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件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件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
• 半Ag:
青霉素 磺胺 阿司匹林 奎宁 碘 二硝基氯苯 非那西酊 生漆
变应原进入机体的途径
• 呼吸道 • 消化道 •皮 肤 •粘 膜 •注 射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变态反应的过程
致敏阶段: 机体初次接触变应原,产生Ig或致敏淋巴 细胞,称致敏阶段,般为2-3周
反应阶段: 敏感机体再次接触同种Ag时,发生的变态
具遗传性 免疫力较巩固 发挥作用快,作用范围广 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起着一道防御线的作用
二、非特异性免疫的表现
• 种的免疫 • 品种的免疫 • 个体的免疫
三、非特异性免疫的机制
• 体表的防御功能
体表屏障
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 淋巴结屏障
血脑屏障
分泌物的局部抗菌作用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 炎症及吞噬作用
7S单体分子结构示意图
ss
区
区
ss
v
ss
c区
ss
枢纽
Ig单体分为两个端:
Ig单体中四条肽链两端游离的氨基或羧基 的方向是一致的,分别命名为:
• 多肽链的氨基端 (N端,L链的1/2与H链的1/4)
• 多肽链的羧基端 (C端,L链的1/2和H链的3/4)
Ig单体上分为三个区域:
• 可变区(V区):即抗原结合区或抗原结合 部。 1/2 L链的和1/4 H链的1/4。
• IgA 含量仅次于IgG,占血清Ig总量的 10-20%。分两型:血清型IgA,存在于血 清中,为单体。分泌型IgA,为2个单体和 一个蛋白片组成的双聚体。它存在于哺乳 动物的初乳、唾液、泪液鼻和气管分泌物、 胆汁、胃肠道和泌尿道粘膜上及血清中。 分泌型IgA含量高于血清型IgA 6—8倍。 分泌型IgA在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道抗传 染免疫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粘膜局 部抗传染免疫的重要体满面液因素,又称 “局部抗体” 。
• 正常体液因素的作用
• 组织的不感受性
第十一章 抗原与抗体
第一节 抗原 一、抗原的概念与特性
凡能剌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 并能与相应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 异性反应的物质,称抗原或叫免疫原,即 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叫抗原。
抗原的特性:
免疫原性:抗原能剌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感 淋巴细胞的特性,即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
四、抗体的分类
按作用对象: 抗细菌性Ig 抗病毒性Ig 抗外毒素Ig 亲细胞性Ig 抗Ig
按理化特性: IgG IgA IgM IgE IgD
按来源: 天然Ig 免疫Ig 自身Ig
按反应表现:凝集素、沉淀素、补体结合Ig
五、五种Ig的特性
• IgG 由一个7s单体构成。IgG约占血清Ig总 量的75%。IgG在血清中出现稍迟,但含量 高,维持时间长,分解缓慢,对构成机体 的免疫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抗菌、抗病 毒、抗毒素,是体液免疫的主要因素。诊 断用的血清所含抗体主要为IgG。IgG是人 唯一能通过胎盘传递的抗体人初乳中含大 量IgG。
❖ IgD 含量甚低,功能尚不清楚,可能与 某些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有关。
第十二章 特异性免疫
第一节免疫系统
骨髓
免
中枢免疫器官 胸 腺
疫
腔上襄
器
官
脾脏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
弥散淋巴结
免疫活性细胞
T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一、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一级免疫器官): 提供免疫活性细胞 并控制机体的免疫反应 组成:
坏)以免造成免疫麻痹 ❖ 产生干扰素。
第二节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
一、特异性免疫 它具有三大特点:
具有严格特异性和针对性 具有一定的免疫期 主要表现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二、免疫反应的总过程
Ag 巨噬细胞处理
超级Ag
B淋巴细胞 TH (抗原桥) T淋巴细胞
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
浆细胞
敏敏淋巴细胞
回忆反应
合
木瓜蛋白酶作用于C区 使Ig裂解为三个片段:
• 两个单价的具有抗体活性、能 结合抗原的Fab段
• 一个包含补体结合部及与亲细 胞性功能区的Fc可结晶片段
二、抗体的性质
❖ “两价抗体” ❖ 分子量大 ❖ 双重性 ❖ 不均一性 ❖ 破坏蛋白质的因素能破坏抗体
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 与特异性抗原结合 ❖ 激活补体 ❖ 结合组织细胞 ❖ 通过胎盘
第二节抗体
机体的免疫系统在Ag剌激下产生,并能 与相应Ag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称抗体。
主要存在于血清、淋巴液、脑脊液、粘 膜分泌物和组织液中,尤其以血清中含 量最高。
含有Ig的血清叫抗血清(免疫血清)。Ig 主要存在于血清Υ球蛋白部分。
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免疫球蛋白单体分子由四条肽链构成: 两条重链 (H链) 两条轻链 (L链) 形成“T”或“Y”字形 结构对称
