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名师教学片段实录◆想象画面,入情入境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教学重点)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幅图。
(课件出示第一句诗的画面)师述:在那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是那样安静,这就是“篱落疏疏一径深”。
(课件出示诗句,生读。
)师:老师还没感觉到这条路的深远,教给你们一个办法,读得慢一些。
生读:篱落/疏疏//一——径——深——师:好,这次我听出来了,好安静,路好长好长!(指名朗读。
女生齐读。
) 师:“树头新绿未成阴”,读着读着,我感觉到春天正悄悄地离开我们,看(课件切换)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形成浓密的树荫。
谁读读这一句?生:树头新绿未成阴。
(男生齐读。
)师:我好像看到了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小路旁边的树上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有形成树荫。
老师也想读读,请你们闭上眼睛,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师配乐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一起再来把这美丽的画面读读。
(生齐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师:读得真好,老师很佩服你们,再看画面(课件配乐播放“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随后出示这两句诗。
师:描写得美吗?谁读读这两句诗?(生读。
)师:老师问问你们,捉蝴蝶时,你是怎样追的?生:奔跑。
师:对,诗句中的“急走”就是“奔跑”的意思。
这句该怎样读?生:速度快一些。
师:好,那你读读看。
(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追蝴蝶的快乐。
(生读,语调很欢快。
)师:可惜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蝴蝶飞入菜花中看不见了?生:因为蝴蝶是黄的,菜花也是黄的,所以蝴蝶飞到菜花中,就看不见了。
师:那你认为小朋友没捉到蝴蝶,会是什么心情?生:有些失望、失落。
师:哦,那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感受?(生读。
)师:同学们,这一幅美妙的追蝶图正好被诗人看到了,杨万里看到这金黄的油菜花,看到这天真可爱的追蝶的孩子,看到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无奈,诗人有感而发:齐读: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赏析:读诗要读出诗的韵律,感情。
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想象画面朗读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诗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蕴含的感情,通过朗读,读出真情实感,入情入境。
诗不离画,画可赋诗,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
在学生领悟了古诗的意境之后,教师在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简笔画巩固古诗内容,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2乡下人家名师教学片段实录◆抓住重点,以疑促思(教学关键点)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的景色是很美的?生: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这是一个长句子,(屏幕显示: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咱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师:读得真流畅啊!咱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老师觉得读得流畅是应该的,但是如果能读出自己的疑问来就更好了。
别急,轻轻地再读一读这句话,看看谁能读出自己的疑问。
(生读)师:你有什么疑问?生:他们为什么不种别的花呢?师:你觉得这些花怎么了?生:我觉得它们太朴素了。
师:太朴素、太普通了是吗?谁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种这么普通的花呀?生1:我觉得即使他们种再普通的花,也是他们一家人辛辛苦苦种的,透露出浓浓的亲情。
生2:我觉得如果乡下人家只种一些名贵的花,反而会让农家小院显得突兀,不协调。
……(生各抒己见)师:你还从种的花里面看出乡下的人们在一起是非常——生:和谐,快乐,开心的。
师:你真会读书哇!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可以带着几分华丽?朴素和华丽是一对反义词,用在这里合适吗?师:这真是很有价值的问题呀!是的,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中带着几分华丽呢?“朴素”在文中指什么?生:在文中指十分普通。
师:很普通,所以显得朴素是吗?这是你的理解。
还有不同的理解吗?生:是指文中的这些花很普通。
师:跟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一样,因为花很普通所以显得朴素。
那“华丽”又指什么呢?生1:因为花种在乡下人家,就显出了独特的风光,这也是乡下人家独有的风景。
生2:又或者,我们可以从华丽中感受到,这些普通的花,开得却是那般繁茂,那样美丽。
师:好一个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呀!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么意思?不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来欣赏一下这四种花,(屏幕显示: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大家知道吗?师:春天来了,芍药开了;凤仙和鸡冠花是在夏天绽放笑脸的;大丽菊则是在——生:秋天开放。
师:花朵们在属于自己的时令,绽放自己的魅力,这就是“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所以作者在每一个季节,都能看到乡下人家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这也正是我们课文的中心,(课件出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咱们一起美美地把这句话读一读,好吗?(生齐读) 师:女孩子一定是特别爱花的,女孩子一起来读一读,好吗?(女生齐读) 赏析:“学贵有疑”,此处教学,教师以疑促思,通过深入思考,学生发现了“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中带着几分华丽”这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从此处的教学来看,教师的“讲”是有必要的,“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学生难以理解,作者所列举的“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这几种花,教师通过显示图片、解说等形式介绍花朵开放的时间,是十分必要的。
