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活动方案
【方案名称】
周边环境问题与我们的生活
【方案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取得了不断地提高。
然而,在社会发展、生活改善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垃圾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物种灭绝……环境问题是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后遗症,必须由人类自己去解决。
因此,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让学生通过调查充分认识、了解、感受我们周边的环境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很有必要。
这也是我们举行“周边环境问题与我们的生活”这一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方案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们周边的环境以及存在的问题;
2.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
素养;
3.让学生在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的基础上,增
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个人素质;
4.探索我校科技文化建设的管理模式、具体途径、方
式方法和有效措施。
【方案涉及的对象及人数】
本方案所涉及的对象主要为我校六至七年级全体学生及科任老师,在调查问题的过程中还要对家长进行采访,共计370余人。
【方案的主体部分】
(一)活动内容
活动包含了四个方面,分年级对周边环境的垃圾问题、水源污染、白色污染、大气污染分别做调查和研究。
在调查和研究以后,学生们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鼓励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二)活动的组织形式
1、活动的资料通过学校图书室借阅与环保相关的图书进行查阅为主,以班主任老师网上查阅资料打印分发到班级供学生进行学习为辅。
2、分年级分区域分主题由班主任老师带队组织各班学生走街串巷对周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采集相关信息。
3、采集完信息以后通过各种形式,对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展示,进而分析研究,制定出可执行的解决周边环境问题的办法与措施。
(三)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调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周边的环境存在哪些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又会对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2)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学习了解目前全世界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调查发现问题。
(2)通过收集资料,网上查找、图书查阅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通过展示成果,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保护环境对我们自身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社会公德心,不随意丢弃垃圾。
(四)难点、重点、创新点
重点:通过调查研究周边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从而提高环保意识。
难点:对周边环境问题调查以后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活动难点。
创新点:本活动的创新点在于以往我们对环保教育都只是呈现在语言上,没有付诸行动。
而本次活动我们除了语言教育,还发动全体要开展实际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分析
问题,收集资料,利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整个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让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自觉关注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利用的各类科技教育资源(场所、资料、器材等)场所:
1、学校图书馆;
2、段家集乡学校周边各自然村;
3、废旧物品收购站。
资料:
通过读书阅报、网上查询、采访调查、实地查看等获取的资料。
器材:
铁锹、扫帚、水桶、笔记本、笔、相机(或手机)、多媒体设备等。
(六)活动过程和步骤
1、实施动员,明确目的。
本次我们开展周边环境问题调查与研究的活动,目的在于通过调查,让学生充分了解我们周边的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已经这些环境问题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从而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研究采取怎样的科学有效措施来更好地去维持环境的美好。
2、划分小组,安排任务。
根据不同年级完成不同任务,最后汇总成果,进行展示。
具体安排如下:
除此之外,每班选出学生代表负责组织各班,班主任引导,校长为总负责人。
3、准备阶段,查阅资料。
在调查之前,应该对环境问题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了解与认识,不可盲目地去调查,应当明确方向。
因此,通过读书阅报、网上查询的方式收集环保相关资料很有必要。
学校应当开放图书室,每班指定两名同学进行借阅,然后分发各班供学生阅读。
另一种形式是由班主任老师在网上查询资料,然后打印出来供学生学习。
这一阶段和以上阶段总计用时一天。
4、走街串巷,实地调查。
第二天,就要开始实地调查,采集真实资料。
每个班级应该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调查任务和知道要去周边的哪个村子,由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代表组织,科任老师保护学生的安全,分头行动,展开调查。
具体调查方法如下。
a.垃圾问题。
这方面的调查有意安排的区域是街道和与街道相邻的北头村,因为街道的垃圾问题比较突出,在这里调查比较有针对性。
如街道的垃圾桶、下水道,集市过后的垃圾清扫,街边的废品回收站,沟边的垃圾堆积等,可以用手机或相机采集照片,也可以用纸笔记录。
b.水源污染。
这方面的调查有意安排在了东庄村,因为东庄村有水井,并且距离沟畔较近,沟底还有河流水,都可以是我们的调查对象,也可以对附近的居民进行采访调查。
c.大气污染。
这方面的调查安排在了郭胡同村,因为对于农村而言,大气污染来源并不是工厂废气和汽车尾气,主要是居民焚烧垃圾和烧火炕导致的,所以要选在居民人口较为密集的村子里,而郭胡同村就比较理想。
d.白色污染。
这方面的调查安排在了西沟村,因为西沟村相对来说比较偏僻,街道上的垃圾大多被运送到了这里的沟边倾倒、填埋,所以对于调查白色污染比较理想。
4、整理资料,成果展示。
第三天,对调查以后所收集到的信息与资料要分班级整理、分小组讨论,得出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然后把成果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出来,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探讨。
成果展示的形式主要有:
a.让学生把读书阅报、网上查询所搜集到信息,通过手抄小报的形式在学校公示栏张贴展示;
b.每个班级以环保为主题办一次黑板报;
c.学生把采集到的照片通过幻灯片或投影仪大屏幕展示出来,共同分享;
d.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把以环保为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展示在宣传栏中,供大家欣赏;
e.全校举办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和知识抢答赛;
f.针对这次对周边环境问题的调查,分小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科学合理的办法与策略,写成文章,评比以后展示。
5.付诸实施,抓紧落实。
第四天,把学生们通过调查、研究、讨论得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策略,在老师的监督下付诸实施、落实到位,真正地学以致用,指导实践,实实在在地解决周边的环境存在的问题,比如说把学生总结分析出来的科学合理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讲给家长听,说服家长,保护环境。
(七)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1、本活动项目比较多、参与人数比较大,因此实施起来比较耗时,至少需要四天时间,因此,在周末或假期开展比较好。
2、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免不了要去一些深沟水边等危险的地方,因此,科任老师必须要做好学生的安全保卫工
作。
3、低年级学生在活动的分析与总结阶段可能会存在困难,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
(八)预期效果与呈现方式
通过调查和收集资料,学生会了解我们周边所存在的一些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再通过环保知识教育,学生会懂得恶化的环境对人们的生活会有多大的危害,美好的环境是人人都向往的,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和提高自身素质,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预计在此次活动中,学生的思维、知识、阅历、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和改观。
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会养成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的良好习惯,并进而增强学校的科学文化氛围。
(九)效果评价标准与方式
活动开展两三周以后,观察校园的环境卫生是否有所改观,再去走访学生家里,看看周围环境是否有所改善。
评价方式:
1、每班选定优秀环保文章、环保绘画、环保演讲、知识竞赛、环保摄影各一名进行奖励。
2、综合评定每个班级在此次活动中的表现,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总而言之,我们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后进行实践活动,这个活动是一个改善学生生活习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它需要我们老师的正确引导,更需要学生的足够重视和全心投入。
如果此次活动开展成功了,将对他们终生有益。
使他们懂得,在面对问题时,可以找出多种办法,并从中找出科学合理的最佳方案。
在活动中,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知识就是力量”,用知识指导实践,可以事半功倍。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提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