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1.2 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

浙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1.2 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

浙教版初中数学
浙教版初中数学 重点知识精选
掌握知识点,多做练习题,基础知识很重要! 浙教版初中数学 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
TB:小初高题库
浙教版初中数学
1.2 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1)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具体操作等数学活动,学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锐角的三角 函数值。 2.经历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过程,促进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等能 力的发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 的好 奇 心,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测量江河的宽度、船 舶的定位等,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要应用到三角函数知识。在上节课中已经学习了 30°, 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进行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计算,但是生活中的问 题,仅仅依靠这三个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来解决是不可能的。本节课让学生使用计算器 求三角函数值,让他们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体验发现并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 解决方法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源:学.科.网 Z.X.X.K]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 15 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发展趋 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然要依靠具体的经验材料和操作活动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 系。另外,计算器的使用可以极大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依据教材中提供的背景材料, 辅以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学生自小学起就开始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的操作比较熟悉。同时,在前面的课程中 学生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与它们相关 的简单计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来源:学科网] 1.梯子靠在墙 上,如果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 60°,梯子的长度为 3 米,那么梯子底 端到墙的距离有几米? 学生活动:根据题意,求出数值。 2.在生活中,梯子与地面的夹角总是 60°吗? 不是,可以出现各种角度,60°只是一种特殊现象。 图 1(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如图 1,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 A 到达点 B 时,它走过了 200 m。已知缆车的路线与 平面的夹角为∠A=16 °,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 哪条线段代表缆车上升的垂直距离? 线段 BC。 利用哪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求出 BC? 在 Rt△ABC 中,BC=ABsin 16°,所以 BC=200sin 16°。 你知道 sin 16°是多少吗?我们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值。 那么, 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呢? 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要用 sin cos 和 tan 键。教师活动:(1)展示下表;(2)按表 口述,让学生学会求 sin16°的值。按键顺序显示结果 sin 16°sin16=sin 16°=0275 637 355 学生活动:按表中所列顺序求出 sin 16°的值。
TB:小初高题库
浙教版初中数学
你能求出 cos 42°,tan 85°和 sin 72°38′25″的值吗? 学生活动:类比求 sin 16°的方法,通过猜想、讨论、相互学习,利用计算器求相应的三 角函数值(操作程序如下表): 按键顺序显示结果 cos 42°cos42 =cos 42°=0743 144 825tan 85°tan85=tan 85°=11 430 052 3sin 72°38′25″sin72D′M′S 38D′M′S2 5D′M′S=sin 72°38′25″→ 0954 450 321 师:利用科学计算器解决本节一开始的问题。 生:BC=200sin 16°≈5212(m)。 说明: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操作方法。 (三)想一想 师:在本节一开始的问题中,当缆车继续由点 B 到达点 D 时,它又走过了 200 m,缆车 由点 B 到达点 D 的行驶路线与 水平面的夹角为∠β=42°,由此你还能计算什么? 学生活动:(1)可以求出第二次上升的垂直距离 DE,两次上升的垂直距离之和,两次 经过的水平距离,等等。(2)互相补充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函数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 1.一个人由山底爬到山顶,需先爬 40°的山坡 300 m,再爬 30°的山坡 100 m,求山 高(结果精确到 0.1 m)。 2.如图 2,∠DAB=56°,∠CAB=50°,AB=20 m,求图中避雷针 CD 的长度(结果精 确到 0.01 m)。 图2图3 (五)检测 如图 3,物华大厦离小伟家 60 m,小伟从自家的窗中眺望大厦,并测得大厦顶部的仰角是 45°,而大厦底部的俯角是 37°,求大厦的高度(结果精确到 01 m)。 说明:在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要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困难给 予及时的指导。[来源:Z#xx#] (六)小结 学生谈学习本节的感受,如本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如 何解决困难,等等。 (七)作业 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tan 32°;(2)cos 2453°;(3)sin 62°11′;(4)tan 39°39′39″。 图 42如图 4,为了测量一条河流的宽度,一测量员在河岸边相距 180 m 的 P,Q 两点分别 测定对岸一棵树 T 的位置,T 在 P 的正南方向,在 Q 的南偏西 50°的方向,求河宽(结果精 确到 1 m)。 五、教学反思 1.本节是学习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并加以实际应用的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三角函数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知识点不是很 多,但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 且在意志力、自 信心和理性精神 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2.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依据教材特点创设问题情 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取得了成功。
TB:小初高题库
[来源:] ,就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学会生活。数学思维
可以让他们更理性地看待人生
TB:小初高题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