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水利枢纽工程渠系C1标跨河渡槽专项施工方案2010年12月25日目录1、工程概述 (3)2、施工布置 (3)2.1、施工用水 (3)2.2、施工用电 (4)2.3、拌和系统 (4)2.4、施工排水 (4)2.5、施工通道 (4)2.6、围堰及脚手架基础拆除 (5)3、施工导流 (5)4、承重架基础 (6)5、主拱承重架施工 (6)5.1、架体搭设施工 (7)5.2、承重脚手架计算 (8)6、施工预拱度 (18)7、混凝土浇筑 (19)7.1、拱圈的浇筑 (20)7.2、拱波的浇筑 (21)7.3、拱肋联结系的浇筑 (21)7.4、排架及槽托的浇筑 (21)7.5、槽身的浇筑 (21)7.6、拱肋钢筋的绑扎 (21)7.7、拱上其它建筑钢筋与模板 (22)7.8、材料质量要求 (22)7.9、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3)7.10、混凝土运输及浇筑设备 (23)7.11、质量检测标准 (24)8、质量保证措施 (25)9、安全保证措施 (26)9.1、脚手架整体性构造要求 (26)9.2、脚手架加强剪刀撑 (26)9.3、脚手架顶部支撑点要求 (26)9.4、支撑架搭设的要求 (26)9.5、施工使用的要求 (27)9.6、其它安全措施 (27)10、进度控制 (28)1、工程概述水利枢纽渠系C1标跨河渡槽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由拱圈、排架、渡槽和人行走道为主要工程,拱圈基础为钢筋混凝土剪蹬式结构,拱圈跨度为81m,拱顶高度约22m。
其跨度较大,高度较高,施工难度大,不确定因素较多,特别是河水涨跌不定,增加了施工的困难程度。
地理位置较差,河岸均为陡坡,无较好的施工场地与施工通道,材料与设备进出困难,且工期短、任务重,必须在2011年汛前完成主体工程,否则洪水将对脚手架工程造成损坏,影响工程质量。
为保证该渡槽工程的顺利施工,特制订《渠系C1标跨河渡槽专项施工方案》。
2、施工布置2.1、施工用水施工用水从余庆河直接抽取使用。
2.2、施工用电施工用电主要用当地网电,由于网电经常停电,故我部增设一台150KW与一台50KW发电机作为拌和站与施工现场的备用电源。
2.3、拌和系统沿用前期1m3的拌和站。
2.4、施工排水由于跨河渡槽围堰未经防渗处理,渗流量较大,我部投入8台7.5kw与3台15kw的潜水泵用于排水。
2.5、施工通道为了保证顺利施工,上游修建一条200m的交通通道(4~5m宽),其中100m陡坡路段拟浇筑3.5m宽混凝土路面(厚度25cm),以确保雨雪天车辆通行,另外100m平缓段采用泥结石路面,一个星期用矿渣铺垫维护一次。
下游修筑一条100m的人行通道至钢筋内场,用于成品钢筋的抬运与部分零星材料的运输,其宽度为3~4m的泥结石路面。
此外,跨河渡槽承重脚手架旁修一条80m长的施工便道(宽度为4m)连接左右岸,路基分层碾压(50cm一层)填筑5m高(EL469m~ EL474m),上游按1:1放坡,两过流孔(每孔净跨度均为5m)采用桥面(每孔桥面长9m),桥面结构形式与配筋见附图,剩余70m路面采用钢筋混凝土路面,路面混凝土厚度为30cm,底部配单层筋Φ12@120mm×120mm,上游迎水面护坡采用φ6.5@200mm×200mm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喷射混凝土厚度为15cm。
2.6、围堰及脚手架基础拆除渡槽主拱圈混凝土浇筑完成28天达到设计强度以后,方可拆除承重脚手架,承重脚手架拆除完成,便可拆除左右岸围堰及脚手架基础,基础钢筋混凝土面板采用爆破拆除,其它土石填筑部分及土石围堰采用CAT320装载机装15t双桥车进行拆除。
