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释发明创造中的

浅释发明创造中的

浅释发明创造中的“三性”人类自从诞生那天起,就在不断地发明和创造出各种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并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己的劳动工具个生活用具,以达到自己最佳的使用目的。

世界上的任何产品都是前人发明出来的,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需要也不断地提高,有的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形式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尽快地生产出更好、更美、更实用的新产品来。

当前,新产品的新颖程度,其功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种类的多少等,正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所以,目前国际上的竞争十分激烈,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科学技术不断地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养创造性人才。

为此,世界上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非常重视人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拼命地研究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怎样发现创造性思维等,由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一门研究人类创造发明规律的学问及研究如何培养创造型人才应运而生。

这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创造学”和“创造教育”。

创造学主要是研究人类的创造性、创造活动、创造过程、创造成果、创造环境和创造过程中人类的能力、人格和实践经验等。

通过对古今中外大量发明和发现过程的分析研究,力求探讨出创造发明活动的规律,进而推进人类创造发明的发展。

总的来说, 研究创造学,就是为了去掌握创造发明的规律和有效的方法,从而去从事高效率的创造发明,为人类社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创造教育主要是开发创造力,通过运用创造学技法,去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才能,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更加广泛,更有独特的能力,去从事发明创造。

针对我国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情况,《中国青年报》在刊登有关的文章中,专家们都发表了自己对目前我国青少年科学教育的看法。

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活动处处长单长勇说,纵向来看,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水平的确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如果把这些作品放到国际赛事上比较,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水平就有点相形见绌了。

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说,中国青少年的科技小发明制作与发达国家的青少年科技作品相比,在利用高新科技,比如纳米、生物、信息等技术方面还差一个层次。

单长勇表示,我们选派出去参加国际赛事的选手都是拔尖的,但是那并不代表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水平的普遍提高。

另外,中国青少年在写科技小论文方面的水平明显高于动手能力。

2002年,中国科普研究所在对全国31个省(区、市)近1.2万名大、中学校进行的调查显示,尽管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对青少年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亲身体验过技术创新全过程的青少年数量比较低,无论是通过正规教育或是非正规教育途径,都低于26.0%。

调查还显示,具有初步创造性人格特征的青少年仅占被调查者的4.7%,半数被调查者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过于严谨,尊崇权威,这也限制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另外,中国青少年搞科技创新时,在制作产品、模型方面有些是重复劳动,缺乏专利意识。

一名美国学生告诉王渝生,他在搞发明创造之前,先要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这方面的产品专利情况,在保证是原创、独一无二的情况下,才着手研究。

而中国青少年则不尽然。

单长勇说,在这一方面,中国的青少年主要靠家长和老师的帮助。

专家呼吁,科技创新关键在于青少年,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

王渝生说,青少年最少保守思想,对事物最敏感,他们没有条条框框,所以他们容易创新。

一位美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说:“五岁的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

”王渝生进一步解释五岁孩子的好问好动,好问是科学家的基本素质,好动是发明家的基本素质,但是“很可惜,到了六七岁一读小学,老师就要他们规规矩矩,不准乱说乱动,常常把他们长大做科学家、做发明家的基本素质扼杀掉”。

因此,王渝生建议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应该适当灵活一些。

除了学校,一些课外的科普场所甚至家庭,也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以前在科技馆的展品前经常可以看到“请勿动手”的标牌,但是,现在很多展品前都拿掉了这样的标牌。

王渝生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让来参观的青少年能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参与和互动。

而在家庭中,家长也可以力所能及地营造一个好的学习、动手空间,比如家庭实验角、实验桌等。

另外,提高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水平,还要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据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秘书长李燕祥介绍,现在我国中小学科普教育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学校设专职科技辅导员,这样科技教育开展比较充分;第二种是由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老师兼职辅导;最后一种是由各种科技馆等校外教育基地工作人员担任学校的科技辅导员。

但是,现在还没有专门针对科普从业人员的资格鉴定。

当然,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

王渝生呼吁不能完全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价值,考高分不是体现自身价值的惟一途径。

所幸,近年来,青少年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方面是科技创新奖项的低龄化趋势,鼓励了更多的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另一方面政策的支持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鼓励,江苏省的施源就因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绩被保送到了南京大学。

