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二会考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会考知识点

2.1.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A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此后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2.1.2 古代中国主要土地制度 A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商周时期——井田制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第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南稻北粟,我国是最早培植稻和粟的国家第二,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1.生产工具的进步: ①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商周时期:耒、耜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 ②耕作工具的发展:西汉中期:发明了犁壁。

推动了牛耕的推广。

唐代:曲辕犁发明,在长江下游出现(水田)。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曹魏:翻车 唐代:筒车 2.生产技术的进步: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重要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西汉的漕渠、白渠 第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为主要生产方式。

1.自耕农经济①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个体农耕有了技术的支持;私有土地的出现又使个体农耕有了物质基础。

②产生:产生于春秋时期,并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③评价:优点:自耕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农民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弊端:a.小农经济规模小,“男耕女织”的简单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对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需要有限,也会逐渐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b.自耕农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十分脆弱。

第四,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1.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B 手工业发展基本史实:1.冶金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 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2.纺织业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元代:黄道婆全面推广先进技术 3.陶瓷业①东汉晚期:烧出成熟的青瓷。

②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③隋唐时期: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④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⑤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烧成青花和釉里红。

⑥明清时期: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官营手工业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2.私营手工业(1)兴起:春秋战国时期(2)发展: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纺织、矿冶等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3.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明朝中后期,苏州等地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

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2.1.5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B商业发展的概貌1.商代: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2.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3.明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叫做“商帮”商业发展的特点城市逐步增多,发展繁荣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坊市分开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坊市界限打破,唐宋时,沿海上陶瓷之路,出现一些沿海港口城市如泉州、明州、扬州2.1.6 “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C重农抑商政策: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产生于战国时代,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内容: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

评价:①封建社会前期,主要为积极作用——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地主阶级的政权。

②封建社会后期,主要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中国社会发展滞后。

海禁和闭关政策评价:①积极作用: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维护了国家主权。

②消极作用:中国出口商品数量少,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的后面,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a.国内市场狭小: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b.资金不足: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c.政策限制: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d.国际市场丧失: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第二章2.2.1迪亚士的航海活动和发现好望角A葡萄牙王室支持,迪亚士抵达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好望角)1487年2.2.2哥伦布开辟新航路A西班牙王室支持,哥伦布抵到达美洲新大陆 1492年2.5.3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B使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初步形成广阔的市场。

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5.4荷兰的殖民扩张A海上马车夫时间:16世纪时,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世纪上半叶是其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

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

国际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

2.5.5英国的殖民扩张A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主地位:18世纪下半叶(殖民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进行奴隶贸易:三角贸易影响:对英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对美洲——提供廉价劳动力对非洲——破坏不可估量2.5.6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B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形成以欧洲为中心、遍及亚非拉的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5.7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A开始: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工厂制度最为普遍。

使用机器大规模生产,并成为机器的附属品。

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管理者。

2.5.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事实A电气时代:标志: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特点:科学成了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表现: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企业时代到来生产规模: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大企业控制生产经营,甚至掌握国家命脉和国家机器。

经营模式:高级人才管理,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提高生产效率。

发展趋势:国际化,出现国际联合公司、跨国公司等组织形式。

2.5.9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2.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A传统的小农经济(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影响:不平等条约冲击小农经济;中国依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改变社会结构2.2.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A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70年代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民族工业产生(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张謇、荣宗敬、荣德生)2.1.3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2.1.4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A1、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时间:一战期间原因:①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减少;②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激发振兴实业的热情。

③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概况:轻工业发展迅速,化学工业有发展。

2、一战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3、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适地适产主义:意在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方式:军事管理和委托经营处境:三座大山重压:4、抗战前,形成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

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对民族工业予以排挤、打击。

2.2.5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2.2.6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C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主要表现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

2.4.10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B①报刊: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②影视: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第三单元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外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内有国内战争爆发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B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B经验:集中国家力量发展经济,有利于经济发展。

教训: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股票投机过渡;供需矛盾;生产过剩——直接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A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影响:经济破坏严重,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美国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不能挽救危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A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提高价格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政府大规模的干预经济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B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矛盾。

开辟国家干预经济时代。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变化B(1)第二次大战后美国等国经济发展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涨”现象。

(2)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