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方文学试题集

东方文学试题集

东方文学试题一、名词解释1、“物语文学”“物语”,即“语物”,是说故事、讲事情的意思。

“物语文学”是日本古典文字的一种体裁,产生于平安时代,公元十世纪初,它在日本民间的基础上形成,并接受了我国六朝,隋唐传奇文学的影响,用假名写成。

开始,“物语文学”分为以《竹取物语》为代表的纯属虚构且富有传奇色彩的物语和以《伊势物语》为代表的以和歌为中心的物语。

这些物语,脱胎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是向独立故事过渡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缺点就是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和艺术的完整性。

直到《宇津保物语》和《源氏物语》的产生,“物语文学”从深度和广度上才可以说发生了质的变化。

再后来,又产生了历史物语和军纪物语。

总而言之,“物语文学”,是对日本以“物语”命名的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总称。

“物语文学”的鼻祖是《竹取物语》,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物语文学的最高成就。

2、“佛教文学”“佛教文学”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受到佛教影响、包含佛教义理的文学创作;狭义则专指那些富于文学性的佛教典籍及其演义。

一般指的是后者。

佛教认为,宇宙万物的实相(最高本质)高深莫测,必须借助“艺教”(文学艺术)才能形象地加以说明,于是佛经中便常常借用一些民间故事说明和比喻一个深刻的教义或原理,这部分佛经及其演义便被称为佛教文学或佛经文学。

佛教文学中最具有文学性的主要有《本生经》、《百缘经》、《天譬喻经》、《妙法莲华经》、《百喻经》等等。

这些故事中洋溢着古代印度人民所崇信的和平、牺牲、慈爱、忍让、诚信等等道理,表现了较高的语言艺术水平,朴素中透出哲理,单纯中含有深邃。

3、“东方三大文学圈”随着中古东方多个文化中心区的不断地向四周扩散,以及不同文化区域经过整体化的统合,中古东方的文化拓展为三个大的地域分布范围,形成佛教文化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以及汉文化圈。

三大文学圈的核心就是其各自的宗教文化,分别是:南亚得佛教文化圈以印度教思想体系为依据;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则以伊斯兰教意识为准绳;东亚的韩文化圈是以儒、释、道学说为指导的。

4、《吉檀迦利》《吉檀迦利》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部诗集,也是最能代表他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的诗集。

“吉檀迦利”是“神之献”,即“献给神”的意思,其实质上是一部抒情哲理诗集。

这部诗集的核心内容是写人与神的关系,表现诗人对神的崇拜、向往和追求以及要求与神合一的强烈愿望。

在这里,所谓“神”有着三种含义:神是终极无限,宇宙生命力以及宇宙精神的写照,这体现了作者泛神的思想;神又是和谐、协调和仁爱境界的表现,这体现了作者泛爱的思想;神还是真理、光明和自由的象征,这体现着作者爱国的思想。

对神的追求,既反映了诗人对无限宇宙精神的向往,也反映了诗人对与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吉檀迦利》并非宗教诗集。

20世纪的印度族民解放运动,是它产生的社会土壤;泛神论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爱国主义是其主旋律。

散文诗形式的大胆运用,情景契合,颇具生动性,并且运用了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朦胧美,都是它的艺术成就。

5、“私小说”1.“私小说”,是近代日本受自然主义思潮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它遵循自然主义的创作原则,若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孤立地描写个人身边的琐事和心理活动,特别是坦白自己的矛盾和丑恶,把自我直接了当地裸露出来,且不重视虚构和想象。

代表作包括有:岛崎藤村的《破戒》,田山花袋的《棉被》、《生》等。

6、《吠陀》“吠陀”原意是“知识”、“学问”,后来演变成为“经典”、“圣经”之意。

《吠陀》是指以“吠陀”命名的民间集体创作的四大诗歌总集,即《梨俱吠陀》、《挲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其中最古老的就是《梨俱吠陀》。

