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依法治镇工作要点.docx

2018年依法治镇工作要点.docx

2018 年依法治镇工作要点一、法治宣传教育方面(一)建立健全五项制度。

制定加强全镇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实施意见。

建立健全五项制度:一是党委中心组学法制度,党委中心组学法要做到年度学法计划、学习内容、时间、教材、笔记“五落实”,每年进行 2 次以上法治专题集中学习,中心组成员年底结合年终述职专题汇报;二是建立健全会前学法制度,每季度定期会前学法 1 次以上,强化法治意识,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建立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水平考试制度,对拟提拔的干部、拟任命的干部,坚持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四是建立新录用公务员法律知识测试制度 ;五是建立公职人员学法用法考核制度及任期内依法行政情况考查制度。

(二)加强执法司法公职人员法治能力培训。

建立执法司法公职人员法治能力培训制度,组建由专兼职人员组成的培训团队。

以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行政法规等为主要内容,年度内对所有的执法司法公职人员进行1次集中轮训和考核,提高依法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开展全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活动。

以“法律七进”、“法制赶场”、“三月综治宣传月”、“ 12·全4国”法制宣传日等为载体,编制印发与群众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通俗法律读物、宣传资料,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律普及活动,把“六五”普法不断引向深入。

镇属各单位、村(居)委会要设立法制宣传专栏每年 4 期以上;加强农村普法工作,每户培养 1 名“法律明白人”,通过各种方式引导群众自觉遵法守法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履行法定义务。

二、依法执政方面(一)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组建全镇法律顾问人才库,各村(居)、镇属各单位要聘请法律顾问,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做好镇政府的法律服务工作;积极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把调查研究、征求意见、法律咨询和集体讨论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确保法律顾问在重大决策和重要政策等方面发挥好法律把关的重要作用。

(二)完善领导干部依法办事制度机制。

强化法律的刚性约束和制度约束,增强党政机关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

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三)完善和落实党务公开制度。

除涉及党和国家秘密或依照有关规定不宜公开的以外,党委的决策事务都应公开,党内事务应当通过党内会议、文件、简报等方式及时向党员公开,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要通过网站、报刊、电视等便于群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三、依法行政方面(一)实行政府依法决策制度。

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将决策行为置于法治框架内。

实行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和集体讨论决策机制,制定重大事项行政决策实施后评估评价制度,促进行政决策科学合法。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分期分批公布取消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目录,继续深化“两集中、两到位”,强化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规范运行。

推进和完善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实现提速增效。

(三)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

依托现有政务服务平台,完善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行一体化管理。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全部纳入交易服务平台。

(四)深入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系统建设。

推行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行政职权动态调整制度,依法公开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

全面完成行政权力清理规范工作,建立完善包含行政职权目录、便民服务中心、行政权力运行基础平台和行政权力运行监察平台的“一目录、一中心、二平台”运行系统,实施行政权力事项公开、行政权力运行透明、行政监管实时到位。

(五)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整合执法主体,开展相对集中执法权工作,推进综合执法,下沉执法重心,提高基层执法效能,切实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不执法、乱执法问题。

完善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有效解决各行政执法主体在履职过程中产生的争议。

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行政执法职权核准公告等制度。

(六)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按照以最全规范、最优标准、最小自由裁量、最大公开和最严监督要求优化落实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避免执法随意性和不公正。

(七)集中清理和处理积案。

统一建立积案台账,严格依法执行案件时限规定,逐案落实责任单位,限期办结。

建立健全执行联动机制,加快建设“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强化执行征信建设,提高执行工作质效。

四、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一)依法治理重点领域矛盾纠纷和信访突出问题。

对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城镇房屋拆迁改造及商品房建设、涉法涉诉、国有企业改制、企业军转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库区移民、违法建设整治、交通秩序、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出租车主信访、医患纠纷等重点领域的矛盾纠纷和信访突出问题,采取挂牌督办等方式集中攻坚化解。

深入推进“诉非衔接”,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效衔接机制,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二)依法治理重点区域矛盾纠纷。