3、施工导流由于跨河渡槽横跨余庆河,上游方竹电站发电泄水在跨河渡槽施工期间需要导流,按枯水期5年一遇洪水设计。
左右岸墩台基坑用土石围堰导流,围堰填筑高度5m(EL469m~EL474m),顶宽12m,底宽22m,围堰两侧按1:1放坡,左岸围堰轴线长度40m,右岸围堰轴线长度50m。
跨河渡槽主拱施工导流采用在河中填筑堰体,堰体长度80m,堰体中部布置两个过流孔导流,过流孔净宽5m。
河中堰体采用土石分层碾压填筑,分层厚度50cm,用反铲CAT320C碾压。
堰体填筑顶宽12m(包含上游侧施工通道),填筑高度5m(EL469m~EL474m),上下游均按1:1放坡。
堰体顶部浇筑30cm厚钢筋混凝土(C25),满堂脚手架承重区宽6m,施工便道宽4m,上下游各留1m富余宽度,脚手架承重区配双层筋Φ12@120mm×120mm,避免不均匀沉陷,施工便道配单层筋Φ12@120mm×120mm,堰体上下游护坡均采用φ6.5@200mm×200mm钢筋网喷射混凝土(C20)防冲,喷射混凝土厚度为15cm。
过流孔净宽5m,长12m,两端采用C15混凝土灌砌块石结构,单边砌块石顶宽2m,底宽3m,高5m。
过流孔顶部采用现浇混凝土(C25)梁板结构,板长10m(承重区宽6m,施工通道宽4m),板宽9m,板厚20cm;梁高70cm,梁宽30cm,梁长9m,单孔共7根梁。
过流孔底部浇筑80cm厚C25混凝土。
具体布置见附图。
4、承重架基础为保证承重架基础的稳定性,顺着过河渡槽轴线沿河床两端采用土石逐层碾压夯实,分层厚度50cm,基础碾压采用反铲CAT320C 进行,基础堰体回填结束后在堰体中部开两个槽过流,开槽宽度11m,槽的两端用C15混凝土灌砌块石,槽的底部用C25混凝土(80cm厚)浇筑护底,槽的顶部采用现浇梁板结构,槽的净宽5m。
C15混凝土灌砌块石完成后在其墙背人工将堰体分层夯实。
然后在堰体顶部浇筑C25钢筋混凝土面板,并在堰体的上下游挂φ6.5@200mm×200mm钢筋网喷C20混凝土,喷射厚度15cm。
过流口进出口用大块石护脚。
5、主拱承重架施工主拱承重架采用满堂脚手架,脚手架间距×排距×步距为50cm×50cm×80cm。
钢管选用外径φ4.8mm,壁厚3.5mm新钢管,特别是承重拱圈的小横杆必须使用外径φ4.8mm,壁厚3.5mm 新钢管,锈蚀较严重的钢管不能使用。
钢管扣件在使用前应检查有无裂纹,螺杆、螺帽是否有效,有无滑丝现象,凡有严重锈蚀或不合格的钢管、扣件等均不得使用。
每批进场的钢管、扣件必须经现场监督人员检查认可合格后方能使用,未经验收的钢管、扣件一律不准使用。
为确保施工安全,每批进场的钢管、扣件由项目部专职安全员与施工队负责人联合检验。
搭设承重架或立模用的脚手板采用普通竹夹板,脚手板端头必须用12# 铁丝绑扎牢固。
5.1、架体搭设施工(1)人员要求凡参加搭架的特殊工种人员必须是经劳动部门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人方能持证上岗,未取得上岗证的人员不准参与本工程脚手架搭设工作,参加搭架的人员必须接受现场管理人员的监督,一经查到违规操作的人员立即停止其施工作业。
所有参加搭架的人员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规范施工,严禁违规操作,严禁喝酒、穿拖鞋、硬底鞋上岗,每个员工必须携带安全三宝。
(2)搭设顺序先搭两根竖向立杆用大横杆连接,然后是两边同时进行,竖向杆间距为500mm ×500mm,不得超距。
横杆随竖杆向前推进,扣件的紧固不得小于60N,在离地面200mm处搭设扫地杆,特殊位置要设一根扫地杆,大小横杆的步高为800mm,搭设进程依次向前推进,搭设到三步架后须每隔10根竖向杆搭设一组剪刀撑以保证架体的稳定性,架杆连接必须两人共同配合,连接件要检查是否可靠,否则不得使用。
竖向杆的连接应错开50%,不得在同一断面连接,当架子搭设到10m高度时必须检查一次垂直度并加浪风绳固定,浪风绳角度不得小于45°。