否则,对“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的感受就大打折扣了。
3天窗名师教学片段实录◆感受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教学重点)师:课文大家都读过了,那么你认为天窗对于乡下的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1: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生2: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师: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师:“唯一”是什么意思?生: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绝无仅有。
师:这两句话没有“唯一”不行吗?生:不行,没有“唯一”就说明还有别的选择。
师: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拿起笔来找一找,画一画。
(生默读)师: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生:两次。
师: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生1:在阵雨来了,孩子们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的时候。
生2:还有晚上被逼上床去“休息”的时候。
师:为什么在阵雨来的时候,天窗就成了乡下孩子唯一的慰藉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第4、5自然段。
(生自由读)生:因为夏天阵雨来的时候,孩子们被关在屋里,只能透过天窗看到外面的世界。
师:夏天阵雨来了时,大人们不许孩子们在外面玩,其实孩子们反而喜欢怎样?生: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
师: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木板窗关起来,你的心情会怎样?生1:很不高兴。
生2:很失望。
生3:很沮丧。
师:那就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谁来读?请你端起书来读一读。
生1:朗读,读出语气。
师:你听出他的心情了吗?谁再来读?生2:朗读。
师:他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生:我感觉他很沮丧、失望、难过。
师:是啊,孩子们喜欢在雨里跑跳,但是父母不允许,孩子们无法尽情享受雨趣,于是,在失望与无奈当中,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师:孩子们只能看天窗啊!你看见什么了?生1: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
生2:我看见闪电在天空中划了一道光。
师:(下雨的音乐)听,雨越下越大了,你还听见了什么?生:打雷声,闪电声,下雨声……师:想象一下,这风雨雷电会怎样猛厉地扫荡这世界呢?你能描述一下你想象的内容吗?生:暴风骤雨掀翻了屋顶上的瓦片,刮跑了衣服,刮倒了庄稼,淹没了地面,吞噬了天空,拔起了小树……师:这扇天窗使你的心情变得怎么样啊?生:变得高兴。
师:那我们就来自由地、高兴地读一读这段话吧!(生自由读)师: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齐读)师:同学们,下雨了,透过天窗,我们可以想象到无穷无尽的景色,这时候,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师:当夜幕降临,孩子们被逼着上床“休息”的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唯一的慰藉。
师:从这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一条黑影,你会想到什么呢?(生展开想象)师:这是你们的想象,那茅盾先生透过一粒星、一朵云、一条黑影是怎么想的?他又是怎样写的呢?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师:这样的描述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生1:我感觉作者写得很美、很好……师:感受都是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的,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茅盾先生的这一段的描写为什么能这么富有感染力呢?生1:茅盾先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文章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用词准确。
师:是啊,真得感谢茅盾先生,他用如此充满魅力的语言带我们进入了一个美丽、神奇的夜的世界!(音乐起,文中的“你”换成了“我”)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如果没有这小小的天窗,如果这天窗没有使我们产生这么美好的想象,我们的心灵就得不到慰藉。
所以文中说——(引读)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赏析:本段突破重点,让学生了解在夏天阵雨来了和晚上被逼上床时,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慰藉,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深化情感。
4*三月桃花水名师教学片段实录◆朗读第3、4自然段,品悟语言(教学重点)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描写声音的句子。
生1:我找到的是第4自然段的“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麦苗从雪被里伸出头,伸出头是人的动作,这句话把麦苗当作人来写。
师:你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生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苗的可爱模样。
生2:桃花水和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我仿佛听到了桃花水潺潺流动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师:你们的交流,让我仿佛看到了三月“桃花水”的美景。
谁愿意读一读这句?(指名读)师:谁还想来交流?生3:我找的是第3自然段中的那句话,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三月的“桃花水”比作春天的竖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水”流动时动人的美妙的声音。
师:谁来点评一下他的回答。
生4:我觉得他回答得很完整。
生5:我觉得他说得很正确。
师:我们接着交流。
生6:我找的是第4自然段,因为这一自然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将“桃花水”的声音描绘得动听、美妙。
师:是啊,这个自然段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描绘了春天流水的声音。
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的魅力。
(齐声朗读)赏析:本设计突出自主性。
有人认为,当今的阅读教学实际存在着三种取向:语文知识取向、阅读能力取向和人文精神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