加强对城乡结合部、旧城改造地、校园周边、车站、娱乐场所等重点区域的管控和综合整治、依法化解矛盾纠纷,提高依法治理水平。

(三)依法治理信访秩序。

规范信访行为,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畅通信访渠道,对缠访闹访、越级信访牟利等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治理行动,建立网上受理信访的平台和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

建立健全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五、基层法治建设示范创建方面(一)扎实推进基层依法治理。

调动干部群众学法用法守法积极性,增强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深入推进法治镇创建,大力开展法治细胞创建活动,制定创建标准和考评细则。

今年我镇要创建法治示范镇、 1 个诚信守法企业、 1 个依法治校示范校。

各类法治细胞创建活动实行动态管理,对创建成功的单位要定期进行复查或抽查,在复查(抽查)中不合格的单位要取消资格。

(二)切实推进依法治村(居)工作。

积极参加全省开展的法律进万村(居)活动,组织法律服务小分队深入各村(居)开展法律服务、法律宣传、法律援助。

向村(居)选派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法律顾问。

加大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建设力度。

(三)在宗教场所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着力强化宗教场所的依法治理,开展文明寺庙创建,推动宗教场所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社会管理。

六、推进依法治理工作落实方面(一)明确落实责任。

成立镇依法治镇领导小组,研究和解决依法治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推进依法治镇日常工作。

各村(居)、镇属各单位要建立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本地、本单位法治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分解责任,明确时限,确保工作落实。

(二)严格工作考评。

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等方面,分别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细则。

把依法治镇工作纳入全镇综合目标单项考核。

并将考核情况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和年度述职述廉报告的重要内容。

考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对党员领导干部和司法公职人员建立法治档案。

(三)强化工作监督。

建立依法治镇监督体系,镇人大综合运用审议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组织镇人大代表视察等形式,监督依法治镇有关工作的落实情况。

镇政府加强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完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行政首长问责制。

(四)落实问责制度。

在全镇国家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权责统一、有错必究。

强化问责监督,严格执行问责后免职人员重新任职条件和程序有关规定。

2018 年依法行政工作实施意见(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是清理规范增加企业负担的各类证照,制定规范证照管理工作方案。

二是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对市政府公布保留的行政许可中介服务事项清单进行动态调整。

三是加强行政审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编制行政许可通用目录和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实行目录和编码管理。

四是全面规范一个窗口办理、并联办理、限时办理、规范办理、透明办理、网上办理,推行“四零”承诺服务(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结果零投诉),统一服务标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XX 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五是加快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六是根据省、市安排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程序。

(二)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清单制度。

一是健全完善市政府及各部门、乡镇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动态管理制度,根据行政权限衔接、取消、下放、职能增减情况及时调整完善并公布。

二是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落实好负面清单工作。

三是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和政府性收费基金项目,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实行清单管理。

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擅自提高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的,一律停止执行, XX 年下半年完成清理工作并将清理结果公布。

(三)加强市场监管。

一是深化商事改革,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公示工作,巩固扩大“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一章一证”成果,探索实行“多证合一”。

二是扩大电子营业执照试点范围。

三是积极推行“双随机”抽查和联合检查机制,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诚信档案、失信惩戒和“黑名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和监管。

四是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着力解决行业协会商会不合理收费问题。

(四)创新社会治理。

一是统筹推进户籍制度、医疗服务价格、科技管理体制等改革,实行农村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二是XX年底前完成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制度,构建职责明确、奖惩分明、衔接配套、务实管用的领导责任体系。

二、完善行政决策制度(一)进一步完善行政决策程序。

根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XX-2020 年)》和《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做好《市政府重大决策程序规定》的修改完善工作,并强化贯彻落实,切实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在决策执行过程中,要及时跟踪实施情况,了解利益各方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建议,全面评估执行效果,确保不出现重大决策失误。

(二)增强公众参与实效。

一是完善征求意见机制,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应当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二是XX 年底前,市政府及各部门、乡镇政府要依托市政府门户网站建立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平台,对社会关注度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及时公开信息、解释说明,征求公众意见,并及时反馈意见采纳情况和理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