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在具体数学教学中体现美育功能

如何在具体数学教学中体现美育功能

浅谈如何在具体数学教学中体现美育功能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如何在具体教学中体现数学美育的功能呢?
一、体验数学的对称美、形式美和抽象美
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直观的教具,结合教材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感性内容,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对称美、
形式美、抽向美,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学习。

如,通过欣赏几何图形雅致、流畅的曲线、代数对称的方程、简单的解法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具体教学中,如,平行四边形、圆等;形式上对称美,如正(+)与负(-)、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正比与反比等;数乘的对称美如:12×12=144,21×21=441;13×13=
筑物的窗口,宽与高度的比一般为λ;人们的膝盖骨是大腿与小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肘关节是手臂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身高的黄金分割点;当气温为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此时23∶37(体温)约为0.618;名画的主题,大都画在画面的0.618处,弦乐器的声码放在琴弦的0.618处,会使声音更甜美。

建筑设计的精巧、人体科学的奥秘、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
交融于数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

多,“黄金分割”“神圣比例”的美称,它受之无愧。

二、体验数学的层次美
通过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教学中体验所蕴含的较高层次的数学美。

“数学中每一步真正的进展都与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简单的方法的发现密切联系着。


三、体验数学的奇异美、创新美
例如,在几何练习题中求最值问题,这些问题又是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往往有很大的兴趣,可又不知如何下手,通过巧妙的辅助线,往往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从恍然大悟体会数学奇妙的美。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变。

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数学的奇异美,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标新立异,找出最优方法。

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机智,创设思维境界,用数学美的进力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一旦“灵感”出现,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

毫无疑问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多数同学能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和反证法给出四种证明(证明略),初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抓住时机,及时点拨,促进学生思维发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观察式子的整体结构特征,发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寻求其
它证法。

数学美的诱发力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启迪了他们的思维活动,经过观察、分析、联想,有的同学给出了一些新颖证法,其中提出了一种三角证法。

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奇异之美,陶醉到创造数学美的愉悦之中。

数学中的审美教育同文学艺术一样,具有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发掘和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意识。

它的核心是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开启心灵,以自己的知、意、情去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善、美,引起精神上的升华,产生情感共鸣,起到美化心灵,净化感情,陶冶情操的效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完美的世界观也能起积极作用。

数学之美,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审视,而每一侧面的美都不是孤立的,她们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她需要人们用心、用智慧深层次地去挖掘,更好地体会她的美学价值和她丰富、深隧的内涵和思想,及其对人类思维的深刻影响。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能与数学家、教师们一起探索、发现,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美的享受,那么,我们就会不断深入其中,欣赏和创造美。

相信我们的数学学习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