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之开头和结尾
四、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一)全盘照抄
• 无重点、无侧重的全盘照抄 • 原因:
• 一是:没有区分议论文写作和记叙文写作的区 别,以记叙文的写作方式来写议论文;
• 二是:没有从审题立意的角度对材料进行取舍, 同时又不知道对材料进行概括。其结果是引述 材料过多,分析论述的力度被削弱。
阅读下面的材料
解决问题
•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根据观点去 选择材料进行引述
如乙同学的观点——客观公正地评价人, 很显然她是整体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去立意 的,因而在选择引述材料的部分时,小作 者侧重在他们做了什么事后,人们对他们 的评价的差别上。其他的内容通通的都略 去不引述。
• 其次,用最简洁的语言将与自己观点相关 的文字概述出来
这则材料中对小河沟的介绍,对女校长站在河 边,指挥学生如何过河等文字的叙述,与作者的立 意没有多大的联系,因而乙同学在在引述的时候, 通通的都省去了。这样引述材料就显得非常干练、 干净。相反,甲同学在引述材料时,不仅非常繁琐, 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想象,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运 用了描述的手段,这些都是议论文写作非常忌讳的。
• 某乡村小学生的上学路上有一条河沟,春 天涨水时,身材高大的男校长总是到河边 接送学生,背他们淌水过河。为此,他得 到普遍的好评,不久,被提拔到高一级学 校任职。接替他的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女校 长,她只能站在河边,指挥学生强帮弱, 大帮小。此外,她不断向上级反映情况, 争取了拨款,在河沟修建了小桥。不过她 从未得到过表彰奖励。
模式回顾
• 基本结构模式
• “引”——“析”—— “提”——“联”——“结”
(一)“起、承、转、合” (六段式)
• 1.【起】概念界定,概括比较,定任务,表态度。
• 2.【一承】具体比较一,原因分析。 • 3.【二承】具体比较二,原因分析。 • 4.【三承】由表及里,分析深层原因,文化原因或 心理原因或历史原因。 • 5.【转】联系当下,背景分析,凸显其“最有价 值”。 • 6.【合】再次概括比较,重申态度。
(二) 起、转、承、合(七段式)
• • • • • • • • 文章展开思维框架 1.起——选定任务,表明态度,开启全文。 2.转——转向肯定其他两个,扣准题意。 3.转——再转,回到肯定更具风采的那个(原因分 析、背景分析) 4.承——证明最具风采(比较分析、因果分析) 5.承——证明最具风采(例证法、因果分析) 6.承——证明最具风采(因果分析) 7.合——重申论点,结束全文。
• 某同学的引述:
• 花儿在花园里,孤零零地舒展开柔软而饱满 的花瓣,它说,痛苦是什么? • 不得不承认,这位同学引述材料确实很简洁, 也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它说,痛苦是什么?? 但是从前文的引述,怎么看出它与?痛苦?之 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很难通过对引述的材 料进行分析,与后面所要论述的?痛苦?产生 联系。让读者一头雾水、甚至有让读者莫名 其妙之感。
• 3、《良心经营,勿忘初心》 • (开头)买卖、经商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为 了营利、赚钱。然而如今,许多商家受利益之 心的驱使,导致他们不措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来 谋取私利。但是这样违背道义、触犯法律、伤 害他人的经营方式,终究会被绳之以法的,只 有良心经营,勿忘初心,才能赢得消费者长期 的青睐。——开头没有任务回答 •
“暖闻”的素材
• 片段二:第三则新闻最让我感到暖心,它让我看到 主办方对一颗稚嫩心灵的关怀和呵护。我认为主办 方的决策是仁爱而明智的。首先他有确定男孩“不 是故意的”,而不是盲目纵容未成年;其次考虑到 男孩的心理,主办方仅备案而不报案,他们的细心 体贴可见一斑。 • 在主办方身上我看到了现今世界“尊重、宽容、 理解”的主旋律。也体会到大人们对待尚在生长 中的细苗的温柔和小心翼翼。愿那名小男孩也能 体味到这世界一些美好的品质,在温柔的引导和护 佑中安然成长。 选择第三则新闻旨在让人们心胸 更广阔,多一分宽容,少一份苛责,让温暖在对 他人的关爱中传递______明确了任务,紧扣要求
•
卢浮宫失火,只能救出一幅画,我会 选择哪幅?
