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5课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人音版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5课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人音版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2.学习现代京剧选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二.重点难点
通过本单元的聆听与表演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体会“京韵”,感受“中国的歌剧”京剧,让学生不要感觉京剧离他们很遥远。

三.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从戏曲知识导入
1. 聆听《京调》感受其韵味
2.介绍戏曲音乐的主要因素:(1)地方语言:戏曲唱腔的产生是以地方语言为基础的(2)唱腔风格:唱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京剧是以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的音乐风格。

本唱腔是二黄腔。

3.聆听《智取威虎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学生可以轻声跟唱,以体验京剧
4.京剧四大名旦。

二、京剧四大行当的介绍。

1.媒体演示,教师讲解。

师:京剧根据人物的性别,个性等把人物分成四大类,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生”一般指男性演员,在每个行当里,不同的年龄职业的人物又有不同的行当名,比如:画面上的这个叫老生,而这个年轻的叫小生,另外还有武生。

“旦”是指女性角色,如年龄大的叫老旦,年纪轻的叫花旦,“净”则是指“花脸”。

“丑”则是指诙谐滑稽或小奸小恶的人,就象画面上的这位水浒传中的石迁一样。

2.请学生表演。

师:介绍完四大行当,我们就要请出我们班里的四大名角来为我们演出,请同学们来做票友,如果他表演得好,就给他喝彩鼓掌,好不好?
3.四位学生分别着生、旦、净、丑面具出场表演、造型。

4.请学生分辨角色,教师还可以为生角加上假胡须,以分辨老生与小生。

三、介绍四大功夫,即京剧的表演形式。

1.师讲解。

师:京剧不仅在角色上内容丰富多彩,并且还有形式多样的表演形式,我们一般把它叫做四大功夫,那就是唱、念、做、打(媒体出示。

)你们谁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2.请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唱:演唱
念:念白,具有音乐性,象唱歌。

做:只表演,不出声,有节奏性,象舞蹈。

打:打斗时的表演动作。

3.欣赏《华容道》片段,请生分辨四大功夫。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很精彩的故事《华容道》,在这个片段里就包括了这四大功夫,我们一边来
4.欣赏演员的精彩演出,一边分辨这四大功夫,(简单介绍《华容道》)。

生观看录象,并请生做票友,在精彩的地方鼓掌、喝彩。

教师做适当的旁白介绍。

5.请生学一学打斗的动作,形式多样的参与。

师:在这场戏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精彩的打斗表演,人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的精彩表演,都是在台下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我们虽然不能做到那么专业,但是我们班里也一定有许多这方面的好手,我们请大家都来露一手,如何?
四、京剧脸谱
1.聆听《说唱脸谱》
京剧,角色图案和颜色是用来舞台化妆用的。

2.教师总结: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在京剧中有些人物的脸上有一些图案和颜色,是京剧特有的舞台化妆艺术。

这种用来化妆用的图案和颜色在京剧中叫脸谱。

[课件演示]:(出示脸谱资料)
京剧——舞台化妆——脸谱
3.起源:
教师讲解:京剧脸谱的起源与面具关系密切,人类早期的战争面具、傩舞面具、汉代百戏假面具都是戏剧脸谱的远祖。

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

4.意义:京剧中为什么要用脸谱化妆?
教师总结:脸谱是京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

是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人物的形象进行夸张,以突出、强化人物的生理特征——面貌及个性,而采用的一种手段,用来造成舞台的效果。

5.脸谱在京剧中的运用:京剧中那些角色运用脸谱化妆?
京剧中的脸谱通常用于“净角”和“丑角”两大类人物形象的化妆上。

生、旦角很少
6.京剧脸谱的谱式:
教师总结:京剧脸谱在应用和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谱式,约十余种,这是其中的六种。

7.那位同学知道京剧脸谱上的颜色是起什么作用的?
京剧脸谱的颜色是以一种颜色象征某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这种颜色称为“主色”,它是一个脸谱最主要的直觉表现手段。

艺术家用红、蓝、白、黑、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