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结构

中国经济结构


计划经济导致的结果:
第一,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片面发展重工 业,使农轻重比例失调,产业结构畸形。
在实施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期间,重工业总产 值比重从l952年的l5.3%到1957年增加至25.5 %,但自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掀起“以 钢为纲”的群众性运动推进整个经济建设、优先发 展重工业的正确方针变为片面发展重工业的错误方 针,并持续了20年。
最快的是中等
城市和大城
市,其次是特
大城市,小城 市为负增长。
工业化是以农业提供的积累支撑的,对农业自身的投入仅 及重工业投入的五分之一。同时在“左”的思想错误指导 下,长期把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反对农村发展 商品经济,反对农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化,反对农 民自由流动和向城市转移,从而严重地束缚着农业生产力 的发展。
城市和农村中的各个阶级被重新划分,社会财 富重新分配。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1936年 (民国27年)战前水平。
经济制度:集体制和公有制
1.农业改革:1953-1957 1952年12月土地革命完成,7亿亩土地分给了3
亿农民,土地革命总的来说是牺牲地主和富农 利益而利于贫农,中农利益收损较小。
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城市偏向”型政策,重点建设城市,忽 视农村。
指标化,一刀切。所有政策忽视实际。
-1976:文革十年
国家大动荡,全国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出现 倒退现象。
1952-1972年, 中美日三国,GDP 比较 (亿元)
城市经济结构
城市规模结构反映城市体系的等级、层次结构。根据
量通过城市网络由高到低,依次、有序地逐级扩散到整个
体系。
城市规模结构的等级层次,一般是按照城市的人口数量来 划分的。划分标准各国不同,我国制定的标准是:城市非 农人口数大于50万的为大城市(其中大于100万的为特大城 市),20—50万的为中等城市,小于20万的为小城市。
1952—1980 年,我国城市 总数从157个 增加到220 个,年均增长 率为1.21 %,其中增长
1952年——1978年
绪论
1958—1978年的20年间,总起来说
是中国经济的动荡和停滞时期,也就是像中国领导
人所说犯了20年的“左”倾错误。1961年开
始的调整政策是为了挽救1958—1960年大
跃进的失败。调整政策本身获得很大成功,但是刚
开始不久,中国就进行了先在农村后来扩大到城市
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个运动一直延续到
计划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和与之相伴的计划经济体 制,使得资源配置权多被控制在政府手中,市 场力量微弱,不能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 作用。
本应起到反应市场信号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企 业,因受政府和计划体制的双重约柬而难以发 挥应有作用,一切按照计划行事,没有动力和 积极性去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提高经济效 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中国一定时期 内采取片面发展重工业、追求发展速度的作 法,使得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形成。
城市发展绝不是城市系统孤立运行的结果,像我们这样一 个人口大国,更需要城乡关系协调,城市才能够顺利发 展。这一时期实践表明,由于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萎缩 和停滞,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带来城市化的进展,特 别是与农村有着紧密联系的小城市,这一时期不但没有得 到发展,反而有所减少。1980年与1952年相比,小城市 在全部城市中的比重从73.2%下降到47.7%,小城市 人口在全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从24.9%下降到17.9 %。小城市比重过低,城市规模等级分布呈现出头重脚轻 的不合理状态。
通过对于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的 研究,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什么样的挫折?
中国为什么要进行经济改革? 为什么原有的经济政策被认为是错误的? 从过去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理解今天的经济发
展政策。
时代背景:政治因素对经济的极大影响
社会主义中国刚刚建立,国家在长年战争之 后开始重建。
1950年开始,进行土地改革以及之后的社会 主义改造,对农业型社会的中国进行全面的 社会制度改造。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文化大革命”,客观上也为“文化大革命”作了
思想上政治上的准备,因为它在后期提出了“反对
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口号。
主要讨论经济发展上的转变对于中中国的影响。
中国城市经济演变的第一阶段
研究目的 时代背景 经济制度 经济政策 经济结构 导致结果 研究总结
研究目的
问题:为何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被认为是中 国正确的发展道路?
1953年开始学习苏联经验,实行“集体化运 动”出现“合作社”到1957年,农村基本完成 集体化。此时土地依然是农民所有。
1.工业改革:计划经济下的工业发展
(1)苏联影响: 列宁:社会主义社会只有一个真正的基础,那
就是大工业。
采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与中国实施优先 发展重工业战略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是同步的。
12.80% 0 0 1% 1978
经济政策:计划经济
52年工农业都达到了战前最高点,53年开 始实施“一五”计划经济。
56年,完成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标志着中国 进入社会主义国家。土地全部收归集体和国 家所有。
58年开始全国范围内的“大跃进”和全民公 社化运动。工业化得到了充分发展,但给国 家带来了巨大灾难。
城市规模等级分布模型,城市分布一般呈金字塔型,处在
塔尖的高位序的城市数量最少,随着位序的下降而逐级增
多。合理的城市体系结构要求在各规模等级城市之间保持
合适的比例关系。如按W.克里斯特尔设计的k=3城市规模
等级结构①,我国城市体系中特大、大、中、小城市的合
适比例为:1:3:9:27,这种结构有利于将城市辐射能
上海 城市转型
上海市1952-1978经济体制所占国民经济比重
国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公私合营 合作社经济 86.20%
62.20% 29.40%
46.80% 42.10%
52.90% 41.10%
7.50% 0.80%0
1950
8.30% 2.40%0
1952
0.610.%80%3.60% 195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