《吠陀》是婆罗门教的圣典,也是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

它记录了当时的宗教、利益、哲学和民俗。

是由婆罗门教的祭司整理编订成册,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期就初具规模。

7、《罗摩衍那》《罗摩衍那》被称为“大诗”、“最初的诗”,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

“罗摩衍那”意即“罗摩的故事”,由7篇组成,长10万行。

以主人公罗摩和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为全诗的主线,展示了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全貌。

通过描写宫廷内部的阴谋与矛盾,列国之间的纷争与战斗,批判了反面人的凶残、奸诈、无耻,赞扬了正面人物的善良、勇敢、正义,成功地表现了古代印度人民对崇高精神、美好情操、政策法度、国王职责、社会理想的纯朴理解。

核心故事是写王子罗摩与魔王罗波那的矛盾冲突。

主题思想是:颂扬英雄主义,歌颂光明、正义,善良必将战胜黑暗、邪恶和暴力。

《罗摩衍那》既是一部史诗,也是印度文化、文明和思维方法的一座宝库。

其题材的构思、感情的表达、风格的自然、修饰的手法等都表明它已经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在国外也有深远的影响。

8、“梵语文学”古代印度以梵语作为通用语,其文学也以梵语为语文,因此,古代印度文学通称为梵语文学。

它的发展时期答可以分为吠陀时期,史诗时期和古典文学时期。

涌现了大批不朽的著作。

婆罗多牟尼的戏剧理论专著《舞论》是印度最早的文论著作。

马鸣的剧作《舍利弗传》是现存最早的梵剧。

伐致呵利的《三百咏》是著名的抒情短诗集。

迦梨陀娑的剧本《沙恭达罗》和长篇抒情诗《云使》是梵语文学的最高成就。

9、俳句是日本古典诗歌的重要体裁之一。

俳句的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日文字母组成;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

主要是描写大自然,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受,多用比喻、暗示等手法。

形式短小,故被称作诗坛上的盆景艺术。

著名的俳句作者有松尾芭蕉、谢芜村、小林一茶和正冈子规等。

10、“唯美派”“唯美派”又称“新浪漫派”、“恶魔派”。

在近代日本文学中,同自然主义文学暴露现实和自我的丑恶相反,该派作家企图在追求肉欲的描写中发掘美,崇尚唯美主义的文艺观。

作品基调幽暗、感情放纵、词藻艳丽。

将文学引向唯美主义和艺术至上主义,把艺术视作回避现实的避难所。

作品很少见到对现实的批判,只表现在官能享乐中得到的精神满足,常常描写变态心理和颓废情绪,是日本近代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上的反映。

代表作家有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以及后来的川端康成。

11、“苏菲文学”“苏菲”意为“羊毛”,指该派成员身着粗毛织衣,以示简朴。

“苏菲派”是伊斯兰教中的神秘主义教派,主张通过克己拜功、沉思冥想达到人神合一的境界。

不少诗人都深受其影响。

苏菲派长老为了传播、普及教义,常托借诗歌的形式,寓苏菲思想于抒情叙事诗歌之中,因此逐渐形成了苏菲文学这种宗教文学。

代表人物是诗人阿塔尔、莫拉维。

苏菲文学汇集了大量波斯的民间故事、寓言、警喻、传说、轶闻,为保存和传播这部分文学遗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它在艺术上也相当精巧圆润,给中古波斯文学增添了异彩。

12、“旅美派”旅美派:又称“叙美派”。

是20世纪20年代由旅居美国的黎巴嫩、叙利亚等阿拉伯作家和诗人所组成的文学流派。

1920年这些作家和诗人在纽约成立“笔会”,后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学风格,因而得名。

该派作家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对阿拉伯在外国人压迫下的落后状况表示不满,号召人民反对外国统治者,真实描写了阿拉伯人在美洲的奋斗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过程。

