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的韵母系统.简略ppt

古代汉语的韵母系统.简略ppt


(二)汉字的谐声系统。在这方面做出中重大贡 汉字的谐声系统。 献的是段玉裁(江苏常州金坛人)。 )。他提出了 献的是段玉裁(江苏常州金坛人)。他提出了 同谐声者,必同部也” “同谐声者,必同部也”,即如果一组形声字的 谐声偏旁(声符)相同, 谐声偏旁(声符)相同,在上古它们就属于同一 个韵部。这一规律的提出及实践, 个韵部。这一规律的提出及实践,既大大开拓了 古韵部研究的范围,又丰富了研究古韵的材料。 古韵部研究的范围,又丰富了研究古韵的材料。
《诗经· 魏风 关雎》第三章中:“求之不得, 诗经 魏风· 关雎》第三章中: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其中“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其中“得、 三字押韵。 服、侧”三字押韵。 诗经· 魏风· 伐檀》第二章中: 在《诗经 魏风 伐檀》第二章中:“坎坎 伐辐兮, 之河之侧 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兮。不稼不 河水清且直 胡取禾三百亿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 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 彼君子兮,不素食 ”“侧 字又与“ 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侧”字又与“直、 押韵。这样一来, 亿、特、食”押韵。这样一来, “得、服、侧” 就属于一个韵部。 与“直、亿、特、食”就属于一个韵部。其中每 个字又都可以在其它诗中系联其它的韵字, 个字又都可以在其它诗中系联其它的韵字,越联 越多,就产生一个大的韵部。一个大的韵部, 越多,就产生一个大的韵部。一个大的韵部,古 人就选取其中的一个字,作为这个韵部的标目字。 人就选取其中的一个字,作为这个韵部的标目字。
再比如: 再比如:“山”字本来是个阳声韵字,可是 字本来是个阳声韵字, 现在苏州、上海等吴方言,则读成“ 现在苏州、上海等吴方言,则读成“腮”,鼻音 韵尾丢失,转化成阴声韵了。 韵尾丢失,转化成阴声韵了。“米”在湖南方言 中读为“ ’’,由阴声韵读成了阳声韵。再者, 中读为“敏’’,由阴声韵读成了阳声韵。再者, 从谐声偏旁也可以看出来,如“沂”,从“斤” 从谐声偏旁也可以看出来, 得声, 是个阳声韵字。 得声,“斤”是个阳声韵字。“態”,从“能” 得声,可是今“ 字的读音就变成阴声韵了。 得声,可是今“態”字的读音就变成阴声韵了。 以前都有入声韵尾, “国”、“学”以前都有入声韵尾,现在演变成 了阴声韵。 了阴声韵。
《切韵》成书于公元601年,该书出现后,其 切韵》成书于公元601年 该书出现后, 601 它韵书都相继被淘汰。隋代的统治只有37 37年 它韵书都相继被淘汰。隋代的统治只有37年,接 着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兴盛的唐代, 着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兴盛的唐代,唐王朝把它 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书,这就更引起了人们的重 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书, 研究者和修订者也越来越多, 视。研究者和修订者也越来越多,在唐代人们把 当时修订过的《切韵》叫做《广切韵》 当时修订过的《切韵》叫做《广切韵》或《刊谬 补缺切韵》 天宝年间, 补缺切韵》。唐 天宝年间,孙愐等人把增补过 切韵》 索性叫做《唐韵》 的《切韵》,索性叫做《唐韵》。 到了北宋时期,由陈彭年、 到了北宋时期,由陈彭年、丘雍等人奉敕对 前代的韵书进行修订,在公元1008 1008年 修成《 前代的韵书进行修订,在公元1008年,修成《大 宋重修广韵》 简称《广韵》 广韵》 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广韵》集《切 系韵书之大成,它问世后即代替了《切韵》 韵》系韵书之大成,它问世后即代替了《切韵》 及唐代的各种《切韵》的增订本。再加上, 及唐代的各种《切韵》的增订本。再加上,北宋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宋代的《广韵》 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宋代的《广韵》更为 大量流行。所以,后人所说的《切韵》系统, 大量流行。所以,后人所说的《切韵》系统,
