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与防控指南

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与防控指南

5. 实施消毒和清洁前,需先疏散无关人员 • 在消毒和清洁过程应尽量避免产生气溶胶或扬尘 • 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应按标准预防措施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注意手卫生,同时根据化学消毒剂的 性质做好化学品的有关防护
•29
食品卫生
保持制定防控预案,开展健康宣教 良好环境卫生,从业人员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做好食堂餐用具的清洁、消毒存放 保证食物彻底煮熟煮透和避免交叉污染 加工场所按原料、半成品、成品的顺序予以布局 设肉(水产品)和蔬菜洗涤间(区域)设有操作台,加工肉类(包括水产品)洗涤池与 蔬菜分开使用,并有明显标志 食堂应配备洗手、更衣、消毒间
根据基因特征,被分为6个基因群(GI‐GVI)
➢ GI和GII是引起人类急性胃肠炎的两个主要基因群
➢ GIV也可感染人,但很少被检出。 ➢ GIII、GV和GVI分别感染牛、鼠和狗
➢ 根据衣壳蛋白区系统进化分析,GI和GII进一步分为9个和22个基因型,除GII.11、GII.18和GII.19基
•30
疫情发生后食品卫生管理
加强对厨工等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 呕吐、腹泻患者或隐性感染者须向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报告,立即调离岗位并隔离治疗
对食堂餐用具、设施设备、生产加工场所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加强对高风险食品的烹调加工控制,保证食物彻底煮熟和避免交叉污染,对已被污染或可疑
污染的食品、食品原材料做销毁或无害化处理 诺如病毒感染流行期取消高风险菜式供应 必要时可采取暂停食堂供餐服务的临时控制措施
•12
季节性
诺如病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人们常把它称为“冬季呕吐病” 根据2013年发表的系统综述,全球52.7%的病例和41.2%的暴发
发生在冬季(北半球是12月‐次年2月,南半球是6‐8月) 78.9%的病例和71.0%的暴发出现在凉爽的季节(北半球是10月‐
次年3月,南半球是4‐9月)
•13
因型外,其他可感染人。GIV分为两个基因型,GIV.1感染人,GIV.2感染猫和狗
•5
病毒变异和理化特性
➢ 诺如病毒变异速度快,每隔2‐3年即可出现引起全球流行的新变异株
➢我国自2014年冬季以来,GII.17变异株所致的暴发疫情大幅增加
➢ 在0℃‐60℃的温度范围内可存活
➢且能耐受pH2.7的环境,室温下3小时、20%乙醚4℃18小时、普通饮用 水中3.75‐6.25mg/L的氯离子浓度(游离氯0.5‐1.0mg/L)
✓ 食堂:供餐方式、食堂的数量和名称、食堂环境卫生状况、近一周各食堂每餐 食谱及用餐人数、餐用具消毒与分发。
✓厨工:厨工健康与考勤情况、厨工个人卫生。 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疫情发生前厨工从事的具体工作岗位,近1个月身体状
况、采样检测结果等 采样:尽量采集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岗位的厨工以及近期出现过胃肠不适症状的
•10
流行病学特征
(毒感染死亡的人数约3.5万人 ➢ 美国:每年约有1900‐2100万诺如病毒胃肠炎病例,570‐800人死亡 ➢ 英国:队列研究显示,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的发病率为47/1000人年,就 诊率为2.1/1000人年,相当于每年300万病例和13万次全科医生就诊 ➢ 我国:至今尚未有关于诺如病毒疾病负担的相关报道。
个人防护: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是否使用基本防护用品清洁 人员处理排泄物过程中是否有防护;洁物品是否及时消毒等
•22
标本采集要求
•23
粪便、呕吐物
粪便可用便盒,呕吐物可注入灭菌容器内 标本采集的最优时间在发病后48-72小时内,各采集3g/3ml左右。
肛拭子标本
插入肛门4-5cm(幼儿2-3cm)处,轻轻旋转擦取直肠表面 带便粘液,置于含病毒保存液的采样管中保存液
厨工 样本量:至少采集(调查)30例厨工标本,厨工人数<30人,全部采样
•20
水卫生
生活水/饮水:卫生学检验结果,消毒记录,维修记录,管 网分布区域/桶装水供应区域类似病例发病情况等 二次供水:二次供水的方法、清洗消毒方式与频次、病例分 布与二次供水分布的关系等
•21
环境卫生和个人防护
环境卫生: 公共场所及周边环境通风和清洁卫生消毒情况,洗 手设施等配备及使用情况;场所被病例粪便、呕吐物污染
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与防控指 南
主要内容
病原学、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 病例定义、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判定标准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学调查要点 标本采集要求 预防控制措施
•2
病原学、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
•3
病毒性胃肠炎病原学
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 轮状病毒(Rotavirus,RV) A、B、C组 杯状病毒 (Human Calicivirus,HuCV) • 诺如病毒属(Norovirus,NV) • 札如病毒属 (Sapovirus,SN) 星状病毒 肠道腺病毒
➢但使用10 mg/L的高浓度氯离子(处理污水采用的氯离子浓度)可灭活诺 如病毒,酒精和免冲洗洗手液没有灭活效果
•6
免疫保护与宿主易感性
➢ 免疫保护力可持续6‐24个月