抒发对祖国的思念、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感情。

该派代表作家有纪伯伦、艾敏-雷哈等。

13、《亡灵书》《亡灵书》是埃及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诗歌总集之一。

它是宗教诗篇的庞大总集,其中汇编了大量的歌谣、祈祷文、颂神诗、咒语诗、神话诗等,内容驳杂,种类繁多,是古埃及神话传说的宝库。

《亡灵书》既是一部具有珍贵文学遗产价值的诗歌总集,由是一部保存了重要生活习俗的历史文献。

其中的题材和主题,特别是关于神话方面的,对西亚、希腊,对后来的东方和世界的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悬诗”“悬诗”又叫“金诗”。

中古时期,阿拉伯人每年在朝拜克尔白天房之前都要举行盛大的赛诗会,人们当中朗诵自己的作品,然后把伏胜之作用金水写在细麻布上,悬挂在天房的帷幕上,故城“悬诗”。

由此可见,“悬诗”是赛诗会上获胜作品的荣誉称号。

“悬诗”的主题是颂扬部族和部落的英雄人物、赞美游牧民族的善良品德和生活习尚。

它有一定的格律要求。

代表诗人是盖斯,有《盖斯悬诗》。

15、东学西渐在东方文学中,“东学西渐”主要是指在上古和中古时期,东方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古代世界文学最早的发源地,从而这个时期东方文学的成就向西方传播,对西方文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的情况。

这里的“东学西渐”,是与近现代东方文学中“西学东渐”的情况相对应的。

表现在例如:在人类思想的全部历史中,没有第二部书能像古希伯来的《圣经》文学那样长期统摄西方的精神领域,并成为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之一。

它对西方的思想意识、哲学观念、宗教理论、伦理道德、政治法律、文学艺术以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广的影响。

二、简答题1、谈谈《吉尔伽美什》的基本思想倾向。

(参考一)史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反映远古时期人和自然的矛盾,表现了人类对生命与死亡的奥秘的探求和企图战胜死亡的愿望。

史诗突出的颂扬了为民造福的思想和英雄主义气概,并颂扬了敢于违抗神意顽强探索真理的斗争精神。

史诗中明确交待了英雄倒地身亡的结局,奏出了英雄必死的挽歌调子。

在与恩启都苦斗结交之前,吉尔伽美什的残暴统治方式使得人民愤怒,以致祈求神灵将他除掉,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形成时期阶级矛盾的激化程度。

至于两个朋友结交之后,为民造福,为民立功的举动更显得高尚可贵,进而得到彰显。

为了人民的幸福与好友的复活,以及对生死真理的探索,吉尔伽美什不惜违抗神的意志,冲破各种自然力的以及神造的束缚与艰险进行斗争。

这两个思想倾向使得史诗的情调昂扬、奋发,以至最终吉尔伽美什空手而归,他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探索精神则显得更为壮美。

(参考二)思想内容由两个层面构成:历史层次展现过渡时期巴比伦的社会面貌,赞美为民立功的英雄人物和英雄行为,歌颂勇于违抗神意的斗争精神;哲理层次探索生命的奥秘,说明人的自然生命有限,死亡不可避免,可望永生只是徒劳的幻想,但是精神可以永垂不朽。

在同自然暴力和社会暴力的斗争中,突出了史诗的英雄主题。

2、日本近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其主要成就是什么?近代日本文学的发展一般分为4个时期:第一,启蒙时期(1868—1885):这是奠基时期。

主要是西方作品的翻译和政治小说的创作。

坪内逍遥1885年发表近代文学理论的启蒙著作《小说神髓》,宣告了近代文学的开端。

第二,成长时期(1886—1904):此时期文学迅速发展。

二叶亭四迷发表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浮云》,森鸥外发表近代最早的浪漫主义小说《舞姬》等,很多作家都创作了成就卓著的文学著作。

第三,成熟时期(1905—1911):自然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