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能训练原理与方法

体能训练原理与方法


神经内分泌 循环 呼吸 物质能量代谢 等
力量 衡
最大力量 速度力量 力量耐力 相对力量
速度
耐力 柔韧 灵敏 平
反应速度 动作速度 频率 位移
有氧 无氧
一般 专项
一般 专项
4.3 青少年运动素质
●不仅取决于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而且还取决于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内脏器官的机能以及
神经调节能力。 即: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是掌握技能、提高成绩及其他特殊专业训练的基础。
●参加实力相当的重大比赛,是提高意志品质最佳途径。
一方面重大比赛的心理刺激使机能潜力消耗大大超过训练和测验; 另一方面根据运动员重要机能系统的显著变化和活动性程度又可促进专
门心理机能的提高。
●重大比赛(奥运和世锦赛)对运动员参加比赛心理能力培 养的重要性
不仅与各种身体负荷有关,且与决定形成适应性反应的极限条件有关 (激烈的竞争,裁判的特点,观众的行为)。
2.2措施:整体训练
据项目的专项性特点在多年训练过程全过程的每部分, 以比赛为着眼点把各种素质和能力综合为一体。
2.3运动员整体训练水平取决于:
●竞技能力各方面的完善; ●不同阶段分解和综合方法手段的特点和比例; ●专项特异性训练
2.4竞技能力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在比赛中,体、技、战、心和智均不会孤立地表现,而是表现为一种复 杂的综合体。每一方面既决定其他方面,又受其他方面所决定。
1.2.2分类 一般身体素质训练 辅助身体素质训练 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1.3.身体素质训练特点
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班
体能训练原理与方法
石宏杰 首都体育学院
运动员
运动成绩
培养系统
遗教 传育
训练
能状 力态
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
竞技能力
先天性 后天性
形 机 素 技 战 心智 态能质术术理力
竞赛
竞赛成绩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
比赛发挥
竞技 状态
比赛 条件
训生
练物

节 律

气场观 候地众


设 备
●潜力虽然是通过非专门的练习获得的,但是在以 后的训练中,借助于综合性的专门准备手段而改 造到符合具体项目的要求(专项性变化)。
专项:是与运动员训练水平相似的比赛本身。
●与运动员当前训练水平相符合的比赛所包括的一切; 与这一比赛本身的所有内容近似的,则可视为“专项辅助训
练”的内容,其他的训练内容,就是“基础训练” 的内 容。
技、战、心和智表现均以其为基础的; ●各种身体素质和能力可以定量表示,为监督和控制训练
过程提供条件
战术训练水平
●项目特点 ●个人或对手水平(体力、技术、战术等) ●比赛条件(场地、气候、主客场等)
心理训练水平:
“今天,运动员可以依靠强壮的身体闯入决赛,而 要赢得奥运会金牌则要靠顽强的精神”
顽强、勇敢、坚毅,自信心及紧张比赛条件下最大地表现 自己机能的个性
4.技术与战术关系
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技术的全面决定战术的全面;战术是技术的有目 的运用,技术风格往往决定战术风格,战术的多样性取决于技术的多 样性。在比赛中,既要给对手造成最大限度的不适应,又要使自己最大限度
地适应对手,看似是战术问题,但实际上还包括技术和身体素质。
故必须树立训练的整体观。
关于“木桶理论”
实践—郭兴大松、部分项目世界纪录 民族性 60-70年代末: 70-80年代交界至今: ●主要项目技术发展已基本定型,体能作用更明显。●训练 条件更加接近。 ●比赛实践证明:体能是决定胜负关键
4.2.青少年体能训练
●体能:是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的能量代谢活动为基础,通 过骨骼肌系统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形态、 机能三部分。
1.1.身体素质训练
• 指通过训练中采用各种身体练习手段和方法, • 改变运动员的身体形态, • 提高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
• 发展各种运动所需的素质,为发展运动员的技、战、心理 及运动成绩的提高创造各种基础条件的训练。
1.2.身体素质训练分类
1.2.1分类依据
身体训练最终目的是为提高专项成绩, 专项训练是达优异运动成绩唯一途径; 专项特点是身体训练内容的区分标志; 明确身体训练内容和比例,可提高训练效益。
运动能力的限制因素

能量产生(生理学)
动 能
能量有效利用(生物力学)

能量控制(心理学)
• 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
• 运动能力的最关键因素是能量的产生,动员要达到最佳状 态,因为能量是体育中所用活动的基础 ,影响能量产生 和动员的的两个重要因素是遗传和训练。
• 最适宜的运动能力依赖于最适宜的能量类型、利 用和控制三个方面。
3.2.9工作经济性和利用机能潜力的实效性
●有氧能力的水平, ●在比赛过程中输氧系统机能活动的效果,(能量供应中的
有氧交换机制)呼吸技术的完善。 ●动作技术 ●人体测量学因素(四肢结构形态;肌腱长度;体重和体成
分) ●环境(高原、热、冷)
4.青少年体能训练
4.1体能的突出地位
●事物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 上世纪40年代前: 50-60年代末 三从一大:理论---苏联、哲学


