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一五”发展战略研究思路

“十一五”发展战略研究思路

-工业化进入中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 城市化势头迅猛,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扩 大。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将促进资源配置 效率提高。
2. 投资与消费关系应当逐步合理调整,
人民群众将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
“十一五”期间,投资率可能略为下 降,而消费率尤其是其中的居民消费率 可能适当提高。后10年继续促进投资率 和消费率的合理变动。城乡居民人均收 入将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 降,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生活质 量将进一步改善。
改革在两个方面推进:一方面完善市 场经济新体制,另一方面向计划经济核 心部分发起攻坚战。
加入世贸组织,开放型经济不断深化 和发展。
4.新的奋斗目标和发展理念为统领经济 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科学指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已经描 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的科学发展观正在贯彻。
二、未来5-15年经济社会 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2010-2020年,经济增速可能放缓为 年均7%,GDP总量将达到4.8万亿美元, 人均GDP达到3200美元,跨入上中等收 入国家的门槛。
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十分雄厚:
-内源型要素优势明显:市场回旋余地巨 大,劳动力供给充裕,居民储蓄率很高。
-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最终 需求强劲。
3.分阶段基本实现工业化,并使城市化 水平显著提高
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判断标准:
-农业劳动力比重应当降到40%以下。
-产业结构应当接近目前世界中等收入国 家的平均水平(预计三次产业的比例大 约为10 : 40 : 50)。
-农业机械化水平应当明显提高。
-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 柱产业之一。
-人口发展态势仍然严峻(基数大、增 长偏快、素质偏低、“未富先老”)。
-城乡贫困问题日益凸显,贫富差距迅 速拉大。
4.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发展市场经济还将拉大区域差距。
-区域政策的整合能力较弱,公共资源 配置的均等化程度不高(例如转移支 付力度不够)。
-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公共服 务能力不足。
2.经济结构变动空前活跃,发展空间急 剧扩大
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变动加剧和城 市化加速推进,是“十五”期间经济结 构变动最为活跃的三个领域。
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万亿登上5万亿元 新台阶,仅用两年(2002-2004年)。
城 市 化 进 程 相 当 于 改 革 前 25 年 的 平 均 速度。
3.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发展活力和竞 争力进一步增强
未来15年,预计城市化进程可能保持 改革开放以来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的 速度。
-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可能达到46% (即2001年的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 平);
-到2020年可望达到55%(即超过 2001年的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城市化水平的国际比较
90%
80%
70%
60%
50%
47%
-要害在于社会发展差距、基础设施条 件和全民福利水平,而不是经济差距。
5. 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 日益增加
-国际区域合作加强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并存,“新贸易壁垒” 增加。
-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影 响将加大。
-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国际竞争加剧。
-参与全球化将给我国带来一系列新的经 济风险,而应对机制还不健全。
“十一五”发展战略研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宏观经济研究部 卢中原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基础
1. 经济运行发生重大转折,呈现高增 长、低通胀态势
预计“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速将超 过 “ 九 五 ” 时 期 8.3 % 的 年 均 水 平 。 2004 年 我 国 人 均 GDP 达 到 1260 美 元 (超过下中等收入国家1200美元的平 均水平),今年可能达到1400美元。80%ຫໍສະໝຸດ 70%60%45%
50%
40%
40%
25% 26%
30%
20%
8% 9.70%
10% 4.10%
0%
天然气 石油 铝

铜 耕地 铁 煤炭
我国主要矿产品对国际市场的 依赖程度将不断提高
进口依存度(%)
矿产名称 2000年 2010年预计 2020年预计
石油
31
41
58

33
34
52

16
31
38
39% 40%
30%
20%
10%
0%
31% 24%
1980年 2001年
图1. 城市化水平的国际比较 77% 66%
78% 73%
52% 38%
46% 32%
37.7% 19.4%
世界平均 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中高收入国家 高收入国家
中国
4.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应当取得重大进 展
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大进步, 在后10年取得重大进展,在缓解资源 环境的约束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1. 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剧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 资源消耗量却排在世界前列。
-环境质量仍然处于“局部有改善、整体 在恶化”的状态。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还将加大对资源环 境的消耗。
-问题的要害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技术 含量低和经济效率差。
中国人均资源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重
90%
86%
经过“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的 坚持不懈的努力,应当使我国经济增长 的科技含量、质量和效益有较大提高,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有较大增强。

48
72
82

0
45
52

0
53
69
2.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根源 日益凸显
-投资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财政税收体制不规范,不利于消除政
府过多干预经济的内在动因。 -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金融参数失真。
-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难以形 成相应的替代、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 束机制。
-土地资源配置缺乏规范、长效的管理 制度,引发盲目投资和新的社会矛盾。
-政治领域的改革滞后于经济领域的改 革,导致增长速度攀比和数量扩张冲 动。
3.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尖锐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特别是 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领域)。
-现有公共财政和社会协调机制不适应 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分层加快的新 挑战。
-周边国家和地区动荡的威胁。
三、未来5-15年经济社会 发展的前景展望
1.努力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平稳增长,综 合国力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2005-2010年,经济增长年均8%, GDP总量将达到2.4万亿美元(按2000 年汇率计算),人均GDP为1700美元, 接近中等收入国家2000美元的平均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