➢ 即使先前感染过诺如病毒,同一个体仍可重复感染同一毒株或不同毒株的诺如病 毒
➢ 部分人群即使暴露于大剂量病毒仍不会感染,可能与先天宿主因素和后天获得性 免疫有关
•16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学调查要点
•17
基本情况
✓ 调查涉疫社区或单位的基本信息:位置、面积、自然村、人数、涉疫单 位名称、成立时间、性质、地点、班级和宿舍分布等
✓ 近期该地区天气情况,其它可能影响疫情的特殊情况(如群体性活动、 水电故障)等
•18
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
(1)病例搜索
制定病例定义:可将“自某年某月某日开始,在某范围内,有腹泻或呕吐症状者”作为主动搜索病例, 制作病例一览表 搜索方式:缺课/缺勤登记表、学校/单位医务室门诊日志、组织学生/职工主动上报、当地医院诊疗 记录等方式搜索病例,并仔细核实
•15
聚集性疫情和暴发判定标准
聚集性疫情:3天内,同一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养老院、工厂、建筑工地、游
轮、社区/村庄等集体单位或场所,发生5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诺如病毒感染病例, 其中至少2例是实验室诊断病例
暴发:7天内,同一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养老院、工厂、建筑工地、游轮、社区/
病例定义、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判定标准
•14
疑似病例
即急性胃肠炎病例,定义为24小时内出现排便≥3次且有性状改变(呈稀水样便),和/或 24小时内出现呕吐≥2次者。
临床诊断病例
在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聚集性或暴发疫情中,满足疑似病例定义,且与实验室诊断病例有 流行病学关联的病例。
实验室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中,粪便、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经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 ELISA抗原检测阳性者。
•4
命名和基因分型
先是称为小圆结构病毒(Small round structural virus, SRSV) ,后称为诺瓦克样病毒(Norwalk-like virus, NLV),直至2002年8 月第八届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批准名称为诺如病毒
无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
目前还不能体外培养,无法进行血清型分型鉴定
物体表面拭子:
包括外环境、炊具、各种可能通过接触传播病毒的物体表面 对食物进行诺如病毒检测阳性率较低,如非可疑食物样品不建 议采集送检
•24
预防控制措施
•25
防控要点
防控措施
日常防控(预防)
要求:扎实、坚持
病例管理 消毒
健康教育
疫情处置(控制)
要求:快速、全面
食品安全管理
水安全管理
目前,针对诺如病毒尚无特异的抗病毒药和疫苗
•27
手卫生
应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 年版)》中的6 步洗手法正确洗手,采用肥皂和流动 水至少洗20 秒。
需要注意的是,消毒纸巾和免冲洗的手消毒液不能代替标准洗手程序 各集体单位或机构应配置足够数量的洗手设施(肥皂、水龙头等),要求相关人
员勤洗手。 此外,还需注意不要徒手直接接触即食食品。
(2)个案调查
✓ <50例:全部调查 ✓ >=50例 :选取重点病例首发首发病例/指示病例、重症病例、住院病例、发病厨工和教职工等,
调查病例数不少于50例
(3)病例采样
采集病例发病3天内的粪便、带便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最好采集粪便 病例<20例,则全部采集;病例数>=20例,至少采集20例
•19
食品卫生
抑制病人中更长。 ➢ 诺如病毒感染剂量为18‐2800个病毒粒子
•8
临床特征
(一)潜伏期 ➢ 通常12‐48小时 (二)轻症病例临床表现 ➢ 以轻症为主 ➢ 常见症状是腹泻和呕吐 ➢ 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 ➢ 病程通常较短,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2‐3天 ➢ 但高龄人群和伴有基础性疾病患者恢复较慢
•9
临床特征
(三)重症临床表现和相关危险因素 ➢ 主要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但少数病例仍会发展成重症,甚至死亡 ➢ 重症或死亡病例通常发生于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 ➢ 新生儿感染诺如病毒后,除出现与其他年龄组儿童同样的症状和体征外,还
可能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严重并发症 ➢ 健康人感染诺如病毒后偶尔也会发展为重症
村庄等集体单位或场所,发生20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诺如病毒感染病例,其中至少2 例是实验室诊断病例。
如不具备诺如病毒实验室检测能力,或在疫情发现早期,若符合以下卡普兰标准(Kaplan Criteria)的4项特征,可判定为疑似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或暴发:①一半以上患者出 现呕吐症状;②平均潜伏期24‐48小时;③平均病程12‐60小时;④排除细菌、寄生虫及其 他病原感染。卡普兰标准识别诺如病毒暴发的灵敏度为68%,特异度99%。
2012年以来监测数据显示诺如病毒已成为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暴发的优势病 原体(60%‐9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