技能


战术
心理 智能
形态 机能 素质
力量 速度 耐力 柔韧 灵敏
技术训练:
●有效地利用运动潜能的能力; ●技术动作高度自动化和稳定性为主要标志 ; ●运动员的专项感觉; ●与运动员有意识地控制能力密切相关;
身体训练: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
●所有因素,都对运动项目成绩或多或少有影响; ●任何因素有关的机能表现通常都是综合性的。
1.体能在很多项目比赛中是技术基础,
是采取战术或实施战术的先决条件。如战术中的“快” 。特别是专项 耐力的发挥又与省力的技术、战胜严重疲劳的专项心理稳定性、采用 合理的比赛战术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2.运动员技术取决于体能的发展水平 3.战术效果的获得
既受相应的身体素质和机能条件的制约,又取决于运动员接受和即时 处理信息能力及勇敢、果断、以非刻板的的能力。
●战术能力同运动员专门知觉的改善是相互联系。
3.2.5心理训练的特异性
●专项心理
一方面是影响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来是从事某种运动项目所形成的。
●在大强度肌肉活动中锻炼心理稳定性
克服疲劳感的心理稳定性是在适应具体活动时形成的因此不易转移的, 不同项目不易转移,且同一项目不同强度和性质的工作也不易转移。
• P=W/T=FS/T=FV
3.2.2.技术动作的专项特异性
-----针对相应肌肉群形成特异性。 评价技术训练的标准:●结果的实效性
●过程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合理和有效取决于: 参加动作的肌肉群的协调程度, 协调程度又依赖于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合理而精细的
支配。
●动作技能的稳定性(对抗)
在训练比赛中一切干扰因素常破坏动作技能的稳定性, (如心理过度兴奋、不习惯周围环境、训练不合理等)。 但多数情况下最大的干扰因素,则是随着比赛过程的进行 而产生疲劳。
●运动员专项训练水平的动态平衡 ●最佳竞技阶段的有限性 ●运动专项特点的不断变化 ●遗传因素的不可变异性 ●最佳年龄与训练年限的限制 ●发挥个人特长是到达优异成绩的关键 ●模式训练适应于中或低水平运动员。
3.运动员专项特异性训练 3.1专项训练
运动员机能潜力得到发挥条件:
●机能潜力是通过本专项专门训练手段而获得;
3.2.6.专项感知觉。
提高专项肌肉运动精确的分析能力。
3.2.7运动成绩评定行为的特异性
●运动成绩的评定行为是确定专项训练内容的重要依据。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核心是从实战出发,即练为战。
日常训练须按比赛评定行为的特定要求安排训练内容。 尤其在技能主导类的项目 一些体能为主的项目中,轮换、,场次、轮次,青少年运 动员必须具备连续比赛合理分配体力的能力。
●运动员应该在将要参加的、高于自己训练水平的比赛中 所努力做的一切,即,训练中所完成的练习,其运动学、 动力学特征能表现出比赛要求的,才可称之为专项训练。
(足球的设防运球与不设防运球)如:心率与血乳酸增高
-----蹲跳起和跑/游等
3.2运动员专项特异性
3.2.1.能量代谢特异性。 3.2.2.运动技术的专项特异性。 3.2.3.专项体能训练的特异性。 3.2.4.战术训练的特异性 3.2.5.专项心理特异性。 3.2.6.专项感知觉。 3.2.7.运动成绩评定行为的专项性。 3.2.8.恢复过程的特异性。 3.2.9.提高工作经济性和利用机能潜力的实效性
在很大程度上只有在激烈的专项比赛中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智力训练水平
●世界观人生观 ●专业知识(1英里) ●理解、记忆、思维、应变、观察和感受信息能力
2.运动训练的整体观
2.1 面临问题:
●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是竞技能力各方面体、技、战、心、智 等相互协调并在比赛中充分发挥。
●各竞技能力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运用有限的训练方法手 段获得,在局部练习中所获得的能力往往不可能在比赛中 充分发挥出来。
条件
管理
物思 质想
环文参 境化与
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竞评 裁


规定 的
则道 德与手 业组务织段 水 平
1.训练内容(练什么)
运动训练根本目的: 提高竞技能力--------创造运动成绩
1.1竞技能力的获得途径
竞技能力
先天因素 后天因素
遗传因素 运动训练 运动竞赛 生活因素
1.2竞技能力构成
体能
• 类型: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不同比例供给; • 利用:机体必以最佳的速度利用自身的化学能; • 控制:有效地控制自身的能量。 • 人-----能量类型----转换-------控制 • 钱------存款----------周转-------理财 • 车-------油-----------发动机------设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