二、《切韵》音系与中古的韵母系统 切韵》 我们以前讲过, 我们以前讲过,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是三国 时魏人李登的《声类》 既然到这时, 时魏人李登的《声类》。既然到这时,有韵书出 说明有人已经开始关注“ 的研究。 现,说明有人已经开始关注“韵”的研究。到了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进一步盛行和文学的进 一步发展,促使当时的音韵学研究空前发展, 一步发展,促使当时的音韵学研究空前发展,催 生了一大批的韵书。 生了一大批的韵书。但是当时的韵书大都是以当 地的方言为基础写成的,南朝有南朝的韵书, 地的方言为基础写成的,南朝有南朝的韵书,北 朝又北朝的韵书, 朝又北朝的韵书,形成了一批各带自己方言特色 的韵书。 的韵书。这些韵书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都相继亡 佚。 到了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建 到了公元 年 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 立了隋朝。国家的统一,自然要求文化上的统一, 立了隋朝。国家的统一,自然要求文化上的统一, 在诗歌创作的用韵上也要求统一规范。 在诗歌创作的用韵上也要求统一规范。当时
பைடு நூலகம்古代汉语的韵母系统
一、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靠的材料有两种: 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靠的材料有两种: 诗经》 楚辞》 (一)《诗经》、《楚辞》和其它先秦韵文的韵 脚。 运用韵文材料,其方法就是辗转系联。 运用韵文材料,其方法就是辗转系联。 诗经》中一首诗可以分为几章, 《诗经》中一首诗可以分为几章,每章中的韵脚 字基本是属于同一韵, 字基本是属于同一韵,其中某一韵脚字又在某诗 某章中与其它的韵脚字相押, 某章中与其它的韵脚字相押,它们互相之间就可 以连为一韵。 以连为一韵。如:
由于《广韵》分为 由于《广韵》分为206韵,过于苛细,十分繁 韵 过于苛细, 有些韵的范围十分狭窄,不能够以此来写诗。 琐,有些韵的范围十分狭窄,不能够以此来写诗。 所以在《广韵》的韵目下就注明“同用” 所以在《广韵》的韵目下就注明“同用”、“独 同用” 用”,“同用”即这几个韵中的字在作诗时可以 互相通押。 互相通押。 到了公元1252年,金代有江北平水刘渊著 到了公元 年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索性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索性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 成为106韵。由于刘渊是平水(官名,主收鱼税) 成为 韵 由于刘渊是平水(官名,主收鱼税) 所以后人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叫作“ 所以后人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叫作“平水 韵”。
广韵》 《广韵》的体例 广韵》是按韵编排的一部工具书, 《广韵》是按韵编排的一部工具书,即把同韵 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的字集中在一起, (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的字集中在一起, 选其中的一个字作为韵目(韵的标目字)。 )。唐宋 选其中的一个字作为韵目(韵的标目字)。唐宋 时期的韵是区别声调的, 时期的韵是区别声调的,不同声调就归属于不同 的韵。注意这里的韵和韵母不同:韵只是韵腹、 的韵。注意这里的韵和韵母不同:韵只是韵腹、 韵尾和声调相同,不包含韵头; 韵尾和声调相同,不包含韵头;而韵母要区别韵 不包括声调。所以《广韵》 头,不包括声调。所以《广韵》的编排体例首先 是按四声分卷,按平、 是按四声分卷,按平、上、去、入分为五卷其 平声字多,故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两卷)。 )。中 (平声字多,故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两卷)。中, 平声55韵、上声57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平声 韵 上声 韵 去声 韵 入声 韵 共计206韵。每一个韵目上面都标出一、二、三、 共计 韵 每一个韵目上面都标出一、 表示韵的次第, 四、五……表示韵的次第,如上平声(一东、二 表示韵的次第 如上平声(一东、 三锺、四江、五支……)。 冬、三锺、四江、五支 )。
