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热膜采暖问题十个

电热膜采暖问题十个

电热膜采暖问题十个一.远红外线低温热辐射地热采暖的主要优点时间:2009-05-15 09:29舒适:远红外线热辐射低温地热采暖的室内实体的温度高于空气温度,人体离墙体等物体较近时没有冷辐射感人体直接接受辐射热,有阳光般温暖的感觉;没有对流采暖方式的燥热感。

地暖系统直接发热,无机械介入,无噪声。

清洁:远红外线热辐射低温地热采暖方式空气对流量很小,室内无浮沉,空气清洁,有利于健康。

保健:远红外线热辐射低温地热采暖系统发热后产生远红外线,如长期使用,对人体有保健作用。

美观:所有超薄的发热材料都隐蔽在地材下,无裸露物体;并且可以和家居装饰同步进行,美观性好。

地热采暖与传统的热水式散热器方式采暖相比,节省了管道和散热器所占用得空间,家具摆放也非常方便。

可控:远红外线热辐射低温地热采暖系统的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温控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调整每个房间的温度,做到运行费用自我控制。

环保:远红外线热辐射低温地热采暖使用的是清洁的电能源,在完成采暖的运行过程中无排放物,对环境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节水:远红外线热辐射低温地热采暖方式,是电能直接转换成热能,不用水做媒介,节省了宝贵的水资源。

节地:远红外线热辐射低温地热采暖方式,是将电源引进室内与发热材料接通即可发热,无需建造锅炉房,节省了宝贵的空间和土地资源。

二.分析远红外线电热膜系统节能时间:2009-05-07 14:47一、效率节能远红外线电热膜属面发热材料辐射采暖,电热转化效率可达到98%以上,同样的耗电量电热膜采暖可以在短时间使室温升高,使人感到温暖。

传统的电采暖热效率均低于85%,而且由于需要空气对流采暖,室内升温缓慢,同等条件达到相同的室温,电热膜采暖方式的节能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电采暖。

二、管理控制科学节能由于电热膜采暖可以分区、分室、分时、分温度的灵活控制,是其他传统采暖、燃气采暖、电采暖等系统采暖方式不可相比的。

以分室、分时控制为例,可以把不同功能区的室温做不同的设定,根据使用需要可灵活设定温度和时间。

比如:卧室晚上有人居住的可按需要调高些,如24℃,没人居住的或白天上班室内无人时温度可调低些,如16℃;客厅有人活动时温度调高些,如18℃,无人活动时调低些如12℃—14℃;卫生间有人洗澡时调高可调到20℃以上,平时可调到16℃左右,上班无人时还可再调低些;厨房使用温度可以调在14℃—16℃,不用时温度可调在12℃;整栋房子待租或主人外出旅游时,可以设值班温度5℃—8℃维持房间不冻,用时又能快速升温,较短时间内达到要求的使用温度。

在电费分时段“峰、谷、平”计费采暖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程控温度控制器灵活设定各房间在不同时间段,控制在不同的温度,充分利用谷价电来节约电费。

例如:在谷价电时段,夜间23:00—早7:00这一段,是冬季夜晚最冷的时侯,是人们睡眠的时间。

可以在这一段将温度调得稍高些;而次日7:00—15:00的峰价电时段,正值白天室外环境气温较高的一段,此时室温可以设定稍低些;在平价电时段,也是人们即将休息的时段,温度可以再提高一点,等等。

总之,各个房间在不同的时间段,均可根据用户需要灵活调试。

通过人为干预,科学使用,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而且在保持环境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也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三、建筑保温节能由于电热膜采暖系统对建筑物整体保温系统的改造,使得整栋楼宇基本达到了建设部要求的节能建筑的标准。

不仅使采暖的能源消耗大量节约,也同时使夏季空调制冷的电能消耗同样可以节能30%-50%。

这样以来,较之改造之前的情况,综合采暖制冷费用的节约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而且,电热膜采暖系统使用寿命长达8—15年,故障率极低,几乎没有多少维护费用。

如果,将这一部分节省的费用完全归结于冲减电热膜的采暖费用,那么电热膜采暖就是廉价的了。

相比之下,其他的采暖方式都存在着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设备老化,效率降低,管路结垢甚至爆管大修等一系列问题。

越到后期,管理越困难,各种费用接踵而至,用户负担加重,面临用也难,修也难,改造也难的困扰。

可见,电热膜采暖方式不仅节能,而且省心。

这样分析节能效益的思路综合起来就是:综合节能效益=直接采暖效益+制冷节能效益+隐含节约效益四、社会效益红外线电热膜采暖,它所发射的红外线是8—13微米,被医学界称之为“人体生命线”。

这段频谱对人的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加上远红外线电热膜辐射采暖使人如沐阳光,近不灼人远也温暖,室内的温度地面和顶棚的温差不大于±2℃,营造了一个十分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

高品位的环境是现代人所重视和追求的,也是一个新的卖点。

从这一点上讲,不仅是节省运行费用,也同时能为经营者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五、电热膜采暖与传统采暖方式系统运行费用的对比估算(一)室内温度按16℃-18℃计算:以大别墅475平方米的房间为例:在房屋没有进行节能保温改造的情况下,电采暖的传统采暖方式是电热水器循环采暖,热负荷取60W/m2,采暖总负荷为475×60W=28500W,平均每天使用8小时,耗电228千瓦时(度),按每度电0.5元计算,折合人民币114元;整个采暖季150天,采暖费用是114元×150=17100元.电热膜采暖,在房屋做了节能保温改造的情况下,热负荷取60W/m2,采暖总负荷为475×60W =28500W,节电率保守一点,取40%,平均每天使用8小时,耗电228千瓦时(度)×0.60=136.8千瓦时(度),按每度电0.5元计算,折合人民币68.4元;整个采暖季150天,采暖费用是68.4元×150=10260元.如果按北京市集中供暖标准(室内温度16℃-18℃)计算,集中供暖收费标准是18元/m2×475=8550元。