2、B细胞:
由骨髓干细胞进入腔上襄后在腔上襄激素作用 下分化增殖而形成,经血液循环迁移至外周免 疫器官非胸腺依赖区(淋巴小结生发中心和脾 脏红髓)定居繁殖
受Ag剌激后发生分化增殖,大部分形成浆细 胞少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寿命较短仅数天(3d)。
3、参与免疫反应的其它细胞:
• K细胞:又叫杀伤淋巴细胞或抗体依赖性 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干细胞。 K细胞重要特点:细胞膜上只有IgG的Fc 受体,当特异性IgGFab段与靶细胞(如寄 生虫、肿瘤细胞)膜结合后,则IgGFc段 与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K 细胞将靶细胞杀死或破坏。
反应,称反应阶段。
三、变态性疾病的表现
有的是全身性的,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血清过敏症等;
有的是局部性的,如呼吸道反应包括酵 喘和过敏性鼻炎等,消化道反应包括采 食引起的过敏症等,皮肤变态反应包括 荨麻疹和结核等的传染性变态反应;
异体植皮脏器移植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
第二节各型变态反应及特点
根据Ig和组织细胞参与情况、抗原抗
三、天然被动免疫:
动物在胚胎时期通过胎盘或出生 后通过初乳,由免疫的母体被动 获得Ig而形成的一种免疫力。
特点:持续时间短,只有几个月, 因而仅为幼畜所有。
四、 人工被动免疫:
• 动物在注射了高免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后, 所获得的一种免疫力。
• 特点:产生迅速,注射免疫血清后数小时 即可建立免疫力,但持续时间极短,仅23周,多用于紧急治疗或紧急预防。
❖ IgM 存在于血清中,I占血清Ig总量的510%,由五个单体组成,故有巨球蛋白之 称。在血清中出现最早,但消失快。IgM 与细胞结合的特性最强。IgM对细菌有调 理作用。IGM是一种高效能的Ig,IgM有较 强的凝集作用和补体结合作用。
❖ IgE 含量极微,为单体。是亲细胞性Ig 它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碱性粒细胞、 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靶细胞上的受体 连在一起,当细胞上的IgE分子再次与相 应Ag相遇时,引起细胞损伤,导致组织 胺等一些具有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释放 引起过敏感反应,故IgE又叫致敏素。
• 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区别要点
第十三章 变态反应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 变态反应:机体再次接受同种Ag剌激后,发
生的一种机能紊乱及组织损伤的特异性免疫 病理反应,即改变常态的反应,严重时,可 导致机体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所致 疾病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或免疫性疾病。
变 应原
• 完全Ag: 异种动物血清 异种组织细胞 微生物 寄生虫 动物皮毛 饲料
体反应情况及补体是否参加等,可将
变态反应分为:
第Ⅰ型变态反应
第Ⅱ型变态反应
称速发型
第Ⅲ型变态反应
第Ⅳ型变态反应
称迟发型
第Ⅴ型变态反应
第Ⅵ型变态反应
第Ⅰ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 通常包括由异种动物血清及青霉素等 药物引起的全身过敏反应。其特点:
① 是发现最早,临床上最常见; ② 反应发生快,通常于接触过敏原后数
1、T细胞
• 由骨髓干细胞进入胸腺后在胸腺激素作用下 经10-30天分化增殖而形成,经血液循环迁移 至外周免疫器官胸腺依赖区(淋巴结副皮质区 和脾小体中央动脉周围),定居繁殖。 • 受Ag剌激后发生分化增殖,大部分形成致敏 淋巴细胞,少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 寿命较长,可存活数年数月有等。分为五个 亚群T1……T5 其中T1可辅助B细胞产生Ig。
• 稳定区(C区):氨基酸排列顺序比较稳定 。 L链的1/2和H链的3/4。
• 枢纽区(绞链区):使抗体分子由“T”字 形变成“Y”字形,暴露补体结合点。
稳定区的作用
① 激活补体 ② 具有抗原性,这是制备第二抗体和标
记抗体的重要基础 ③ 吸咐吞噬细胞 ④ 在IgE能与肥大细胞和碱性粒细胞结
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和致敏淋巴 细胞(即能与相应的免疫反应产物)发生特异 性结合反应的特性。
二、抗原的性质
• 异物性 • 大分子胶体
• 特异性 • 完全性 三、抗原的特异性与类属性
四、抗原类型
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细菌抗原 异种动物血清 同种异体组织细胞抗原 自身抗原 天然抗原与人工抗原 异嗜性抗原 和肿瘤抗原
三、机体获得抗体的方式
通过显性或隐性传染后可相应Ig 通过乳汁接受Ig 人工预防接种后,机体可产生相应Ig
第四节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机体的免疫系统在Ag剌激下 以T细胞活动为主,产生致敏淋巴细胞, 后者释放淋巴因子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又 称细胞介导免疫。
一、淋巴因子种类及其特点
二、细胞免疫的临床意义
min或数h内发作,但消失亦快;
③ 有较明显个体差异; ④ 变应原可以是完全Ag也可以是半Ag; ⑤参与抗体为IgE或IgG4 过敏性Ig,它们
吸于靶细胞上,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⑥补体不参加,故只引起机能紊乱而无后
回忆反应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