一些社会力量的加入也为青少年科技创新环境的营造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基金会为科技创新奖项的评选提供了资金,比如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青少年21世纪科学奖等都是由基金会发起设立的奖项;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在投资建立青少年科技实验室、将青少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方面也有所贡献,如“朗讯环境保护实验室”、“小小化学家实验室”等都是企业投资建立的。

人类一路走来,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发明创造,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就是一部发明创造的史书,发明创造使人类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

许许多多的大发明甚至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大促进了人类前进的步伐。

不计其数的小发明同样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很方便。

如今,发明创造教育也不断地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到千家万户,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发明创造热情,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异想天开》、《走近科学》等节目都是非常好的发明创造教材,可见国家对下一代的发明创造思维的培养是特别重视的。

记得在一次教具应用培训班上,一位教授激愤地说:如果我们还不意识到自己的动手能力还不如别人而不去努力培养下一代的话,那今后我们去买别人的破烂东西来,还得请别人一个三流水平的人来教自己使用和管理。

但是一提起发明创造,许多人都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接触到发明创造,无论它重要与否,我们都可以去研究去制作。

因为发明创造不论它的成果大小,都是有利于人类生活、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新事物。

能不能成为发明创造,发明创造的水平怎样,主要看它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程度如何。

特别是我们在指导青少年进行发明创造的过程中更要注重这“三性”的引导。

所谓新颖性,指的是前所未有或不同于旧的事物。

这个事物虽然是以某种物体为一定参照,但是它是一种前人没有制作出来过的东西。

这种事物的出现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产生活中困扰人们的难题。

例如电视购物广告中的水蒸汽除污器,它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油烟机油污、厨房油污、砧板污物等等的清洗问题,同时解决了长期使用清洁济对环境、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问题。

它是一种全新的东西,是前人所没有做到的新鲜事物,所以,这种水蒸汽除污器的新颖性是毋庸质疑的。

再如,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节目里同学们设计的盲人热水杯,虽然大家设计的各有不同,但都遵循一个目的,那就是当盲人朋友使用这种杯装水时水没有满就能报警,预防盲人朋友看不见而被烫伤。

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虽然是在原来的杯子上加以改进,但它是一种全新的设计制作,所以也具有新颖性。

先进性指的是与同类事物相比,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甚至全面进步的事物。

例如,我们学生自己设计的“带垃圾袋的垃圾铲”,它既有垃圾铲的功能,又带有垃圾袋,这样就不用扫完了才倒到垃圾袋了,一面扫一面抬一下垃圾铲口,垃圾就落入后面的垃圾袋,垃圾袋满后直接取出来提去丢在垃圾桶就可以了。

这个设计的先进性就在于它把垃圾铲和垃圾袋合二为一,减少了劳动的环节,节省了劳动力。

再如上面所讲到的盲人朋友热水杯,它的先进性就在于在普通杯上装上了报警装置,虽然是增加了制作环节,但却是有其特殊的用途,所以这种杯子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实用性是指能够被人们理解、接受,并且能够制造、使用或应用的事物。

如果我们制造出来的东西不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那制造出来的东西就没有什么用处,如果我们设计的东西根本不能制造出来,或制造出来了根本不可能使用和应用,那这种东西就不具有实用性,制造出来就没有什么意义。

例如你为农民朋友设计一个多用铁铲,既可以铲,也可以锄,还可以除草。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它,现有的生产条件也能制造出来。

但如果你设计的是一个喷气式背负交通工具,尽管工厂能够制造出来,但它的噪音大、安全性差、成本高使人们不能接受,因此它就不具有实用性。

具有高深理论的大发明,由科学家去完成,我们可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用品中进行某些改革,做出新产品来。

在发明创造的活动中,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要设计制作的东西必须遵循这“三性”原则,力求在发明创造中达到这“三性”,这是科学创造的正确方向,也是发明创造追求的最终目标。

标题:浅释发明创造中的“三性”内容摘要:具有高深理论的大发明,由科学家去完成,我们可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用品中进行某些改革,做出新产品来。

在发明创造的活动中,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要设计制作的东西必须遵循这“三性”原则,力求在发明创造中达到这“三性”,这是科学创造的正确方向,也是发明创造追求的最终目标。

相关主题