由以上简单计算可以看出:电热膜采暖比电热水器采暖节省17100元-10260元=6840元,电热膜采暖比集中供暖费用多10260-8550=1710元。

(一)室内温度按22℃-26℃计算:根据酒店要求,按四星级标准——室内温度按22℃-26℃计算,热负荷要增加40%左右。

仍以大别墅475平方米的房间为例:在房屋没有进行节能保温改造的情况下,单体别墅电采暖的传统采暖方式是电热水器循环采暖,热负荷取80W/m2,采暖总负荷为475×80W=38000W,平均每天使用8小时,耗电304千瓦时(度),按每度电0.5元计算,折合人民币152元;整个采暖季150天,采暖费用是152元×150=22800元.电热膜采暖,在房屋做了节能保温改造的情况下,热负荷取80W/m2,采暖总负荷为475×80W =38000W,节电率保守一点,取40%,平均每天使用8小时,耗电304千瓦时(度)×0.60=182.4千瓦时(度),按每度电0.5元计算,折合人民币91.2元;整个采暖季150天,采暖费用是91.2元×150=13680元.由以上简单计算可以看出,室内温度按22℃-26℃计算:电热膜采暖比电热水器采暖节省22800元-13680元=9120元,这里,并没有同燃油采暖系统的昂贵运行费用相比较,电热膜采暖系统节省的维护维修费用也未做比较,然而其节能优势已经是显而易见的。

三.电热膜定义及类型划分时间:2009-05-15 14:03本讲要旨:电热膜是电热产品体系中的一个细分类别,是新型电热产品。

电热膜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和分类,笔者曾著文定义电热膜并将电热膜按发热体材料划分为四种类型。

本讲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温辐射电热膜》标准讨论稿涉及的电热膜定义和分类内容为主线,主要对电热膜定义和类型划分作了阐述,同时对“碳基印刷油墨、金属基、碳纤维、高分子”等四种类型电热膜的发热材料、相应的电热膜生产加工工艺作了介绍。

一、电热膜定义电热膜是直接将电能转换成热能的电热元件,与电热管、电热棒、电热板、电暖器、电饭煲、电磁炉等一样,是电热产品庞大家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不同的是,电热膜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产品类别,应用历史也只有短短的十年左右,应用领域也远不如其他电热产品广泛,所以人们对电热膜的认识和了解还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

电热膜,英文名“hot film”或“electrothermal film”,日文名“面状发热体”。

在国内外的教科书和词典里难以查找到电热膜的准确定义,国内前几年对于电热膜的定义大都是基于电热膜厂家的宣传资料,以碳基印刷油墨电热膜为主,如:“电热膜是一种通电后能发热的半透明聚酯薄膜, 由可导电的特制油墨、金属载流条经加工、热压在绝缘聚酯薄膜间制成。

”原建设部在2005年对于电热膜的建筑工业行业标准的立项报告中的名称亦为《低温辐射聚酯电热膜》,显然也是指碳基印刷油墨电热膜,后来更改为《低温辐射电热膜》。

最近几年来,随着各类电热膜的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及市场应用,人们对各种类型电热膜有了逐步认识和了解的机会,如何更加准确定义电热膜也成了业界普遍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之一。

二、电热膜分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叫做电热膜的产品有十几种,加上具有电热膜结构以其他名字命名的类似产品,电热膜产品类别共计在20种以上。

笔者在2006年第10期的《供热制冷》杂志上在国内首次提出按电热膜发热体材料分类,把电热膜分为“印刷油墨型、碳纤维型、金属丝(片)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型”等四种类型(以下简称四分法)。

《低温辐射电热膜》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把电热膜分为金属基和非金属基两类(以下简称两分法),而非金属基电热膜再细分为碳纤维、碳基油墨和高分子三种类型。

电热膜两分法和四分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两分法把非金属基电热膜作为Ⅰ级,除金属基以外的其他三种类型电热膜作为它的次级即Ⅱ级,这尽管从逻辑关系上讲没有错误,但是两分法强调了金属材料,弱化了其他材料的地位,而包括电热材料在内的新材料的技术进步速度是很快的,如此,未来的非金属基电热膜的次级类型将会不断增加,而金属基电热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再再行分类的可能性不大,这样会形成两大类电热膜家族成员的严重不均衡,即:非金属基电热膜有了庞大的家族且甚至已经到了第Ⅲ级、第Ⅳ级,而金属基电热膜仍然还是只有一个成员。

况且两分法是参照国家标准《红外辐射加热器实验方法》(GB/T7287-2008)中按辐射基体分类红外辐射加热器的分类用于电热膜,而红外辐射加热器类型划分本身也值得商榷,列举如:非金属基红外加热器类型中“半导体类加热器”明显包括“陶瓷类、搪瓷类、高硅类、锆英砂类加热器”等,而被列入非金属基类的“聚酯薄膜加热器”当然也可能是封装的金属基发热材料即“金属基加热器”。

除上述两分法和四分法外,大部分电热膜生产厂家从不同角度给自己的产品命名,有的以电热膜外覆绝缘材料定义电热膜,如:聚亚酰胺电热膜,硅(橡)胶电热膜,云母电热膜,PET 电热膜;有的是以电热膜功率密度大小定义,如低温、中温、高温电热膜;有的从强调辐射热概念定义电热膜,如:辐射电热膜,远红外电热膜;有的强调发热体颗粒大小,如:叫纳米电热膜、碳纳米电热膜;也有如“生态电热膜”、“电热地膜”则分别从电热膜的环保特性和地暖应用方式上定义电热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