真正系统地进行古韵研究,是从清代开始的。 真正系统地进行古韵研究,是从清代开始的。 清代的一些学者,通过利用上古的《诗经》 清代的一些学者,通过利用上古的《诗经》、 楚辞》等韵文材料的韵脚字的系联, 《楚辞》等韵文材料的韵脚字的系联,再加上 谐声必同部”观点的运用。 “谐声必同部”观点的运用。总结归纳出了上古 韵部系统。大致情况如下:顾炎武(江苏昆山人) 韵部系统。大致情况如下:顾炎武(江苏昆山人) 分为10 10部 段玉裁(江苏金坛人)分为17 17部 分为10部,段玉裁(江苏金坛人)分为17部,王 念孙(江苏高邮人)分为21 21部 朱骏声( 念孙(江苏高邮人)分为21部,朱骏声(江苏苏 州人)分为18 18部 章太炎(浙江人)分为22 22部 州人)分为18部,章太炎(浙江人)分为22部, 黄侃(湖北人)分为28 28部 现在比较通行的, 黄侃(湖北人)分为28部。现在比较通行的,学 界比较认同的是王力的30韵部。 30韵部 界比较认同的是王力的30韵部。
注意:同韵部内的字主要元音(韵腹) 注意:同韵部内的字主要元音(韵腹)和韵 尾相同,不包含声调。根据韵尾的不同, 尾相同,不包含声调。根据韵尾的不同,又将三 十个韵部分为三类: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 十个韵部分为三类: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 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 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u][-i]收尾的 韵。 阳声韵:指以鼻音m ng收尾的韵 收尾的韵。 阳声韵:指以鼻音m\n\ng收尾的韵。 入声韵:指以塞音b 收尾的韵。 入声韵:指以塞音b\d\g收尾的韵。
有影响的文人、 有影响的文人、学者聚在一起讨论南北朝以来各 家韵书的得失并要新编一部韵书的问题。 家韵书的得失并要新编一部韵书的问题。当时参 加讨论的有萧该(国子博士)、 )、颜之推等当时八 加讨论的有萧该(国子博士)、颜之推等当时八 大文豪,大官吏,都是当时朝廷重臣。 位,大文豪,大官吏,都是当时朝廷重臣。这次 讨论是在同朝为官的陆爽家里进行的, 讨论是在同朝为官的陆爽家里进行的,讨论接近 尾声的时候,有人对一直在旁听、 尾声的时候,有人对一直在旁听、当时只有二十 岁左右的主人陆爽的儿子陆法言说: 你来, 岁左右的主人陆爽的儿子陆法言说:“你来,把 我们的讨论记录下来呢?我们这几个人决定了的, 我们的讨论记录下来呢?我们这几个人决定了的, 就是可以在全国推广的语音标准了。 就是可以在全国推广的语音标准了。”于是陆法 言就随手把他们讨论的一个大纲记录下来了。 言就随手把他们讨论的一个大纲记录下来了。后 来经过自己的加工整理, 来经过自己的加工整理,就形成了一部流芳后世 的我国音韵学的奠基之作《切韵》 的我国音韵学的奠基之作《切韵》。
阴阳对转: 阴阳对转:就是指在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 程中,汉语的阴、 程中,汉语的阴、阳、入三种韵尾之间可以互相 转化,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析, 转化,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析,属于韵尾的增加 或失落。如阳声韵失落韵尾[-ng][-n][-m],就变 或失落。如阳声韵失落韵尾 , 成了阴声韵;阴声韵增加音韵尾[-ng][-n][-m], 成了阴声韵;阴声韵增加音韵尾 , 就变成了阳声韵;入声韵失落韵尾[-b][-d][-g], 就变成了阳声韵;入声韵失落韵尾 , 就变成了阴声韵;阴声韵增加音韵尾[-b][-d][-g], 就变成了阴声韵;阴声韵增加音韵尾[-b][-d][-g], 就变成了入声韵,多数学者把阳声韵、 就变成了入声韵,多数学者把阳声韵、入声韵与 阴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一般泛称为阴阳对转。 阴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一般泛称为阴阳对转。 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韵, 如: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韵,原来的入声 韵字到了现代都读成阴声韵字, 韵字到了现代都读成阴声韵字,这说明入声韵已 转化为阴声韵了。 转化为阴声韵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