如果我选择救最贵、最有价值的那幅画。往往这幅画是被收 藏在博物馆的最深处,我冲进火海中,在火舌与热浪中开辟道 路,我为了救画,赴汤蹈火。但我在路上,因为路途太过遥远 而体力不支,与画一起葬身火海。 • 如果我选择我最喜欢的那幅画。我记得这幅画的位置,我冲 进火海,沿着熟悉的道路找到了它。我准备把它抱走,突然发 现在火海中,这幅画比平时美上10倍。我忍不住驻足观赏,我 惊艳于它的美,最终抱着它一起化为烟尘。 • 如果我选择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我冲进去,迅速拿下画作, 又迅速离开博物馆,最终画作得到抢救,我也保全自己的性命。 救出离出口最近的画,我不需要赴汤蹈火,我不会忙着欣赏它, 我把它救出来不费吹灰之力。这幅画无疑是最适合被救出的画, 而我选择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无疑是应该获得金奖的答案。 • 其实,在失火的卢浮宫选画和我们选择人生道路一样,可 以选择的人生道路比卢浮宫的收藏还多,但我们也只能选择一 条。
(三)对材料作过多拓展和解读
• 作文的材料只是一个引发思考的引子,学生可以 从不同的侧面去进行审题立意,一旦确定立意,引 述材料时,就应从立意的点出发,对材料进行概述。 • 但不少同学在引述材料的时候,出现过度解读材 料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从材料出发可引出一个观点, 然后又从这个观点引申到另一观点,造成对材料的 过度解读;或对材料中不同的做法作出假设,并给 出相应的结论,造成对材料进行过多的拓展和解读
二、引述材料的必要性
• 1、引述材料才能较好的把握材料的旨意,降 低跑题、偏题的风险 • 2、通过分析材料得出中心论点,围绕其论述
• 3、对语文素养不是很好、对作文特 别头疼、经常发愁怎样凑足八百字 的同学来说,引述材料、分析材料, 能占有一定篇幅,解决无话可说, 甚至凑不齐八百字的尴尬。
• 2013年全国卷有一篇名为《在利益的年代里 需要信仰》的文章,整篇文章没有引用材料,
•—————引用材料
一、要不要引述材料
• 不少高考优秀的作文,大多数都没有引述 材料,那是不是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不引述材 料,只要我们能够较好的把握材料的立意并围 绕这个核心立意论述, • 这话没错,只要我们语文素养、作文水平高, 确实是可以不引述材料。但每年高考中,每个 省十多万、几十万考生中有几篇满分作文?即 使是优秀作文又有多少?而那些在行文中根本 不提及材料又能写得切题的文章又有几篇?答 案是非常明显的。
• 学生甲:诚信是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 信,就代表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 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 在;所以我们人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 是立身处事之本。 • 现实生活里,我们做人做事什么都不缺,缺的 是人心,缺的是诚信,弄得人去寻找诚信的机会 和条件。有的人只是求别人有诚信,而自己就很 难用诚信来对待他人。在文明发展的今天,更应 该体现人事的诚信度,却结果令君大失所望。所 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我们 要言而有信,不能言而无信。正所谓“言而有信、 言出必行、一言九鼎……” 。
问题
• 1.对材料中不同人的做法分别进行假设,并设 定其后果,而这些假设与自己论述的中心—— 学会选择,联系不是很紧密。 • 2.表达方式的选择有问题。在引述材料的时 候,不是用简洁的
五、引材料的关键
• 审题
• 确定立意、根据自己确定的的立意去 有选择性地引述材料。
案例分析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60分) • 一位女教师发现:所教的高二某班里有28 名学生,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袭了现 成材料。她认为这些学生素质低下,剽窃他人劳动 成果,将成绩判为零分。这引起了家长的反对,他 们纷纷向学校施压,要求重判成绩。学校不堪重压, 迫令她屈从。她严词拒绝,辞职而去。该事件引起 了全社会的关注:有人为女教师点赞,有人对学生 家长的做法表示理解,也有人对学校的做法提出质 疑……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 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片段一:《宽容,为世界增添暖意》 • (开头)是一种美德,给予他人一次改正错误的 机会,或是原谅他人的一次无心之失,都是宽容 的体现。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都 竖起了一道道铜墙铁壁,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 己,人们都习惯了针锋相对,斤斤计较,很少有 人还记得对人对己都应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计较。 • 在某地举办的珍品画展中,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 时不慎摔倒,损坏了一幅珍贵名画,大 • 家都十分好奇主办方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有人 说男孩一家倾家荡产也赔。——题目好,但开头 材料不紧
三、惊险案例
阅卷老师对这篇文章是否有偏题的嫌疑, 有极大的争议,
• 后来是经过阅卷组专家的认定,认为此 文的中心论点“在利益的年代里需要信仰” 符合题意,文章立意深刻,内容充实,最终 获得高分。(见《2013年全国各省高考优秀 作文报告》)
•
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只是一个特例, 是几十万份试卷中的个案,而你有没有这 样的幸运?可以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 此,我们认为在行文中,所给材料“必须 用,不用不行,这是个原则,不能更改”。 特别是在高考阅卷现场,阅卷老师高强度 的劳动,难免会产生疲劳,在疲劳的状况 下阅卷,如果你的文章不引述材料或者在 行文中运用材料,就极容易被判为偏题。
(二)材料叙述太过简略
•
与全盘照搬材料相对的是,引述材料 时,叙述太过简略,导致难以入手去分 析材料,难得出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 是每篇文章都是有潜在的读者的,是要 写给人看的,如果因材料的引述太过简 略,导致读者看不懂,那这样的写作有 多大意义?
• 来看这则材料: • 我站在一株孤零零地生长在一座被遗弃的花园里的花面前, 想象着花儿会感到的孤寂。早上好,你是此处最美丽的花 朵! 我由衷地赞美道。 最美丽’是什么意思??她问我。 • 她的回答让我感到惊奇。 你在泥土的黑暗和沉重中开辟道 路时,会感到痛苦吗? • 花儿说: ‘痛苦’ 是什么? • 那你现在在想些什么?我在想何时将芳香从我心中溢出, 散发在我周围的空气里。而这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她说。 • 对你的奉献,你将会得到什么呢? • 我不考虑这些。我从不问获得,我只给予。花儿说。 • 我感到自己似乎是在用另一种语言和她说话。 • 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花儿说:凋谢,走向老年的平静。 给予馨香,留下智慧,这是多么美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