义将
领谭宏据此为寨,因此,又叫石宝寨。
又因它形似玉印,所以,又
名玉印山。
整个山寨由巨石、红色塔楼、山顶庙宇三部分组成。
沿着石板路向前走,这座悬崖峭壁、四壁如削的石宝寨就耸立在面前。
只见寨身岩壁上,镌刻着一些名人题词。
如田纪云题写的江上
明珠;钱伟长题写的川东奇秀等。
再沿着石级往前走,就可见到一
个石牌坊,在牌坊的牌楣上刻着必自卑三个大字,大概是取登高必
自卑之意,说登上石宝寨,你一定会感到自己是渺小的。
它告诫我
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谦虚谨慎,不要自高自大。
过了石牌坊,向南
走二十余米,就来到塔楼门前。
只见寨门上雕刻着一些动植物,取
其福禄寿喜之意。
门楣上竖直刻着小蓬莱三个字。
传说,住在蓬莱
仙岛的何仙姑路经此地,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于是在此居住了多日。
后人便称此地为小蓬莱。
在小蓬莱下面,有碎瓷片嵌成的梯云直上
四个大字。
寨门外有一个向外凸起的吊角楼平台,这是为了供游览
者摄影取景修建的。
进入寨门,就到了石宝寨的主体部分红色塔楼,这是石宝寨最吸引
中外游客的地方之一。
塔楼依山而建,共十二层楼,越往上楼越小,通高56米。
全楼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穿抖结构修建,没有使用一根
铁钉。
塔楼每层末端均向上翘起,还有各种栩栩如生的动植物雕塑,如龙、仙鹤等。
塔楼临江的墙壁由凿了1-3个直径为1米的圆孔和
许多小方孔窗户组成,这种设计,既有利于游客远眺长江,又有利
于减轻塔身重量,保持楼内通风干燥。
为防止塔楼木料被虫蛀,所
有木料都采用马桑树,在使用前,将木料晾干,再用药水浸泡等干
后才使用。
塔楼修好后,再在所有木料上刷上一层红油漆。
这些保
护措施使塔楼木料在400年后的今天仍然完好无损。
每一层楼由几
根到十余根大圆柱支撑着,全塔共用了100余根这样的圆木。
为了
使塔身稳稳地靠在岩石上,每一根柱子都微微向岩石方向倾斜。
越
往上,倾斜度越大,使红色塔楼紧紧贴在岩石上,其目的是想把塔
楼的重心落到岩石上。
从楼梯盘旋而上,在第二层楼,有巴曼子刎首留城的雕塑。
传说春
秋时,外族入侵巴国,巴国危在旦夕,巴王求救于楚国,楚国提出
要求出兵后巴国割三个城池给楚。
后在楚国军队的帮助下,巴国取
得了胜利。
楚索城,巴曼子刎首而留城。
后来,当地人民感其忠义,于是改地名为忠州(现称忠县)。
继续盘旋而上,每层楼都有塑像、画像、名人字画等。
到了第七层楼,除了可从楼梯爬上去外,还可
出西头的小木门,沿着一条石梯,攀着链子而上。
据说这条路在还
没有修塔楼前,是人们上下的必经之道。
攀着铁链继续向上,就到
了山崖南边的一个小平台,人称望江台。
站在这里,数公里之外的
长江尽收眼底。
在望江台的北边,就是山顶庙宇部分。
山顶庙宇从
南到北依次由天子殿、玉皇殿、王母殿三大殿组成。
三大殿分别有
四大天王玉皇大帝瑶池祝寿、八仙过海等塑像,给石宝寨罩上了一
层神秘的色彩。
其实,这些塑像是后来加上的。
早先的石宝寨是有
和尚有庙宇的。
1919年新文化运动传到了石宝,当地一个叫邓牌的
乡绅,在民主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发动进步青年将寨上的数百樽菩
萨毁坏并推下了石宝寨,从此石宝寨上就再没有菩萨了。
在王母殿
北面的一个小屋里,一个小和尚手拿錾子在打石洞。
这就是流米洞。
相传,石宝寨上的这个洞能流出大米来,每天流出的米仅供和尚们吃,后来一个贪心的和尚就拿着錾子想把洞打大些,多流出米来。
岂料流米洞不但没有多流出米,反而从此不流米了。
这个故事告诉
我们:为人切勿贪心,要知足常乐。
继续向北走,就到了山顶后院,院内有一门铜炮,据载称:这是石
宝人民在同治年间,用来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武器。
站在庭院向东望去,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拔地而起,那就是石宝移民
新城。
今年三峡二期水位淹没到此后,石宝城将全迁到新城。
那时,石宝寨的四周将是一片汪洋,石宝就成了一艘名副其实的江中巨轮了。
沿着庭院左边的石级辗转而下,经过二墩岩,又回到了前寨门,这时,你回头再看一眼那夕阳辉映下的石宝寨,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石宝寨真不愧是长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