后续的搭设施工照此推进。
(3)架子验收随着架子的升高除拉好浪风绳外还应在架体的两边张挂好安全网,以预防物件坠落造成伤害。
所有员工在施工时应相互监督,上岗后应先检查周围环境有无障碍物和易脱落物件,如发现有不良因素应立即排除。
如排除不了的物件,应通知有关人员协肋,不得野蛮施工。
承重架实行分段验收和整体验收多次进行,架子搭设高度每隔15m验收校正一次,并做好验收记录。
架子搭设完成经详细检查和排查后,实行整体验收,两岸用全站仪和水准仪根据甲方提供的控制点进行轴线与标高测量,架子的竖向垂直度不得大于3cm。
若大于规定数值,可用浪风调整在有效控制范围内。
验收记录作为档案资料存档保存。
验收完毕的架子在保证有效的情况下,可办理移交给木工进行模板安装,根据施工进度的需要及现场实际情况,主拱钢筋也可以适度绑扎。
5.2、承重脚手架计算高支撑架的计算参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等规范。
5.2.1、计算参数(1)脚手架参数横向间距或排距(m):0.50;纵距(m):0.50;步距(m):0.80;立杆上端伸出至模板支撑点长度(m):0.10;脚手架搭设高度(m):21.00;采用的钢管(mm):φ48×3.0 ;扣件连接方式:单扣件,扣件抗滑承载力系数:0.80;板底支撑连接方式:方木支撑;(2)荷载参数模板与木板自重(kN/m2):0.350;混凝土与钢筋自重(kN/m3):25.000;拱圈浇筑厚度(m):2.000;倾倒混凝土荷载标准值(kN/m2):2.000;施工均布荷载标准值(kN/m2):1.000;(3)木方参数木方弹性模量E(N/mm2):9500.000;木方抗弯强度设计值(N/mm2):13.000;木方抗剪强度设计值(N/mm2):1.300;木方的间隔距离(mm):300.000;木方的截面宽度(mm):80.00;木方的截面高度(mm):100.00;图2 拱圈支撑架荷载计算单元5.2.2、模板支撑方木的计算方木按照简支梁计算,方木的截面力学参数为本算例中,方木的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W=8.000×10.000×10.000/6 = 133.33 cm3;I=8.000×10.000×10.000×10.000/12 = 666.67 cm4;方木楞计算简图5.2.2.1、荷载的计算(1)钢筋混凝土板自重(kN/m):q1= 25.000×0.300×2.000 = 15.000 kN/m;(2)模板的自重线荷载(kN/m):q2= 0.350×0.300 = 0.105 kN/m;(3)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与振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kN):p1 = (1.000+2.000)×0.500×0.300 = 0.450 kN;5.2.2.2、强度计算最大弯矩考虑为静荷载与活荷载的计算值最不利分配的弯矩和,计算公式如下:均布荷载q = 1.2×(15.000 + 0.105) = 18.126 kN/m;集中荷载p = 1.4×0.450=0.630 kN;最大弯距M = Pl/4 + ql2/8 = 0.630×0.500 /4 + 18.126×0.5002/8 = 0.645 kN.m;最大支座力N = P/2 + ql/2 = 0.630/2 + 18.126×0.500/2 = 4.847 kN ;截面应力σ= M / w = 0.645×106/(133.333×103)= 4.839 N/mm2;方木的计算强度为 4.839 N/mm2小于13.0 N/mm2,满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